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大学论文 >> 教育类 >> 浏览论文

农村职业教育研究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4年10月28日
    摘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对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城镇化率水平的提高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等有重要意义。文章认为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

    摘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对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城镇化率水平的提高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等有重要意义。文章认为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教育资源零散,体系不够健全,并提出了整合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立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的,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对策;措施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放在第一位,并指出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温家宝总理强调:“只有职业教育才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今年先从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教育部今年的工作要点也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落实十七大报告、调整教育结构的重要举措,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新跨越的战略突破口。
  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城镇化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教育资源零散,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在办学体制、机制、模式等方面都还比较单一,主要还是政府投入、教育部门经办、全日制的学历教育,离“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还有很大差距。存在诸如管理体制上统筹乏力、办学体制单一等体制性的障碍,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教育培训体系。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上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象尚没有根本改变。当前,各地的职业教育在条块分割的部门管理(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农业部门、劳动保障部门、人事部门等)中得不到多方面的帮助,反而受到多方面体制性障碍与掣肘,农村职业教育分别要归属教育、农业、劳动、工会、人事等10多个主管部门管理或钳制,致使专业和培训项目重复设置、资源统筹难、设备闲置或老化、有限的资源得不到综合利用,形不成合力和优势。教育部门只管培养,无法与用工单位结合;劳动部门只管考证,实质是为了收钱;其他部门通常是旧体制行政所属关系的延续,主要是为了养活编制内的“人口”,这种体制已经严重束缚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行业企业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很多地方面临着一方面是农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另一方面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断弱化的两相矛盾的局面。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教育资源流失严重,在企业中建立农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也还没有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企业如果不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就不会有大的发展。除此之外,缺乏足够优惠的政策吸引民办资本进入农村职教,也是目前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的一大体制性障碍。民营资金是否能进入职教,关键看进入的门槛有多高,或者干脆不设门槛。要继续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农村职教,政策上要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保证他们有一定利润,增强吸引力。除了民营资本准入方面缺乏吸引力外,农村职业教育分属教育、民政、劳动等部门多头管理,先培训后上岗的劳动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等,也都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要破解的困境。
  在当前农民教育与农民培训方面,政府缺乏行之有效的组织手段,没有形成一套农民教育和培训的组织领导体系和管理体系,使得农民教育和培训不能以一个系统的工程予以落实。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和培训的组织领导和管理体系,保证农民教育和培训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2 整合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立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的,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方针,政府要制定职业教育长期发展规划,加大主导、统筹力度,逐步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2.1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应该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和向农民提供的“公共产品”,制订近、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
  整合教育部门、农业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科技部门以及扶贫办等在农村的教育培训资源,改变过去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运作方式。尽快出台便于人才流动的优惠政策,鼓励高校尤其是农科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和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投入农村职业教育。在职教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及时增加教师编制并划拨相应的经费,对职业教育中涉农专业给予补助。
  2.2 行政管理部门应宏观统筹全市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组织教育专家、行业专家和相关人员
  在深入调查研究全市职业教育需求和资源的基础上,解决全市职业教育存在的体制不顺,多头管理,公办与民办存在不正当竞争的问题,把职业教育统一划转到教育部门。整合职教资源,确定职业学校的布点、数量以及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配比、发展速度等,积极建设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建设重点专业、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形成完善的初、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2.3 改善培训管理,整合教育培训资源,认真搞好多领域、多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逐步形成以乡镇为主体、以县市区为重点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工作中要采取各部门广泛参与、农民自愿参加相结合的办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牵头、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递进式就业的培训工作格局。可通过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专项基金等途径,采取培训券的方式,使农民凭券自主选择培训专业和培训机构,增强培训实效性。
  2.4 必须从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出发,构建新形势下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
  根据我国国情,当前可以考虑把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类型: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这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重点是培养为第二、三产业的专门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第二种类型:经济中等发达地区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这类地区产业结构目前仍是第一、二、三产业并重,但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转化阶段。这类农村地区的农民职业教育重点是培养服务第一、二、三产业的专业人才,适度培养高层次人才。第三种类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这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产业结构目前仍是以第一产业为主,重点是培养面向第一产业的专门人才和对农民进行某些专业技能的培训教育和基础教育。
  2.5 改革办学形式,拓展生源渠道,扩大办学规模
  继续搞好联合办学;在专业设置上要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设置。要集中人、财、物力办好拳头骨干专业,努力形成特色,打造品牌,同时要努力形成集团化办学;认真搞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谋求高中阶段的整体发展;积极扶持发展民办农村职业学校。

