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大学论文 >> 政治 >> 浏览论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几项重点工作

文章来源:不详    文章作者:未知    日期:2015年01月22日
 【摘 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目标应该建立在: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技术,营造知识分享的文化,努力创造和提升员工学习和使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的提高促进其组织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并以此使员工与组织目标

 【摘 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目标应该建立在: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技术,营造知识分享的文化,努力创造和提升员工学习和使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的提高促进其组织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并以此使员工与组织目标相统一,员工的发展与组织的发展相协调。同时,这种目标的统一与发展的协调应该贯穿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企业;发展目标;人力资源;管理
  分类号:TF670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出发
  实现组织的战略发展目标的途径、手段与支持要素是多样的。但就企业性质而言,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引人和运用知识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对知识型员工进行管理,显然是最基本、最“迅捷”的要素和途径。具体讲,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目标应该建立在: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技术,营造知识分享的文化,努力创造和提升员工学习和使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的提高促进其组织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并以此使员工与组织目标相统一,员工的发展与组织的发展相协调。同时,这种目标的统一与发展的协调应该贯穿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各个环节。
  (二)完善人才培训体系,加速企业内部人力资本增值
  对于企业来说,强调人力资本的增值应高于资产或财务资本的增值,这是不言而喻的。而人力资本的增值途径甚至说唯一途径,就是培养与培训。进一步说,人力资本增值速率或速度基本上取决于组织对其知识技术型员工的培训体系和培训效果,包括培训的目标、方式、以及资金的投入等方面。
  1.针对企业情况,在人力资源或人才培训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应该是:从企业组织特点出发,研究并建立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关的人才培训体系。其培训体系的核心或重点是围绕人力资源及人才能力的培训,包括学习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活动的掌控能力,以及知识创造的能力。
  2.创建企业知识共享环境与机制。通过有效的培训方式、方法,以及培训平台建设促进员工个体“隐性知识”向组织“显性知识”的转化。同时,也应以组织的“显性知识”反馈促进员工个体“隐性知识”的进一步提高。
  3.在培训方式、方向及层面上要力求做到组织目标需求与员工个人职业发展需求相协调;远、中、近期培训方向相协调,以及高、中、低培训层面相协调。
  (三)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的员工发展与复合激励体系
  从企业员工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因为其价值和需求取向都与其他群体有着一定不同,所以对其人力资源管理也应是“按需所取”,而其中的员工需求发展和激励规划与体系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
  1.坚持实施员工多通道发展,提倡员工多岗位实践。员工多通道发展、多岗位实践的实质是为员工提供机会成就,以及机会和成就激励。因此,在组织内部人力资源规划中有意识地为员工提供与创造这种政策与制度保障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一些知识技术骨干性人才,尊重其个性发展与组织发展相协调,鼓励和提倡他们向交叉专业、边缘性专业、甚至跨专业岗位实践发展,从而促进其挑战性、创新性进一步发展。
  2.建立多元、复合激励体系。这一点主要是基于员工期望的多样性特点,包括报酬期望、成就期望、机会期望。因此,在组织内部人力资源激励管理制度与机制设立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多元复合性激励措施制定和机制形成,包括薪酬激励、成就激励和机会激励。与此同时,在这种机制或制度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各类(项)激励中激励因子的构成与确定,如培训、晋升、交流、表彰、休假以及其它福利等;二是知识、能力、业绩以及其它要素在各项激励类型中的比例与权重构成。
  (四)建立统一的科学评价与评估体系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无论是组织还是员工,也无论是管理目标,还是方式、方法以及其结果,都应建立在科学、完整、有效的评估与评价基础之上。针对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应在以下方面建立和完善其体系的建设。
  1.建立和确立以知识能力与业绩为导向、为核心的企业内部人才评价体系。在这一方面要坚决克服以往重学历、重资历,轻能力、轻业绩的倾向,建立以业绩为依据,以行为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制度和办法。
  2.完善科学测评指标。要从规范本企业内部职位分类和岗位标准入手,结合员工岗位培训规划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和建立本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人才、业务技术人才,以及其他人才等各类各层面人才的业绩、知识、能力测评指标。特别是要注重生产经营一线部、科室专业技术类员工的业绩、知识、能力指标的创新与完善。
  3.探讨创新知识、能力测评技术手段。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中有许多测评技术和手段,但对知识和专业技术活动、知识与专业技术创新,以及由此产生的知识与专业技术成果的量测与评估(特别是对本企业和组织的知识分享、知识贡献度的量测与评估),还缺乏科学、相适和准确的手段与方法。因此,如何加强对这一方面的探讨和创新是我们面对和亟待解决的课题。
  (五)不断完善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机制
  由于目前企业员工都具有个性化强、流动性大等性质和特点,因此在企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着较大的风险管理因素。这种风险就是“确保智力资本的不流失”。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国家基本建设市场的变化,银行业特别是民营商业银行也面临着极大的竞争挑战,而这种竞争其本质就是行业内专业型人才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面对挑战,尽快建立和完善本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机制。并应关注和解决好三个层面的问题。
  1.建立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其主要内容还是前面提到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环节问题:包括员工培训、职业生涯规划与实施、采取多种或复合激励等等,特别是要关注员工的个性发展与组织发展协调问题。并且通过两者间的共同发展以期达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契约”及其机制。
  2. 稳定人才的流动。人才的流动都是必然的,而稳定只是相对的。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密切关注社会知识型人才市场的进展与变化。也就是说,随着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的不断发育,随着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资本价值与其接近或接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分平台建设与环节应当与社会资源实现一定的信息、内容及资源共享。例如一些职业经理人才、特殊专业技能人才、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的获取等等。
  3.人力资源利用法律降低风险。目前,许多人力资源管理者都有共同的体会,企业、组织与员工个体的司法诉讼事例在不断地增加,既有劳动纠纷问题,也有知识产权等其他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带来新的、复杂的课题,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和组织带来额外成本支出。因此,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不仅仅是协调与平衡组织与员工双向发展问题,也不仅仅是“心理契约”形成或构建的问题,还应进一步关注和注重如何利用法律法规降低风险的内容管理。、
  一般认为,企业内部员工主要由多种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的人员构成;生产与管理内容也十分复杂, 但如果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看,应该充分认识到企业组织和员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共性与个性,普遍性和差异性。
  近年来民营银行业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中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保持经济稳定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不断完善企业的人本激励机制,才能使民营银行企业永保青春活力,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 匀晓瑞:银行业如何实施有效激励[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
  [2] 马立强;我国中小企业员工激励管理的有效性研究[J]。江苏商论,2011(6)
  [3] 李一民:中小企业薪酬体系的构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7)

上一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思考
下一篇:现代媒介传播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