面对课程改革,我们没有畏缩,没有等待,而是积极面对,主动将时代的要求与自身的特点进行整合,建构我们自己的教学思路,学会了“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探究中学会探究”。
一、理论准备:登高望远投身课改
我们清醒认识到:教学观决定教学行为,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是课程改革顺利开展的基础,是后学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进的动力。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系统学习了《实践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自然课改革实践》、《学习的革命》等专著,定期阅读了《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科学课》等报刊杂志,并作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特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我们深知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动之处,往往不在教师课前预先设计之中,但肯定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之中。当教师的先进教学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相吻合时,会迸发出来美丽的火花,如果教师能及时抓住这美丽的一瞬,然后邀上同行,细细品味,肯定有所得、有所悟。事实上,我们现在手中收集到的个性鲜明的个案、回味无穷的教学片断、令人烦燥的教学实例等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就是这么得来的。它令我们在探究中,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总想用自己掌握的理论观来阐明它。真是“理论是明灯,越学心越明”。
二、实践探索:在探究中学会探究
理论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鲜活起来,这是我们在实践探索中的切身体会——学习使人大开眼界,增长了对理论感受性的敏锐度,而实践就是内化理论的能动过程。学习越深入,实践就越有深度;实践越彻底,学习就越有质量,二者相互促进,互为提高。
1、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习得科学的探究方法
在学名著、看杂志、找感受的同时,我们还观看了章鼎儿、路培琦等特级教师上的经典课。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我们每位科学课教师每学期都要设计一节研讨课,然后课题组组织全体科学课教师现场听课、评课(包括执教者说课),最后每位参与者要写教学随笔或听课有感。同时学校还组织电教人员全程录像、整理课堂实录,并对学生进行访谈或问卷调查。实践证明:通过这一系列的做法,取得的效果很好,促进了科学课教师快速进入角色,提升了学会探究的自觉性。
2、走自己的路,在探究中学会探究
种子只在适合它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理论只有植根于合乎实际的环境里,才能显示出它的强大生命力。下面我结合《摆的秘密》(鄂教版小学自然第八册第9课)课堂教研活动,来谈一谈我校科学课教学的路子。
第一轮探究:尽管我们心中有个目标,也作了精心准备,课上下来给人的感觉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设计的圈圈转,学生眼中很少发出兴奋的光。
课后反思:教师作课时,还没有走出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模式,学生主动体验不足,尽管也掌握了摆的运动规律,但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学会探究”的目的没有达到。
第二轮探究:我们加大了学生探究的力度,师生都准备了大量的实验材料。由于材料的丰富性、多样化,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了,结果,课堂上,学生玩得热热闹闹,教师忙得团团转转,一节课很快过去了,教学任务刚过一半。
课后反思:放开了学生的手脚,“ 乱”了课堂。原因何在?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明白了,学生天性好动,一旦给他机会,他极易兴奋,控制不住自己。此时,如果没有更好的地方吸引他,他是不会走出原来的兴奋圈的,找到了原因下面的事就好办了。同时对刘默耕说的:“既让学生获得‘金子’,又得到‘点石成金’的手指头”。1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三轮探究:汲取前两轮的长处,重点放在整合资源,借助多媒体教学上,重新修改了前两轮中使用的CAI课件。
上课伊始,播放事先录好的各式各样的钟摆,及自然界、生活中的摆动现象,给学生以直观且能唤醒回忆的兴奋表象,引导学生据此提出本课的研究问题,然后选择问题,组成研究小组,自行设计实验(不会的,可以参阅教师提供的实验提示卡——这是学习路培琦等人的经验),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播放配有轻音乐的循环数字时间秒钟,让学生自由选取时段开始探究活动(此举大大降低了学生实验中认读时间的难度,深受学生喜爱)。最后,各组汇报,得出实验结论,再用结论解决实验问题(如调钟摆问题,设计一个10秒钟内摆动8次的摆)。
课后反思:当教学活动顺应学生的天性,且教师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吻合时,学生会暴发出最大的潜能,此时,他最专注,最乐意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习效果也最好。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经过多次研讨、深化,基本确定了一个符合我们的科学课教学的基本模式:任务驱动(明了学习目的,确定学习内容)------- 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虚拟情景或直接将学生带到具体场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表象越丰富,问题也就越多,兴趣也就越浓)-------组成研究小组(自愿组合、运用方法、亲身经历、作好记录)-----形成成果(搜集信息、选择信息、重组信息)----- 讨论交流 (资源共享、学会倾听、同步提高)------意义建构(重组知识、解决问题、学会探究)。
三、内化升华:我们踏着鼓点前进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工作作风,我们在实验探索中,忠实地践行着这一作风。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三多一少”上。
多了对学生的开放——分组的开放(想跟谁在一起就跟谁在一起,自愿组合);表达的开放(文字、图表、图画、口述、文图画混合都行,还可以上台展示,墙壁张贴);作业的开放(独立、合作完成,行;做在课本上,做在练习本上,行;办手抄报、搞摘抄、画科幻画,行;写论文、搞发明、去考察、做标本,行。总的一个原则,只要在动脑动手就行)。
多了对学生的宽容——允许学生出错,宽容学生出错,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同时每节课至少留上十分钟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鼓捣,去体验,去探究。
多了对学生的引导——现在的课堂上很少见教师直接给学生答案,多见的是教师引导学自行探究,多见的是教师把学生的个性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来使用,多见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自探自悟。
少了对学生的限制——过去那种规矩、老实、照着做的现象越来越少。现在的课堂有点“吵”,小声争辩、兴奋叫喊、全身忙碌、急切想表达的情景,随时随处可见。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的科学课教师逐步成熟起来了,真切体会到了“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2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截止目前,我们科学课教师至少写了上万字的读书笔记或教学随笔,每人至少有一篇论文或公开发表,或获市级以上奖,科学课题组曾被省教研室评为“教改先进单位”。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的学生在成长,有上十人次的学生作品分获省市级、国家级竞赛奖。在平时,我们也常常听到这样的话:“学生上科学课,简直像过年一样”(班主任教师说)。“我的伢不晓得几全心,回家就找材料,做模型,我很少见他这样认真过”(学生家长这样说)。“老师,我要把这件作品带回去,贴在墙上”(学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