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探讨了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旨在为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找到一些积极的借鉴与启发。
职业教育教育思想基本方法一、前言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倡导者之一。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涵盖有关职业教育的定义、师资、设备、课程,直至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这诸多方面都有其独到见解。他根据当时中国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历史背景,提出了以社会生产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思想,既以“生利”为宗旨的、倡导学校教育应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吸收和扬弃前人丰富的学术成果从而结晶成他独自的职业教育思想。
二、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理论根源
陶行知生活在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好是我国清代社会的政治斗争和经济变革一个重要转型时期,西方国家一些先进的教育文化不断对我国传统教育文化进行冲击。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对中国传统教育文化重新评价。在此社会背景下,陶行知批判吸取古今中外诸家教育学说,并结合西方一些先进的教育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论。
陶行知幼年接受的是“中国式的启蒙教育”,他对儒家的教育思想、墨子的思想和中国近代教育家(如蔡元培、张骞等)的思想都有所吸收和继承。反传统是陶行知思想的主要标志,但不排斥个中的儒学熏染。1910年陶行知就学金陵大学时,研究王阳明学说,深受“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影响,在知行关系的认识上主张“知先行后”。然而,在陶行知留学美国后,他受到西方认识方法论的影响,重新评估自己的教育思想,逐步认识到“行”的重要性;在回国后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他逐渐接受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所以,陶行知对王阳明的知行观开始持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他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知行关系上集中表述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他看来,行动能产生理论、发展理论;理论要通过行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丰富它的内容。陶行知的认识论与把实践摆在首位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相近的,而与王阳明的唯心认识论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陶行知还讲一步援引墨子有关亲知为一切知识根本的论述,以证明其观点为古之贤人所共见。他指出,《墨辩》中提出了亲知、闻知、“说知”三种知识。“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他不仅强调亲知,他还强调行动即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说:“不钻进老虎洞,怎样能捉到小老虎”。
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本土文化渊源中,先秦墨家的教育思想占有相当重要的成分。陶行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了包括墨学在内的中国古代教育理论,使其生活教育理论更具中国特色,更具有民族性。由上可见,陶行知较好的完成了对王阳明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改造,并在思考知行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唯物主义知行观。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他的整个教育主张的哲学基础。
三、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
陶行知认识到了教育落后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要想改变这种面貌,就必须狠抓教育。他认为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是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完全脱离,学生得到和掌握的知识并非用武之处,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无法得到满足。他曾和黄炎培谈到:“国内的青年大都学不来知识,能够中学毕业的学生非常少,所以,教育问题是当前的首要问题。解决方法,一大力提倡职业教育,二在制定普通教育教材与职业教育教材时能相互贯通,真正做到学有所用。”这正是表达了陶行知兴办职业教育思想的真实意图。
陶行知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也非常重视教育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并在自身实践与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杜威的教育思想做了进一步的改造与创新。他把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做了大胆的改良,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创造了著名的完整的一套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旨是把生活作为教育的灵魂和根本,认为教育与生活不可分离。
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的三个方面分别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这些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思想。我们在学习、研究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时,应该和陶行知生存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应该把他的职业教育思想于他的生活教育思想结合起来。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同时也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的部分。陶行知认为:生活是全体,职业只是生活的部分;教育是主体成份,职业教育是教育的分支部分。所以,我们要想全面的研究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就应该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思想进行探究,这样才能把握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的真正内涵,才能更加系统地、全面地掌握他的教育思想体系。
职业教育与国计民生关系最为密切,也是陶行知研究国内教育最早关注的问题。陶行知的一生主要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包括开展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实施乡村教育改造,创办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都始终围绕把人民大众对知识的求知,与职业、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他通过教育与生活的“一体化”把职业教育思想纳入其生活教育理论的体系当中,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生活为教育中心的职业教育思想。
四、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有区别的,而且在不同性质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也有本质的区别,例如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平民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等教育内容在不同的时期是不一样的。但从社会需要、受教育者实际需要和职业特点来看的话,这些教育观点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概括其职业教育思想的实践和理论,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到其教育内容观的相似之处。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他的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产生实际的好处,即“生利”。他觉得职业教育要培养有用的技术人员,要达到这个目标,人们应该注意做到下面几点。
