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
文章来源:不详 文章作者:佚名 日期:2015年03月04日
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小学科学教学如何从这几个方面对学生加强培养,以适应2l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呢?我认为从科学课程的性质看,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
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小学科学教学如何从这几个方面对学生加强培养,以适应2l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呢?我认为从科学课程的性质看,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将细心地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这既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当前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对生活在这样时代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科学素质的高度关注;又体现了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即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更要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整体素质。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上好科学课是关键。
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关系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在启发,点拨,设疑、解惑上,从这几点上看,在教学活动中要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就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路,真正在课堂中体现素质教育,其实主要就在于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肩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小学科学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及教师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教育功能,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小学科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可以让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我觉得最最关键的还是调动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老师的角色就要由演员转化为导演,组织指导学生来演,让学生做主角,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教育。
我的做法是根据学生实际,耐心启发诱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及知识价值观念,如经常用"说错了没关系","说说你的看法","你是怎样想的"等语言,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为,人人闪光点都能体现出来。这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其二,通过挖掘教材中兴趣因素,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其三,充分放手,营造学生主动探索的氛围。
注重素质的训练。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技能的获得和熟练,良好行为的养成和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通过大量、严格地训练才能达到。因此,我在科学课教学中,始终抓住这根主线,让学生在实验、观察、课堂教学中,不断巩固和提高。按照"领、扶、放"的步骤和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然而在教学中时常发现,不少的教师虽然口头上承认应该这样做,但是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却不能够充分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去研究,去探索。总结教师们的心理,放手有"七怕":一怕秩序乱,二怕学生玩,三怕仪器坏,四怕费时间,五怕学生不会实验操作,六怕得不出正确结论,七怕自己下不了讲台。所以,为了保险,还是手把手地领着学生走,这样既省事又省心。显而易见,这些教授由于习惯了"我是教你的,你要听我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自觉不自觉地墨守着成规。他们缺乏对学生的充分信任,缺乏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缺乏不耻下问、虚心请教的正确态度,缺乏对符合素质教育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学习、借鉴与探索,总之,还没有完全摆脱陈腐教育观念的束缚。
教师、学生的配合默契,教、学双边活动活而不乱,科学合理。课上教师满腔热忱地鼓励和对学生充分地信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努力把自己当做学习的主人,积极思考,遵守纪律,学习态度既端正又认真。尤其是教师教法的改进,如启发式提问促进了学生主动性的提高;适时适度地引导、点拨,以及教学趣味性的增强,保证了学生注意力集中,促进了他们动脑筋、想办法,努力展示着自己的才华,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如教《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我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组,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实际操作。学生实验前,我边演示边讲解,在玻璃杯里放一团纸,将纸团推到杯底。将杯子口朝下,垂直压入水槽,使水没过杯子,这时我叫同学们猜测:玻璃杯底部的纸团会不会湿?同学们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纸团会湿,有的说纸团不会湿。我抓住时机,叫每组选一名学生做一做这个实验,结果,同学们经过实验证明杯底的纸团没有湿。同学们脸上现出吃惊的神情。我又叫每一个同学也照着老师所讲的做一做实验,结果相同。玻璃杯底部的纸团没有湿,同学们更惊奇了。于是我趁机给他们讲解:因为杯中有空气,说明水流不进去,证明了玻璃杯中除了纸团,还有空气占据着。但是如果杯子不是直着压入水底,而是将玻璃杯慢慢倾斜,同学们猜有什么现象发生?玻璃杯底部的纸团湿了没有?同学们马上照我说的做了第二个实验。他们惊呀地叫了起来:"哎呀,纸团湿了。"我问他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说有气泡从水中冒出来,那气泡是空气,空气跑出了玻璃杯,所以水就钻进去了,每组的其余几个同学也做了这个实验,进一步证明了空气占据空间的正确性。整个教学过程,我根据学生好奇的特点,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成功、愉悦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按照《大纲》的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参加观察和实验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和锻炼能力"。例如,教授《燃烧和灭火》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比较容易地总结出"燃烧需要氧气和可燃物"两个条件。但是对于"燃烧需要可燃物达到一定温度(燃点)"这个条件学生不易理解。怎样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呢?我们没有采用指令性实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是启发学生:"可燃物在氧气中会自己燃烧起来吗?学生回答:"不会,要用火柴点"。教师引导说:"点燃火柴,除了在火柴盒上划,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呢?谁能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实验方法?"学生经过讨论,想出了用放大镜照、钻木取火,把放有火柴的铁板放到火上烤。
为了让学生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的科学道理,我们变以往的教师讲解为学生设计实验。教师问"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假如缺少了一个,燃烧还能继续进行下去吗?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物品,自己设计出实验来研究"。课堂马上活跃起来。同学们有的用杯子罩住燃烧着的蜡烛;有的用火柴点燃纸片后,用剪刀剪去烧着的部分;有的把点燃的火柴插进砂土或水里灭火;有的则向老师要二氧化碳气体熄灭点燃的蚊香。经过研讨,学生们不仅明确认识了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且自己总结出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样,每堂科学课学生都学得轻松,教学学也轻松。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学习效率高,效果非常好。
当然 ,教学中还应注重情感体验。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还需要学生情感的倾心投入和深切体验;不仅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因素,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行为要真正完成目标,必须遵循情感性原则。教学的功能除了组建认知系统,还要积极调动情感系统的功能。
综上所述,教改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育工作者思想观念的转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观念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教育观念转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实践证明,教育工作者只有认真参与到教学改革,不断地在教改中破除陈腐教育思想的羁绊,以改革、发展、创新的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我们的教育观念才能不断更新,我们自身的政治、文化、工作能力、素质才可以不断提高,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才会取得更加显著地成效。
总之,小学生年龄小,天真好玩、好奇、好动,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把素质教育有机的贯穿在里面 ,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这些年的探索我发现我所教的班级的学生喜欢科学课,喜欢动手操作,学得积极主动,教学效果好,各个方面的素质都普遍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