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大学论文 >> 政治 >> 浏览论文

高新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契合、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与企业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

文章来源:不详    文章作者:佚名    日期:2015年01月22日
摘要: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问题总结为四种重要的基本契合模式,并通过对高新企业的实证研究分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契合结构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与企业组织绩效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高新企业

摘要: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问题总结为四种重要的基本契合模式,并通过对高新企业的实证研究分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契合结构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与企业组织绩效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高新企业中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契合结构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和企业组织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对后两者的关系有加强调节作用。

  关键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契合;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组织绩效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11-0099-06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HRM Fit, HRM Effectivenes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 High-tech Enterprises
  JI Xiao-li, ZHOU Xing-ch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0)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four types of fit were identified and collectively called as “Fit Structure of SHRM”. It confirms that the Fit Structure of SHRM has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impact on HRM effectivenes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nd also HRM effectiveness could directly increas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while the Fit Structure of SHRM strengthe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Key words: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fi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引言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关注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营战略的整合[1,2]。但是,对于整合的性质,理论界存在一定的分歧。一种观点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成为了符合企业经营战略而制定的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3,4],这种定义实际上将人力资源管理看作被动反馈型(Reactive)管理范畴。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一些“计划好的能使组织达到组织目标的人力资源活动的集合[1,5]”,这种观念则将人力资源管理看作具有积极主动(Proactive)的职能。尽管如此,大部分学者都赞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通过整合的、协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来有效地管理人力资源资产,从而补充和提升企业总体经营战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6~8]。可以看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关注“一致化(Integration)”和“适应(Adaptation)”,目的是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一致化,人力资源政策间的协调等[8]。
  就目前来说,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还属于一个广受讨论与争议的领域,很难找到一个清晰的框架来改进、整合各种分散不一的观点与视角,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有很多关键问题还需要更深入地关注[9]。文献显示大多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都落在人力资源管理如何与企业经营管理流程的“契合(Fit或者Alignment)”这个常规框架上,可惜的是很少有研究真正去探索这个“契合”真正所包涵的内容[1,10]。许多学者使用量表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关注非常狭窄,研究中多是从被动反馈性(Reactive)视角来看待战略人力资源管理[6,11,12],一个显著的局限就是未能用全面的视角去看待人力资源职能,而是只注重个别少数的人力资源实践的战略联系。而研究只由单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引导进行,其结论可能会有失偏颇[9]。
  综上所述,本文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整体角度定义了由4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契合模式组成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契合结构(简称SHRM契合结构),并通过对企业的实证研究,探讨SHRM契合结构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与企业组织绩效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契合问题的全面深入了解,将有利于企业在各种经营实践(如企业组织重组)中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其他各个领域相协同匹配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契合结构的分析,为企业在新环境下构建适合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与参考。
  1 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Carroll和Schuler的研究总结了1900年到1980年间每一个10年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情况[13],人事管理(Personnel Management)被认为是期间最主要的创新,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完全没有提及。但是从1990年代开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主要创新之一,而且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现在,人力资源被视为 “创建和实现组织使命、愿景、战略和目标的潜在贡献者[14]”,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目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嵌入了补充、整合和契合的概念。而“契合”是两个元素各自的需求、要求、目标、目的和结构协调一致的程度[10]。“契合”理论都是基于有效的契合能提高组织效率的前提下的[15]。在国外的研究中,有一部分学者探索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问题[15~17]。也有少数研究关注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其他职能领域的契合问题[17,18]以及人力资源角色与地位的问题。   第一类研究主要是讨论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维度。它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匹配,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愿景的整合,高管层对人力资源问题的重视与兴趣等问题,国外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类问题进行过研究[3,11,15,19]。国内学者范秀成[2]以60多家制造业企业为样本,检验得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契合的程度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积极关系”的结论[20]。李鑫等基于山东省151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得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化程度高的企业,经营绩效相对较好”的结论,间接地支持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契合关系[21]。
