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大学论文 >> 社会学 >> 浏览论文

群众文化进社区组织的重要性

文章来源:不详    文章作者:佚名    日期:2015年05月26日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谐的群众文化,“和”字的最初字义是和谐、协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过一种安宁康乐的生活,这是农耕社会的人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这种文化积淀下来,薪火相传,就形成一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谐的群众文化,“和”字的最初字义是和谐、协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过一种安宁康乐的生活,这是农耕社会的人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这种文化积淀下来,薪火相传,就形成一种美好的“和”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发展到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文化作为大众积极参与的文化形态,已成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它的繁荣发展,对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政治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力量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今天,群众文化喜逢盛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广大文艺工作者,特别是群众文化工作者一定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不断开拓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一、群众文化的特点群众文化,也称群众性文化,有着鲜明的自身特性
  1.群众文化的民主性
  群众文化享有充分的民主性。在专业文化那里,群众主要处于受众的地位,文化参与过程显得很被动,而群众文化则既强调文化创造,也强调文化享受,人民群众能通过对文化活动的亲身参与来实现文化接受与创造的双向转换,充分体现出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
  2.群众文化的中介性
  从群众文化的当前格局来看,它处在中间位置,即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主流文化的传播是通过相应渠道把价值观直接传递给大众。群众文化具备了主流文化的性质和与群众的亲和性,理所当然地成了主流文化和人民群众互动的中介。在这种状态下,群众文化是背靠主流文化和专业文化,面向最广大群众的。一方面,主流文化要依靠群众文化的亲和力,另一方面,大众离不开群众文化的“主体价值实现”渠道。这就使得群众文化的文化中介性具有了无可取代的地位,这一特殊地位使得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实现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群众文化的传承性
  群众文化是一种真正面向广大群众的文化。它在活动内容上对民间、民俗文化的开掘,使它包容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内蕴。群众文化所涵盖的群众性艺术与民间传统文艺样式有着明显的形态上的差异。如民间文艺的自在性、原生态,反映在作品中,就呈现出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现象。
  因此群众文化既担负着传承优秀民间文艺的重任,又要对民间文艺进行过滤、沉淀、提纯,既能保持民间文化特性,又能让民间文艺获得主体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可。比如,在传承龙舟、舞狮子、风筝、剪纸、泥塑、蜡染、皮影、木偶、秧歌、杂技、山歌、小调等民间文艺的时候,群众文化会不断使之脱离瑕疵、形式内容不断完善,获得现代意识。这种传承是一种自觉的、成熟的传承。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群众文化是传承中国优秀民间文化,延续传统文化精神,增强广大群众民族认同感的社会文化。
  二、群众文化进社区的作用
  群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自从在生产劳动中诞生以来,就寄托着先民们的美好愿望,洋溢着和谐美好的精神。群众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同的地域特征,更呈现出“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核。和谐既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特征,又是其社会功能。所谓和谐,就是指群众文化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社会教化作用
  社区是社会的一个地域生活共同体,是一个缩微版的社会,整个社会就由无数个小的社区构成。社区的和谐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发展离不开和谐的群众文化。法国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狄德罗曾经如此强调戏剧的道德教育作用:“只有在戏院的池座里,好人和坏人的眼泪交融在一起。在这里,坏人会对自己所犯过的恶行感到不安,会对自己曾给别人造成的痛苦产生同情,会对一个正是具有他那种品性的人表示气愤。当我们有所感的时候,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这个感触总是会铭刻在我们心头的;那个坏人走出包厢,已经比较不那么倾向于作恶了,这比被一个严厉而生硬的说教者痛斥一顿要来得有效得多。”[1]好的文化环境对人的教化作用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群众文化活动的传播过程,就是对社会实施教化的过程,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群众的审美趣味与文化品位不断得到提升,人格修养不断得到增强,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良好的推进作用。而且,群众文化的参与者们大都精神愉悦、内心充实,客观上也降低了沾染不良社会风气的可能性。因此,群众文化活动在荡涤社会污垢,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淳朴民风,树立良好风尚,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开展群众文化事业,人们的情感得到了交流,分享快乐的同时,又陶冶了情操,增强了群众的凝聚力,促进了群众整体素质的提升,激发了大家热爱祖国、建设家园的热情。
  2.精神调剂作用
  现代人紧张的生活节奏,庞大的精神压力,使他们急需一种合理的渠道进行有效的疏导与充分的宣泄。群众文化活动无疑是最好的疏导与宣泄渠道,在城市社区、公园,人们可以忘情地大吼大唱,可以找到称心如意的舞伴,翩翩起舞;可以通过听相声、演小品、讲故事、唱戏来发泄心中积郁的愤懑之情,来排遣内心寂寞,粘合心理裂痕,调节各种矛盾,使人们消除隔阂,增进了解,获得心理调适,营造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据调查,在群众文化开展比较好的社区,家庭纠纷、邻里纠纷都大大低于群众文化发展滞后地区。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可以陶冶性情,振奋精神,使人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群众文化的这种宣泄疏导作用可直接转化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和催化剂,具有强大的亲和力与凝聚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此外,文化下乡、慰问演出及以社会弱势群体为参与对象的群众文化活动,可对弱势群体施以文化抚慰,使之释放情绪,从而缓解社会矛盾,促使全社会走向和谐健康的发展轨道。

上一篇: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如何促进社区群众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