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大学论文 >> 社会学 >> 浏览论文

社会学视野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6年04月03日
 摘要: 社会要和谐发展,作为社会主体的人首先必须和谐发展。大学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根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

 摘要: 社会要和谐发展,作为社会主体的人首先必须和谐发展。大学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根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构建 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国内外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和奋斗目标。大学生作为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也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必然要求。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内涵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从老子追求的“小国寡民”到孔子设想的“大同世界”,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到《镜花缘》中的君子国,从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到康有为的《大同书》,从柏拉图构筑的“理想国”到空想社会主义者所精心描绘的理想世界,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这些传统的和谐社会思想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思想材料。
  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有益思想,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和谐的社会形态,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即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使全体社会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创新。
  我们现在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与传统的和谐社会目标相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现代制度作为保障、以可持续发展作为价值目标的社会。相对于传统和谐社会思想所关注的简单和谐,社会主义的和谐范围更广阔、程度更深入、关系更复杂。从根本意义上说,它包括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全面整体的和谐,其中,人自身的和谐是前提,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实现了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发展战略目标,实现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2003年中国人均GDP达1000美元。从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普遍情况看,处于这样一个发展水平的社会往往是既有巨大的发展动能,又有多种问题和风险;既处于加快发展的机遇期,又处于多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我国的情况也不例外,在持续多年大发展之后,也遇到了诸多的问题,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扩大,就业压力增大,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等一系列新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说,“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理念和目标的提出,顺应了民意,也符合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社会要和谐发展,作为社会主体的人首先必须和谐发展,换言之,人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新生力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使他们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如上所述,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不断增多的热点难点问题难免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趋多元化,使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承受的各种压力、困惑、失衡增多,最终出现了一些困难的学生群体,如:贫困生学生群体、心理障碍学生群体、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等。这些群体极易出现发展不和谐的情况,如马加爵事件、刘海洋伤熊事件、大学生自杀及杀害教师事件、大学生中不诚信及偷盗现象等,这些事件和现象严重地影响到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和谐社会视野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1.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
  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近年来,我国在“依法治国”方略指导下,制定和颁布了不少新的法律法规,国家生活、社会生活逐渐被纳入了法制的轨道。然而,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并没有因此明显减少,而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前所述的马加爵事件、刘海洋事件、大学生杀害教师等恶性事件,以及大学生中的偷盗事件等,严重扰乱了学校和社会的稳定。高校应以法律课程教学为载体,大力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做到人人知法、懂法、守法,同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赏罚机制,扬善惩恶,引导学生遵纪守法。
  2.加强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
  诚实守信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信是中国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现代信用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厦的重要支柱。但当前,社会信用制度缺失已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在今天的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诚信缺失问题,从考试作弊、拖欠国家助学贷款,到择业过程中伪造证件、改动成绩、随意毁约,无不显示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因此,必须将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并贯穿于整个大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一是把诚信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二是把诚信教育与师德教育相结合;三是与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四是辅之以相应的奖惩措施;五是建立信用档案,并将其与大学生的奖学金、就业等因素直接挂钩。
  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从社会心理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状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的心理是和谐社会赖以存在的心理基础。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压力特别是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影响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诸方面的和谐发展。最近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采取极端行为的报道时有出现:有因贫困失去生活勇气的,有因学业问题杀害亲人的,有因人际关系不佳而精神失常的,有因就业受挫而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伤害的,诸如此类的行为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因此,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建立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机制,通过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等形式,培养大学生健康、均衡、调和、发展的心理品质,实现学生个体真善美的统一。一方面,学校和教师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广大家庭和社会各界也应转变教育理念,净化舆论环境,减轻大学生身上的压力。
  4.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
  在一定意义上,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观念和知识,取决于人的精神世界,这正意味着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主要是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现手段,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多一份人文关怀,多一份民族感情,多一份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已任,学会自省和自律、互助和合作、尊重和关心,从而建立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祖国的观念、人民的观念、社会主义观念、集体观念,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国家的建设、民族的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献身精神;以诚信观念、自律意识、合作意识、服务精神为中心的人生观、道德观;平等友爱、扶贫济困的精神。
  5.加强环境道德教育,树立大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前提和保证。21世纪,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生态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倡导生态保护的生力军,近年来虽然开展了不少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但就整体而言,大学生对生态保护的理解和认识并不深刻,对生态保护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很肤浅。学校可以将环境道德纳入学校德育,利用一切渠道,例如植树节、环境日、防治荒漠化日等纪念日,开展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形成正确的生态责任感和义务感,让大学生关心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生态后果,选择对生态有益的价值取向,正确选择、调节自己的行为,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当你在创造财富时,必须考虑到自然的承受力,并尽最大努力修复千疮百孔的自然,使自然与人类和谐统一,才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6.加强创新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以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的,而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大学生是最具有创新潜能的群体,创新意识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大学生都应该具有的意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特别是要重视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努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尊重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禹晓华.适应和谐社会要求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王耀华.略论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大学生诚信教育[J].河南社会科学,2005,(5).
  [3]柳国昌.培养和谐的人是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目标指归[J].理论学习,2005,(6).
  [4]蒋笃君.论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J].河南教育(高教版),2008,(2).

上一篇:费孝通家庭社会学研究的时代性
下一篇: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