1.以生活为中心,教育与社会充分联络 教育与社会充分联系。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要与生活紧密结合,必须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陶行知以培养学生生活的能力为出发点及目标,实现教育与生活、社会与学校的相互联系。也就是要要求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学校以外的生活中不断去体会教育,享受教育带来的乐趣,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探究,从而使教育不断壮大和发展。他说:“中国乡村教育之所以停滞不前,没有取得太大成效,主要归结为教育与农业的相互脱节,漠视不理。职业教育倘若脱离农业生产,便成为空洞的、无意义的教育。”陶行知始终一如既往的关注教育的发展,强烈呼吁职业教育的走向,必须与农业“联手”,必须与各行各业保持“联络”,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活和实践能力。
2.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基本方法
陶行知职业教育的基本方法就是要教育、学习、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他认为“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老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系上来看,动手做的人,教师教师,从学生对老师的角度来看,动手做的就是学生。不在做上用功夫,教不成教,学也不成学。一个活动对于事物本身来说,就是“做”,对于学习者来说,就是“学”,对于别人来说,就是“教”,所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分开的三件事。在“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陶行知又一次提出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必须以“事”为内容及核心,“以事施教”。陶行知提出的职业学校设置的培训课程应该很细致,一件事对应一次课,要把这件事阐述清楚。每节课既有理论知识,还要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3.培养“生利”之职业教师
陶行知认为,要想培养具有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才,必须具有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教师,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这种“生利”的能力。陶行知认为:培养对社会有用的技术人员,是一个职业教育教师的评判标准。这些教师,不仅要具有职业技术经验,还应具有教学方法。此外,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学术功底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指导相关企业的生产技术,解决这些企业的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要积极为企业进行科研攻关、技术革新等工作,这应该是他们的责任,也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纽带。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要具有“生利”的教学方法,要懂得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三者之中陶行知认为生利的经验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教师如果没有“生利”的实践经验,就算是学术水平非常高,他也不能担当好教育学生的任务。也就是说,如果职业教育教师不能够“生利”,那么他可能就是一个失职的教师。
五、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今我国职业教育思想的启示
1.当前职业教育思想的一些问题
社会群体的职业观的偏差。封建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依然根深蒂固“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受治于人”“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的”。人们崇尚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最后就导致了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远远没有被人们认识到,职业教育成了强迫的分流教育,大多数学生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进入职业学校,或者是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人家的子女才会进入职业学校,学得一技之长,早早就业养家,这就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校的教学效果当然也不可能理想。
职业教育内部办学思想陈旧。很多职业技术学院(或学校)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把职业教育办成了就业准备教育,只对学生进行一些技术上的操作性的教育。虽然突出技能训练,强调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但是学生知识面窄、文化基础薄弱、适应能力差,满足不了现代化的大生产需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面。
2.启示
(1)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
首先,职业教育是个发展的概念,学生的能力和能力倾向的发展还是一个经常性的过程,不可能为学生设想一种一成不变的职业倾向,应该让他们能够持续不断的重新组织自己的职业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方法。学生都是未完全社会化的个体,如果教育者认为职业教育可以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做出确定的、不能改变的选择的话,那职业教育就会阻碍学生将来的发展。其次,职业教育不等同于职业培训。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学生以职业入门所必需的具体技能,还应关注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职业教育应将教育的职业性与学科性相结合,使学生获得能适应明天需要的各种理念的充分理解,使职业教育的性质由终结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性教育。
(2)确定新的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技能的有效途径,也是个人实现他的社会价值的渠道,所以增强全民职业教育的意识,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职业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狭隘职业教育观下,将不可能实现它重要的历史使命。在当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职业变化加大,具有流动性。因此,提前做好职业方面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必要性。许多人在一生的工作中将会从事许多种职业,所以再采用传统的教育观念,教给学生一技之长作为终生谋生的手段是根本行不通的,这只能使他遭到被社会淘汰的命运。所以,职业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为人们投入工作之前,做准备性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多元化社会职业的人,要不断地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还要学生培养终身教育的职业教育观念。要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还应重视个人品质和人格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面对社会的劳动需要。
(3)职业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
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密切,大规模的社会调整的出现,肯定会对职业教育提出大量的挑战。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适应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的变化。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多种多样的联合办学模式,如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适时开设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合理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手段,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2]毕明生.论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启示[J].行知论坛,2007,(6).
[3]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M].合肥:安徽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4]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再论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6]告生活教育社同志书.陶行知全集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7]四川省纪念陶行知先生诞生九十周年大会筹备组.陶行知纪念文集[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8]新教育.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