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高考已经把语文学习转化为极端功利的学习,人类的文化、高尚的情思,都被小块切割打包,当作积木出卖。
快餐式学习,理科式学习,已经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
愚以为,当代语文教学最大的不幸是不“产生”思想。
说到底,语言训练是民族思维的训练,阅读训练是民族思维的训练,写作训练也是民族思维的训练。
只有最低层面的,是文句训练,是工具性的表达训练。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过分强调它的工具性并没有多大意义。小学识字以后,到了初高中阶段,其工具性已经基本被我们掌握,我们说,如果这时的母语教学不能帮助我们进行思想的话,那是母语教学的失败。
在初中,语言的规范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得到,一是精良的语言示范,学生形成自己的语言习惯,一是通过语法,学生抽象地把握规则,自觉地遵守语言规范。后者是以前的做法。
到了高中,思维能力、思维质量的训练,变得非常重要。综观历史横看世界,所有民族的母语教学都是在对人的思维进行训练。美国式的幽默来自于美式英语,德国式的严谨来自于德语传统,中国古老的《诗经》善于取喻,所以,我们产生了许多修辞大师和炼句大师。这些传统的语言形式,造就了民族的语言习惯,形成了传统的思想方式和民族思维习惯。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一味地要传统思维,还要吸纳很多别人的有益的东西。
语文教学的指归是国民素质,是直指人文的。如今,若是我们的母语教学跟我们开设的外语教学科目在同一个层面上,那会是很大的不幸。
看一看今天的语文教学,如果巨大的基础性的工作是虚假的(为了考试),那么,学科的整体目标也将是口号的和荒谬的。
很多的语文教学行为,最终都屈从于考试。语文,变成了考试终端前的流水作业车间。这样的语文教学,剩下的只是低级操作,没有任何更高远的追求。
我想给语文来一个个人化的定义:语文,就是用语言来装思想。
如果没有思想,只有篮子,或者精致的篮子,那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