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大学回应:造假者“没名没利”,“谁都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井冈山大学两教授在国际刊物上造假被揭后9天,该校做出处理决定:两人行为属于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影响恶劣,根据相关规定:追回钟华所有造假论文的全部奖励3.2万元,撤销两人讲师资格以及钟华13天前刚刚获得的副教授资格,开除两人公职等。
但舆论并未就此停止质疑。
著名学术批评网站新语丝就撰文《质疑井冈山大学“严肃处理两教师学术造假事件”》,认为该校的处理结果有两点令人难以理解:一是有证据表明刘涛也从论文发表中获得了物质奖励,并直言“如果刘涛的全部造假论文和钟华的大部分造假论文都得不到奖励,他们费心思一篇篇地造那么多假论文干什么呢?”其次,文章质疑,钟华造假论文有12个共同作者,他们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记者就上述问题致电井冈山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彭福华回应说,除钟华获得3.2万元科研奖励外,相关涉及者都没有得到好处,可以说是“没名没利”。而其他12名共同作者,“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署名’!”他们也从未用这些论文参与评奖、评职称。
不过彭福华并未就具体事实作出回应。
例如,新语丝文章提出,该校两位教授分别共同署名13篇、38篇文章,不可能不知情;钟华、刘涛为他人署名的动机无法理解,“盗用他人的名义有什么用?难道是为了陷害这些同事?”对此,彭福华指责其为不负责任。
不存在个人利益,那么造假的动机何在?彭福华说,“谁都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一点儿必要性都没有”。
与外界猜测的发表论文的压力不同,彭福华介绍,井冈山大学对教师发表论文并没有明确要求,只是要求承担一定的省级课题,“一般两、三年完成一个省级课题,就完成了工作量”。
他还提醒记者,讲师评副教授职称需要发表的论文并不多,大概两篇左右在核心期刊就可以;而对任职年限、学历学位、教学科研工作量等方面的考核反而更多一些。总的来讲,“论文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学校是否就相关问题进行反思并采取行动?彭福华告诉记者,就规范学术行为,学校正在进行学术道德教育,主要形式是座谈、讨论和修订相关规范文件。
中国科研,“不发表就出局”?
荷兰乌德勒支大学教授Anthony.L.Spek意外发现了这起造假事件。作为《晶体学报》的编辑,当用CheckCIF软件验证论文数据的合理性时,他惊奇地发现:2007、2008两年,来自中国井冈山大学的钟华、刘涛两位教授的七十篇论文普遍数据不合理,全部涉嫌造假。
该杂志迅速采取行动,撤销了这七十篇文章,并考虑采取进一步行动。
2010年1月12日,英国《自然》杂志在其在线版头条刊登文章《中国科研,发表还是出局》(PublishorPerishinChina),称“近期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学术界造假事件,凸显出中国学术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这一体系过于强调发表论文”。
为何会出现井冈山大学学术造假事件?
“中国大学经常会对发表论文给予现金、住房等形式的奖励,而且这种发表论文的压力正与日俱增。”文章作者JaneQiu援引了武汉大学渖阳教授的研究成果称,其中可疑的部分高达10亿元人民币。
对此,密歇根大学科研道德规范与诚信项目负责人尼古拉斯·斯坦尼可评价说,这显示出中国正面临着挑战。当中国正为成为世界一流科研国家而努力奋斗,力争迅速地提高一个巨大体系的科研能力的时候,出现了显著的科研质量差异。
文章还指出,中国学术界急功近利的想法、官僚干预等,都是造成学术造假的原因所在。
不少教授提到,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陈进“汉芯”造假案发后,有关方面只是解雇了事,而未采取严厉措施,其他相关人员更是逃脱了惩罚。该事件正体现了中国学术界缺乏严厉的惩罚机制。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中国学术造假近来受到的第一次国际舆论批评。
9日,国际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杂志也撰文《学术造假:中国需要采取行动》,敦促中国学术界重振科研道德规范,健全处理学术投诉的制度。
两篇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发表社论时间前后不过三天,都是以井冈山大学学术造假事件为引题,落脚中国学术造假的现状。
《柳叶刀》杂志社论文章更是尖锐地提出,2008年中国发表了271000篇论文,占世界总量的11.5%。在这里面,井冈山大学造假事件并非第一次。去年九月底,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提出,中国高校目前科研能力排名世界第五———从2004年以来,中国论文发表数量就一直位居世界第五,仅次于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