  2.6 建立和完善各级农村教育体系,调整优化县乡村教育结构
  根据农村教育的区域性、分散性和辐射性特点,协同各省(区、市)高等院校,依托现有的分布在各地、市的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建立省、地农村教育综合培训中心作为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省、地农村教育培训基地示范、辐射和带动县乡村的职业教育中心和城乡文化技术学校健康、持续发展,建立和完善高、中、初等农村教育体系。
  2.7 要建立健全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普教、职教、成教相互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农民终身教育和培训的体系
  满足科技进步和产业技术升级对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追求。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和其他非学历教育的沟通机制,积极发展综合初中、综合高中,使农民极其子女,能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地域、不同教育类别和层次上有多次选择机会。
  2.8 多元化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鼓励各类社会办学机构参与培训,组织动员各类培训机构保质保量地完成培训任务
  加快农业职教资源改革与调整的力度,以“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形式,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积极统筹相关职业学校,用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科学地进行区域功能定位,将农业教育的功能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保证人才培养和为农村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提高农业职业教育资源的综合效益。
  2.9 依据市场机制构建农民职业教育新体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有条件的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产业化
  要在农村大力培养中介服务机构,为农民提供各种有偿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大力发展民办职业学校,既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又做大做强了职业教育本身,对于当地经济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必将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2.10 充分利用农广校办学形式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和培训服务
  农广校办学的优势在于其招生办学的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进行正规的学历教育,又可以进行短期的技术技能培训,而且服务对象具有开放性,因此农广校在职业技能培训中,要克服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重视正规学历教育而忽视技术技能的教育和培训的弊端,调整办学思路,树立农广校为提高劳动力素质服务的观念,充分利用农广校灵活办学的优势,根据地方潜在的和现实劳动力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办学,开展形式多样、长短结合、贴近实际的职业技能培训,以满足不同层次农民的需要。
  2.11 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同时也探索出一些别具特色、效果显著的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模式
  在办学形式上,加强对初中和高中毕业的回乡青年进行学历教育,有规划分步骤地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科技的致富领路人。同时,定期吸收农民参加专业进修,为农民开设与农业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大专专科课程,加强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主动与锦江区三圣乡华新村培训中心接洽,利用城区职业学校的师资和资源优势,开办了该村首届农民工艺插花培训班,花农们均对培训的效果感到满意。四川省什邡县用现有职业中学的资金建立职业中心,使10万农民接受了职业技术培训。
  2.12 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本地区城市化进程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拓展农民“绿色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面向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开展旅游、环保、服务以及加工制造等技能培训,重点加强“农转工”、“农转居”和小城镇建设转非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就业的渠道,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转移,使之就地培训,尽快实现就业,从而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
  2.13 结合农村富余转移,探索多种有效的劳动力培训方式方法
  (1)政策支持,农民自主参与。主要是由区县、乡镇政府补贴大部分或全部培训费用,农民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调动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2)把农民转移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提高了农民的技术能力和工作能力。北京市朝阳区孙河乡积极举办家政培训班,乡政府承担培训费用,使本乡的富余劳动力通过培训,获得了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多名学员找到了工作。
  (3)发挥企业优势,搞好劳动力的“对接”。许多乡镇把引进企业的用工与农民转移培训结合起来,提高了转移培训的针对性,扩大了农民就业渠道。
  (4)发挥乡镇办学机构和重点企业的办学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逐步形成一批农民转移培训的示范基地。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雕塑艺术学校为当地和全国培训了一批石材雕刻和加工人员,进一步提高了石材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石材产品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 李景潮.浅谈农村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教育周刊,2008-6-4.
  [2] 于伟,张力跃,李伯玲.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N].中国教育报,2007-7-7.
  [3] 周兢.农民职业技术教育问题、原因及对策[J].理论探索,2008,(4).
  [4] 以强带弱 郫县学校“集群作战”[N].成都晚报,2009-7-6.

上一篇:西藏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
下一篇: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策略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