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标教学的推广过程中,一些课堂出现了偏重“生活味”,忽视“数学味”的现象。那么,到底什么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数学味”呢?根据当下有关“数学味”的不同看法,阐述了一些对“数学味”的认识:解决问题时过程的逻辑性和结果的准确性,本质是一种客观科学精神。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味;科学精神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开展与实施,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正努力把之前单一的、枯燥的、被动的教学方式转化为以“问题情境――探索尝试――解释与交流――拓广与应用”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新式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身边的很多老师开始把各种各样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引入数学课堂中来,这其中不乏好的创意和优秀的成果。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有些课堂只注重“生活味”“趣味性”,而忽视了数学课堂的“数学味”。
忽视“数学味”的主要表现有两种:
第一种情况,注重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讨论、交流,但课堂预设没有逻辑关系,甚至没有老师的及时引导和归纳;
第二种情况,过于注重多媒体技术,利用良好的视听效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气氛热热闹闹之后,很多学生并没有搞清楚这堂课到底学了什么,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和以前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
从“数学”这门课的学科特点入手,总结归纳了诸如“抽象性”“推理性”“精确性”“解决问题”等特点。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特点并非数学这门学科所特有,从更广的角度看,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也都多多少少带有这些特点,只不过不同学科研究的对象不同罢了。数学主要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物理主要研究物质运动和物质结构;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无论是数学、物理还是化学都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与语文、英语、美术、音乐等人文课程相比,突出的特点在于论证过程中具有逻辑性、客观性,在得到结论时具有准确性、唯一性。所谓的“一题多解”,也是指解题的过程可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方法,但是,最后得到的具体数值是准确不变的。
由此可见,“数学味”其本质是一种科学精神。不同于人文课程强调感性体验,科学课程强调理性推理,强调解决客观问题时运用有逻辑的推理方式得出准确的结果。因此,“数学味”便是要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和引导学生以科学客观的精神去解决数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借助“生活味”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下面以“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的引入为例,做一些简要的说明。
师:同学们,拿出你们的数学课本,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它的封面有多大。
(同时,教师左手竖立数学课本,右手手掌从课本封面自上到下滑过一遍)
生1:我的数学课本比我的文具盒大,大概有2个文具盒那么大。
生2:数学课本和我的练习本差不多。
生3:数学课本有我的3个手掌差不多。
生4:你手掌太大了,数学课本有我4个手掌大小。
师:同学们,你们的这些答案都很形象地描述了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不过谁能使用数据来表示它呢?
生5:数学课本封面是一个长方形,长边是21 cm,短边是15 cm。
师:很好!这位同学能联想到它是一个长方形,并说出了它的长和宽的具体长度,请大家轻轻地闭上眼睛感受一下:你能看到这样的一个长方形吗?长21 cm,宽15 cm,它就是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再想,还是一个长方形,长边是21 cm,不知道宽是多少,你能看到这个面有多大吗?如果只知道短边是15 cm,不知道长边是多少,能看到这个面有多大吗?(不能)
师: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如:黑板、课桌、图形等,它们的边儿有的长、有的短,可以用厘米、分米等长度单位来表示;同时,这些物体也由大小不同的面儿组成,如课本的封面、文具盒有六个面、手掌有正面和背面等等,面儿大的我们就说它的面积比较大,面儿小的我们就说它的面积比较小。(板书:面积)
老师从情境入手引出面积概念。通过让学生观察、描述、想象,让学生感知“面积”不同于长度,但它和之前学过的“图形”和“线段”有着密切的关系等等,这样就有逻辑地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遇见的问题:这个知识是什么,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这个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最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数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