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小学论文 >> 小学科学 >> 浏览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文章来源:不详    文章作者:佚名    日期:2015年03月04日
摘要:“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成功在于追求每一个生动、有效的细节。课堂教学中更是如此,好的教学细节会成为好课的闪光点,是教学智慧和教学能力的体现。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教学;关注细节的教

摘要:“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成功在于追求每一个生动、有效的细节。课堂教学中更是如此,好的教学细节会成为好课的闪光点,是教学智慧和教学能力的体现。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教学;关注细节的教师,必定是成功的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应当从细节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师生的有效交流,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的调控,并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指导。

  【关键词】细节 课堂教学 探究
  “请你们两分钟后再搅拌”这一说法来自《把液体倒进水里》一课。一位教师在孩子做实验之前只提出:“把液体倒进去先观察一下,然后再搅拌!”可是,盲目冲动的孩子得到的指令是“倒进去后观察并且搅拌。”而学生在操作时,则变成了“倒进去、搅拌、观察。”在孩子的头脑中,动手永远是第一位的。结果,烧杯里黑乎乎一团,什么有趣的现象都看不到。而另一位教师在处理这一环节的时候,给学生增加了一个要求:“请你们先观察,两分钟后开始搅拌!”“两分钟以后开始搅拌”这一具体而又细致的要求,孩子听得特别明白。所以,这一次他们看到了液体在水中像云朵一样发散的情景……可见,一个细节,可以成就一次精彩。
  一、关注细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科学课每周仅有两节,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很有限,有许多小制作、科技小论文等作业需要学生在课外自觉地、主动地完成;因此,培养学生的持久学习兴趣是科学课本身的特点之一。那么,怎样将学生的直接兴趣持续下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比如:《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在学习这一课前,不少孩子就认识一些小动物,如西瓜虫、蚂蚁等,但对这些小动物吃什么、住哪里、怎样回家、怎样与伙伴交流等等不甚了解,所以在观察、学习过程中始终兴趣盎然。可同学们很想进一步了解、亲近小动物,有的同学提出要饲养小动物,并建议饲养比较熟悉的蚂蚁。可是,根据我的经验,我知道如果把蚂蚁放在昆虫盒内饲养很困难,死亡率极高啊。当时,我灵机一动,对同学们说“很多小动物跟人的关系都很密切,它们的有趣事儿也很多,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目的去打扰它们”。听完我的这番话,同学们相当沮丧,见到他们丧气的样子,我又赶紧补充“但这也并不是说我们无法饲养小动物,只要我们能为它们提供一个跟原来的生活环境相似的新环境就可以了。”然后让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寻访、观察,说说小动物们的生活环境分别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其中的某个小动物,对新家有什么要求,为什么?根据“小动物”提的要求,我们能否做到?经过交流,最后确定饲养蜗牛。我还专门带领学生到学校的花坛中去收集,于是孩子们纷纷养起了蜗牛。同时,我要求孩子们写观察日记,把有关蜗牛的情况每天进行记录。这样,不仅使孩子们兴趣十足,而且为后面的教学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关注细节,保证师生的有效交流
  课例一:在教学《了解土壤》一课时,学生提出了有关土壤的许多要探究的科学问题。
  问题1:土壤中有水分吗?
  问题2:土壤中有树皮吗?
  问题3:土壤中有蚂蚁吗?
  问题4:土壤中会有空气存在吗?
  问题5:土壤中有沙子吗?
  问题6:土壤中还有比沙子小一点的泥土吗?
  问题7:土壤中有细菌生活着吗?
  问题8:土壤中有人死了腐烂掉的东西吗?
  学生提出的有科学探究价值的问题可能有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最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的科学问题进行分类,归纳为五个问题:
  问题一:土壤中有空气吗?
  问题二:土壤中有水分吗?
  问题三:土壤中有沙子吗?
  问题四:土壤中有黏土吗?
  问题五:土壤中有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吗?
  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果用实验来研究这五个问题,恐怕时间是不够的,在一堂课或一定时间内无法全部进行有效探究。那么,教师应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探究:要求每一小组从中选择一个本组最感兴趣的、最想研究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同时,教师要尽量避免科学探究的盲目性、随意性。只有引导学生研究自己组最感兴趣的科学问题,才能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课例二:曾经在网上看过名师曾宝俊老师的一堂课――《把固体放入水中》,曾老师很讲究“异乎寻常的发现”。所以在他的课中也自然地出现了这样一个片段: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你有什么出人意料的发现?
  生1:粉笔头沉入水底而且冒泡泡。
