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大学论文 >> 社会学 >> 浏览论文

群众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文章来源:不详    文章作者:佚名    日期:2015年05月26日
摘 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亦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文化实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事业全面繁荣”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

摘 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亦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文化实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事业全面繁荣”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文化事业全面繁荣”的奋斗目标。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又该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之源泉,是摆在我们文化工作者面前一项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文化;传承发展;
  
  一、群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紧密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历史的浓缩,亦是珍贵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当下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群众文化是中国主流文化中的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通过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文化并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相反,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群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它的形成和发展始终和群众文化活动有着紧密的关系。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加入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都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直到现在,到处还有民谣、山歌、渔歌等,这就是不识字的诗人的作品;也传颂着童话和故事,这就是不识字的小说家的作品;他们,就都是不识字的作家。”这段话形象地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扎根于群众文化之中的。可以说任何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正如原始音乐作品是从劳动工具与其对象接触时所发出的声音产生的,它们或是劳动者协调动作、调剂精神提高效率的“工具”,或是劳动之余的自娱自乐;又如封开麒麟白马舞是取材于唐代封开人莫宣卿赴京赶考荣登榜首、高中状元、衣锦还乡的故事,是无数代劳动人民口传心授的传统文化形态;再如德庆学宫祭孔活动,其祭孔活动宣扬了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精神,是岭南儒学的一大代表性活动,其源于中国五千年来拜祭的祖先的习俗,再次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取材于劳动者的日常劳作中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的基础
  最初的原始的群众文化形态基本囊括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都是起源于劳动之中,它们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人民群众参与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活动,涉及了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每个时代浓缩的精华,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包括了:口头传统、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从其形式中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的形式均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肇庆封开县的“五马巡城”舞是起源于宋末,历史悠久的舞蹈,其阵容壮观,表演者达四五十数,整个舞蹈取材于宋代五虎平西为防止外敌入侵日夜巡城的真实历史故事,鲜明突出戍边保国主体思想。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的源泉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的基础,所以群众文化大多取自传承已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世世代代口传心授、承传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提炼出来,结合当时实际,使其传承、发展,如民间秧歌、戏曲,客家山歌等,又如延安时期群众文化活动起到了团结人民、振奋民族精神的一个作用,其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大多取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
  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植于群众文化中,又具有浓缩文化的形态,是群众文化发展传承取之不尽的源泉。
  二、群众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群众文化的发展繁荣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两项重要工作,传承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键是让其“活态传承”,即要让其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掌握,否则便会出现文化传承断层这一现象。
  对传统群众文化而言,形成后便会以某种固定不变的格局去进行时代相传,从中可以看出群众文化本身便具备传承和发展各种文化艺术遗产的社会功能,比如:肇庆四会民间音乐、德庆雄鸡舞、怀集春牛舞等,从创作下来便一直流传到现今。所以,对一些群众比较熟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传统群众文化艺术进行强化普及,让其成为一种当下群众所接受并喜欢的文化艺术形式,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问题便迎刃而解,既能更好的对中华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进行传承,且群众文化自身的传承性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内在要求相符合。
  三、文化工作者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笔者据自身文化工作经验并结合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形势提出几点关于如何做好非遗的保护传承的意见。
  (一)用科学发展观去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真做好挖掘、整理与加工,提高以及发表,推广工作。
  (二)继续抓紧发掘抢救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关心,扶持民间艺人和他们的艺术活动。
  (三)研究、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改革,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原汁原味保护的前提下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为社会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所接受、推广、普及,使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青春。
  (四)以群众为中心去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其形式不应该是阳春白雪的,应该是能让大部分群众所易懂并感兴趣的,在不改变其精华所在的前提应以大众能接受的形式去开展活动方能以最大程度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如:肇庆市开展的“流动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基层活动,以图片、视频展览的形式近距离给民众提供了中国古代民俗文化的体验,无形中让非物质文化融入了现代的生活,起到了良好的传承作用。
  四、以群众文化促进非遗的途径探索
  (一)对传统民间特色群众文化进行保护
  首先,对肇庆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
  其次,对肇庆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民族民间风俗、传统节日做一个深入的了解,并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使其能够发展起来。
  最后,对于肇庆市及其周边地区那些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艺术,要一丝不漏的保存下来,在本质不变的情况下,进行适度且有效的创新,使其能够符合当下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年龄段的喜好,这样能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便能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二)建设特色群众文化基础设施
  为了能够更好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应该专门为其搭建展示及传承的平台,其中建立以民间文化、民间风俗及民间艺术为主体的场所及景点便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好办法。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来源于民间群众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便越发显得重要,因此,本文通过对群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关系的简单分析,并结合一些现实的例子,说明了将群众文化的发展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道,融合了发展群众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关于发展群众文化对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途径和建议,以便能够为非遗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参考文献:
  [1]陈鹏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野下的群众文化发展【J】.青年文学家.2012(06).

上一篇:如何强化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下一篇:从社会学中国化到中国社会学普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