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告诫我们:“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已经来临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创新教育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创新要靠人才,人才培养要靠教育。博览古今中外,残疾人中的杰出人才大有所为。因此,培养聋生的创新素质是知识经济时代对特殊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特殊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聋校教育要在培养聋生的创新素质上下功夫。
一、弘扬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构建创新素质的基石,培养聋生的创新素质,首要任务就是弘扬聋生的创新精神。
树立创新信心。教师要给聋生讲解、宣传古今中外具有创新精神的残疾人的典型事迹,如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26岁时失去听力,但他敢于同命运斗争,完成了他著名的《英雄交响乐》;美国女学者海伦·凯勒一岁半时突患疾病,致其既盲又聋哑,但她与病魔相斗,付出超乎常人的心血和代价,笔耕不辍,先后完成了《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乐观》等14部著作;中国女作家张海迪身体高位截瘫,但她顽强拼搏,刻苦努力,在文学领域里不断耕耘,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让聋生从这些感人的事迹中领略到这些人所特有的完美人格和坚强意志并获得创新熏陶,同时可以激励鞭策自己。使他们坚信自己虽然是残疾人,但只要通过的刻苦努力,定会有所作为,从而树立自己的创新信心。
营造创新氛围。学校要在教室、橱窗、食堂、宿舍等公共场所的醒目位置书写有关创新精神的标语,通过班会、周会、队会、思想品德课等多渠道向聋生介绍创新人物的事迹,使聋生处处、时时接受创新教育。
建立激励机制。在学校的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中,教师要千方百计鼓励聋生创新。对聋生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即使是微小的苗头,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对聋生的创新成果要给予奖励,要努力保护好、引导好聋生创新的积极性。要建立激励创新的评价机制,对那些富有创新、求异的答卷即使没有全对,也可破格给予高分。
提高思想认识。教师要通过集会、谈心等形式经常给聋生讲解创新的意义,使聋生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从宏观和微观上真正认识到创新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振兴的根本,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是人才成熟的标志,从而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只唯新,努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二、启迪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不善于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具备创新素质。因此,要培养聋生的创新素质,就要千方百计启迪聋生的创新思维。
启迪逆向思维。在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中,多数聋生在问题面前,往往习惯于常规的正向思维,考虑问题从正面想得多,解决问题往往是老车熟路。这样,不易有所新的发现。因此,作为教师,要更多地引导聋生从反面去思考问题。只有思维的方向变了,才易于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启迪多向思维。聋生思考问题,往往仅局限于一种途径:解决问题,往往只满足于一种方法。作为教师,要告诉聋生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是有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哪条路最捷径,也得靠你多试试。只有通过多向思维,才能摸索到新的途径,寻求到新的方法。
启迪求异思维。聋生往往存在着从众心理,遇到问题,多数人认为怎么解决,少数人就易于盲从。作为教师,要引导聋生深入思考、仔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
三、发展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外在表现和集中体现,要培养聋生的创新素质,就要努力发展聋生的创新能力。
夯实知识基础。创新能力是建立在扎实深厚的文化知识基础之上的,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就根本谈不上创新。因此,学校要扎扎实实地抓好文化知识基础课的教学,特别要抓好重点科目的教学,使聋生认认真真地打牢基础,掌握打开创造大门的“钥匙”。
培养自主意识。自主意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目前聋生普遍存在着自主性差的问题,他们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遇到难题不肯自己动脑筋解决,而是依靠老师,求助于老师。作为教师,要牢固确立聋生的主体地位,教育聋生做学习的主人,培养聋生的自主意识,要求聋生做到自信、自立、自强、自励。
开展创新活动。各科教学都要启发聋生一问多思,一题多解。如:同一个作文题,要让聋生用不同的体裁来写;同一道数学题,要启发聋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另外,还要经常在聋生中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实验、小制作、小论文”等活动,比比谁的能力强,水平高。通过创新活动的实践,培养聋生的创新精神,提高聋生的创新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