  第二类研究是关于人力资源角色与地位。主要涉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董事会的地位、人力资源经理的地位与职责以及是否为高管层的成员、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一般管理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角色是指人力资源管理在实践中所具有的作用、价值和意义。而国外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匹配契合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另一重要维度[22,23]。国内在此方面的文献相对不足,本文认为研究以中国企业为背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角色与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地位的相互契合是一个很重要的、不可剔除的元素。
  第三类研究是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内部职能间的契合,具体指诸如各项人力资源活动的协调匹配(如薪酬管理、人才甄选、岗位设计等活动)、人力资源愿景的表达、协调的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者之间的信息共享等。国外学者的研究说明人力资源管理内部契合的主要价值在于对组织的财务绩效、生产和灵活弹性的贡献[4,10,24]。王朝晖、罗新星肯定了内部契合对企业绩效的贡献并详细分析了内部契合的中介机制与两种模式[25]。综上,人力资源管理内部职能间的契合也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维度。
  第四类研究具体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与组织的其他经营职能(如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的匹配协调[9,24],人力资源经理与其他职能领域的信息共享[11,16],人力资源职责对直线经理的下放等问题[6,11,16]。张洪霞对战略支持系统中职能支持系统的阐述表明了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与组织的其他经营职能的关注[26]。
  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综合以上四类研究,本文界定出相对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四种“契合”结构(如图1),即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契合(简称HRM-BS Fit);人力资源的角色与其地位职能的契合(简称HRM-RP Fit);人力资源管理内部职能间的契合(简称HRM-IF Fit);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其他职能部分的交叉契合(简称HRM-CF Fit)。这四种不同的契合构成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契合结构(简称SHRM契合结构)。
  根据权变理论[34]和角色行为观点[6],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必须结合具体经营竞争策略,才能加强组织绩效或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契合结构中的契合从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间的密切联系出发,有助于留住和激励员工。综上所述,本文根据权变理论,提出假设:
  H1: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契合结构对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有正向影响。
  众多学者研究讨论了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与企业组织绩效的关系。结果发现,人力资源可能是一个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支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以通过提高企业员工与客户满意度、维护加强公司信誉、支持大胆创新等方式积极正向地影响企业组织绩效[27~29]。殷圣仪、姚春序以浙江地区台资制造企业与台湾本地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实证分析发现制造行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越高,企业绩效越佳[30]。因此,对于高新技术行业,本文提出假设:
  H2: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对企业组织绩效产生正向直接的影响。
  Guest认为,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特别是探索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仍然面临着缺乏有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联系的理论的根本挑战[31]。到目前为止,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绩效之间联系的研究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实证检验工作困难重重。
  从理论上看,不同学者在考察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遵循不同的逻辑,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普遍观(Universalistic Perspective)、权变观(Contingent Perspective)和形态观(Configurational Perspective)。三种理论中,形态模式的观点比前两种研究模式更复杂[29]。形态模式观点强调组织现象间的“整体本质(Holistic Nature)”,认为各元素间高度协调并有非线性的协同效果。所以,对管理系统的认识应该注重元素间组合的模式形态,而非其两两关系。第二,形态模式有一个称为“殊途同归性(Equifinality)”的假设,暗示了多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组合在相同条件下都可能达到高绩效形态。由于形态模式观点不是关注单一自变量与因变量如何关联而是涉及整合的自变量系统,因此其理论核心在于“契合”。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3: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结构对组织绩效有正向影响。
  关于有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加强企业竞争力的问题[6,9,29],支持权变观点的学者发现当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企业竞争战略相协调时,企业组织绩效与人力资源管理效能都会有相应的提升[10,12,14]。但是,在讨论战略契合与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互动效应对企业组织绩效的影响方面,国内参考文献略显不足。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4: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结构对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与组织绩效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建立了关系模型,如图2所示。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通过邮件方式(邮政信件和电子邮件)发放问卷。为了得到更多有效数据,采用三波邮件发放电子邮件,邮政信件内附可直接寄回的带邮票信封。研究样本范围主要集中在重庆和湖北开发区内的高新企业。问卷回收率达21.2%,相对同类调查研究回应率(一般在17.4%左右[29])   较高。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108份。样本企业中,外资企业23家,约占21%;中外合资企业36家,约占33%;民营企业42家,约占39%;国有企业7家,约占6%。
  2.2 变量定义与测度