  生2:蜡烛头放入水中会变小?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水面会漂起一层油。
  师:油从哪里来?
  生:大概是有一部分溶解在水中了吧?
  师:真的吗?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
  这个环节是课堂上的“外来天体”,很多老师可能是直接否定,或许说,到课后再研究,但曾老师相当尊重学生个性,但又追求课堂实效不偏离主题,所以他当时就把这个孩子请上来让他亲手把一个蜡烛头放入一个烧杯内说,放入水中直到下课,短时间内还看不出,轻易下结论也太草率,一节课后再见分晓,孩子相当高兴。当时我真的很佩服曾老师在此细节上的处理,不急不燥,自然巧妙,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
  三、关注细节,重视课堂教学过程调控
  对教学过程的调控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虽然说没有输出就没有输入,但教学效果却不能用教师输出多少来加以衡量,它取决于学生的有效输入。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发现问题及时调控。
  例如,《叶和花》这一课,我们需要认识叶和花的构造及功能,课堂上,花我们主要观察的是油菜花,那么,观察油菜花时,有这样一个小插曲:有学生发现油菜花里有小虫子。于是他们忘了正在观察的油菜花转而“研究”起小虫子来。孩子们对小动物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对油菜花的兴趣,从而偏离了正常的教学轨道。我发现了这一“事件”,就用我的油菜花(无小动物)跟他们交换,并建议“小虫子先由老师保管,课后咱们再来研究”,从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到了课堂正轨。可在另一班上课时,油菜花的香气引来了蜜蜂,飞舞的蜜蜂吓坏了孩子们,不少同学尖叫着、躲闪着,课堂乱成了一团。由于被蜜蜂蛰怕过,我也一时失去了主意,未能及时处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所以我认为,课堂教学过程的调控尤为重要。   四、关注细节,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
  材料是我们教学的基础,教师演示材料可以展示科学实验现象,学生通过操作材料可以观察到科学实验现象,而这些现象是能够揭示科学概念的。因此,我们要关注材料。我们首先要关注材料的“结构性”。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选择哪些材料、准备多少数量的材料,这些材料是必须的还是可有可无的,是指向概念的还是容易引起学生无关注意的等等,这都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思考。
  如:在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中,在材料的准备上为防止学生观察盐水和清水有什么不同时受杯子的外观的影响,可选择两个型号、质地、清洁度基本相同的烧杯,以减少观察时的外因干扰;在比较盐水和清水的重量时,同样选择好同型号的两个烧杯,并在课前称好其重量;对学生制作盐水时需要的盐,在课前用天平称进行等重量分袋包装,并且做到在一杯水中溶解一包盐的量不足以让马铃薯浮起来。学生通过逐袋加盐,不断地积累这杯水会越来越重的经验,不过学生不会马上意识到,在小组交流谈论的时,材料的结构就会在学生的思考中慢慢反映出来。
  又如:在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些性质中,选取学生熟悉的乒乓球,并把乒乓球按瘪,其中还要有破的,这就使这种材料变得有结构了。
  五、关注细节,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指导
  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我们的科学课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主动性,有的科学教师采取让学生自行探究的方法,不给学生过多的指导,有的甚至放弃了指导,原因是怕别人说自己不开放、不民主、不懂新理念,因此一度出现课堂热闹有余而效率不佳的现象。实际上,我们科学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实验的指导,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对学生实验从“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观察什么、怎样观察”等方面进行细心的指导,以确保实验的有序展开、数据的有效采集。
  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时,我给学生都准备了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和以下待检测的物体:铁钉、塑料片、棉线、牙签、铜丝、纸片、头发丝、陶瓷、橡皮、铅笔、硬币、土块等大量材料,实验前,我与学生进行充分地交流、指导,探讨实验的方法,接着再让学生实验,让孩子们在轻松的实验中了解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并思考一下导体都有哪些共同特点,想一想怎样利用导体与绝缘体的性质为我们服务,领会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结束语】
  关注教学细节,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反思“过去”的教学细节,改造“惯常”的教学细节,创造崭新的教学细节。细节虽小,却不容忽视;细节虽小,却能闪耀出智慧的光环;细节虽小,却是科学“生命”智慧的创造。每一堂成功的科学课,都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的。我们要认真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用心演绎,感受科学课堂的精彩!

上一篇: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
下一篇:小学科学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几个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