  调查问卷设计主要依据国内外使用过并认为有良好信度与效度的问卷,以此为基础加以适当的修改与调整以更加符合此次研究。SHRM契合结构主要包括HRM-BS契合、HRM-RP契合、HRM-IF契合和HRM-CF契合四种关键契合关系,共44道题目,经验证性因素分析,其中有4项因素载荷度较低,最后运用40道题目测量SHRM契合结构,其中12道题目测量HRM-BS契合、11道题目测量HRM-RP契合、7道题目测量HRM-IF契合、14道题目测量HRM-CF契合[32]。人力资源管理效能问卷由23道题目构成,其中14道题目测量结构资本,9道题目测量关系资本[6]。组织绩效分成财务绩效与非财务绩效两个指标类别,应用9道题目测评(5道衡量财务指标,4道衡量非财务指标)[33]。上述所有变量均以Likert量表1~5级衡量,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研究中,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参考Youndt等学者的研究,以组织员工总数的对数作为组织规模的衡量指标。
  2.3 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文以Cronbach’s α值来检验各变量的信度,见表1,各变量α值均大于0.7,可见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由表2可知,验证模型的实际值都在可接受范围内,且各载荷系数都大于0.5,表明各变量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4 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分析,各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表3显示,组织绩效、人力资源管理效能、SHRM契合结构指标之间都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SHRM契合结构各指标之间、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各指标之间与组织绩效各指标之间相关度较为显著。HRM-RP契合与组织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以及关系和结构资本的相关度不显著,与HRM-IF契合的相关度也不显著。SHRM契合模式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2个指标呈正相关关系。就组织总绩效指标而言,它与SHRM契合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各个指标都显著正相关,初步证实SHRM契合结构与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有助于组织绩效的提升。
  进一步使用层级回归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便更深入地探讨企业的SHRM契合结构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作用。根据Delery和Doty的文献,先将控制变量(即组织规模)作为自变量加入回归式,再将SHRM契合结构的各个契合模式置入自变量,以总体绩效、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指标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表4。
  表4中,模式 1、模式3、模式5 为SHRM契合结构对组织绩效的层级回归分析,把控制变量加入自变量后再将4项SHRM契合模式以逐步回归的方式分别加入自变量中,模式7、模式9为SHRM契合结构对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维度的影响。SHRM的各个契合模式加入回归式后,对因变量财务绩效与非财务绩效的解释力分别提升了约24%(p<0.01)和29%(p<0.01),对总体绩效的解释力提升了26%,p值达到0.05。在结构资本与关系资本方面,SHRM契合模式的解释力分别提升了19%与27%,达到0.01的显著水平。SHRM契合模式对总体绩效的解释力也提升了20%,达到0.05的显著水平。模式2、模式4、模式6、模式8、模式10为把控制变量加入自变量后将SHRM契合结构以强迫回归的方式置入自变量中。表4显示SHRM契合结构对总体绩效、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结构资本与关系资本的解释力提高(ΔR2分别是0.091、0.128、0.087、0.097、0.078)均达到0.05的显著水平。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分析结果支持H1、H3。
  模式11、模式13、模式15为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对组织绩效的层级回归分析,把控制变量加入自变量后再将2项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以逐步回归方式加入自变量中,模式12、模式14、模式16为把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以强迫回归方式加入自变量中。由表5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对组织绩效的解释力很强,都达到显著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关系资本对组织绩效的解释力最强,对总体绩效约为29%(p<0.01),对财务绩效约为27%(p<0.01),对非财务绩效约为29%(p<0.01),可见关系资本与组织绩效的关系最为密切。综上所述,H2得到支持,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对组织绩效有正向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表4与表5的对比,发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契合相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更大,这在理论上符合持权变观点学者的一些假设。
  本文使用多元调节回归分析 (Moderated Multiple Regression, MMR)验证SHRM契合结构对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和组织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表6给出了标准化后的回归系数,并对3个模型的方差膨胀系数VIF和DW进行检验,证明模型不存在多种共线性和序列相关问题,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所有F值都显著,因此回归模型整体显著。
  模式A对控制变量进行分析,回归结果发现高新企业组织规模与组织绩效的相关性并不十分显著。这可能是由于高新企业的核心在于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而不是达到规模效应。模式B显示了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对组织绩效的正向影响。模式C的拟合优度(调整后R2)比模式B的拟合优度更大,说明SHRM契合结构与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整合的交互作用对组织绩效的解释力大于单个变量的解释力,因此H4得到支持,可以认为SHRM契合结构对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起到了加强的调节作用。由此可见,SHRM契合结构不仅分别对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组织绩效有影响,它对与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与组织绩效的联系也起着重要作用。
  3 研究总结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契合结构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与企业组织绩效有很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对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与组织绩效间的联系起到一定的加强作用。从四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契合模式与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及组织绩效的较高相关程度来看,本文定义的这四种契合模式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与代表性,对进一步研究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契合问题提供了实践帮助,并对于企业构建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具有指导意义。结果还发现HRM-RP契合与组织绩效、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关系不显著,可能原因是在高新企业中,人力资源部门的地位与角色的提升与否在短期内对于组织绩效与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影响不能马上显现,这点还有待后续研究论证。今后的研究还可以考虑四种契合模式相互间的作用影响甚至是累加效应以及外界环境对它们的反作用。目前研究仅限于高新企业,研究范围还可以扩展至如服务行业等,研究的样本量还可以扩大,使研究稳定性更好。   参考文献:
  [1]Bennet N, Ketchen D J, Schultz E B. An Examination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1998, 37(1): 3-16.
  [2]Cook D S, Ferris G R.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Firm Effectiveness in Industries Experiencing Decline[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1986, 25(3): 441-458.
  [3]Miles R E, Snow C C. Designing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Systems[J].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984, 13(1): 36-52.
  [4]Schuler R S, Jackson S E. Linking Competitive Strategies with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987, 1(3): 207–219.
  [5]Wright P M, Mcmahan G C.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for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2, 18(2): 295-320.
  [6]Huseild M A, Jackson S E, Schuler R S. Technical and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as Determinants of Firm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40(1): 171-88.
  [7]Wright P M. Introductio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search in the 21st Century[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1998, 8(3): 187-191.
  [8]Schuler R S.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Linking the People with the Strategic Needs of the Business[J].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992, 21(1): 18-32.
  [9]Becker B E, Gerhart B. The Impac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Progress and Prospect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4): 779-801.
  [10]Wright P M, Snell S A. Toward a Unifying Fframework for Exploring fit and Flexibility i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4): 756-772.
  [11]Green K W, WU C, Whitten D. The Impact of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n Firm Performance and HR Professionals’ Work Attitude and Work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06, 17(4): 559-579.
  [12]Teo S T T. Evidence of Strategic HRM Linkages in Eleven Australian Corporatized Public Sector Organizations[J].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2000, 29(4): 557-574.
  [13]Carroll S, Schuler R. Professional HRM: Changing Functions and Problems[J].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1983, 8(1): 1-28.
  [14]Jackson S E, Schuler R S.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A Partnership Perspective[C]. Cincinnati, OH: South-Western College, 2000: 34-42.
  [15]Lengnick-hall C A, Lengnick-Hall M L.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Proposed Typolog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8, 13(3):54-70.   [16]Welbounre T A, Cyr L A. The Human Resource Executive Effect i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Firm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42(6): 16-29.
  [17]Truss C, Gratton L.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 Conceptual Approach[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1994, 5(3): 663-86.
  [18]Casco’N-pereira R, Valverde M, Ryan G. Mapping Out Devolution: An Exploration of the Realities of Devolution[J].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2006, 30(2): 129-151.
  [19]DYer L.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Planning[J].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1985, 3(2): 1-30.
  [20]范秀成. 外商投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关系研究[J]. 管理科学学报, 2003, 6(2): 55-59.
  [21]李鑫. SHRM对企业绩效影响机理的实证研究———基于山东省151家企业的问卷调查[J]. 管理工程学报, 2010, 24(3): 50-54.
  [22]Chang W A, Huang T C.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Firm Performance: A Contingency Perspectiv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2005, 26(5): 434-449.
  [23]Sheehan C. A Model for HRM Strategic Integration[J]. Personnel Review, 2005, 34(2): 192-209.
  [24]Weil.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Determinants of Fit[J].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06, 14(2): 49-60.
  [25]王朝晖, 罗新星.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内部契合及中介机制研究: 一个理论框架[J]. 管理科学, 2008, 21(6): 58-65.
  [26]张红霞.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性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 2007.
  [27]Dalton C M. Human Resource Nanagement in a Global Environment: Keys for Personal and Organizational Success: An Interview with Eliza Hermann[J]. Business Horizons, 2005, 48(3): 193-204.
  [28]聂会平. 人力资源柔性及其对组织绩效的作用研究[D].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29]Gollan P J. High Involvement Management and Human Resource Sustainability: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005, 43(1): 18-33.
  [30]殷圣仪, 姚春序. 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11, 28(4): 45-52.
  [31]Guest D. Personnel Management: The End of Orthodoxy?[J]. 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1991, 29(2): 149-175.
  [32]Azmi F T.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J]. Philippine Management Review, 2010, 17(1): 80-102.
  [33]Kaplan R S, Norton D P. The Balanced Scorecard-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2, 70(1): 71-80.[HJ0.5mm]

上一篇:浅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
下一篇: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信念对人力资源管理正式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