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高中论文 >> 高中语文 >> 浏览论文

写作需要智慧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1年03月17日
一、感受力问题 许多中学生问我怎么写作文,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我不想骗他们,也不想发明什么写作文的方法。但是,有一些基本的东西,还是可以谈一谈。我想,第一就是感受力问题。 能写作表达自己的人生感

一、感受力问题

许多中学生问我怎么写作文,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我不想骗他们,也不想发明什么写作文的方法。但是,有一些基本的东西,还是可以谈一谈。我想,第一就是感受力问题。

能写作表达自己的人生感受,是痛快的。一个能表达自己、善于表达自己的人,他们的人生会比别人多一份享受。而要表达,首先要有感受力。

一个想写作的人,经过长期的感觉训练后,会对很多事物有特别的敏感。这对于作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年冬天,早晨,天有大雾,我很早来到校园,看到一个小女生在雾里走,头上戴着帽子,耳朵上戴着毛茸茸的套子,身上在校服外面还穿着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在温暖的杭州,冬天来了,大家很容易兴奋,所有的防冬用品都要用上,要把自己保护起来。这时,有两个男生背着书包也从雾里来了,一个拐弯,我们都碰上了,他们和我一样不认识那个小女生,但他们中间的一个和那小女孩打招呼了:“外星人早!”顿时,我就有雾失楼台、不知今世何世之感。我很感激那两个少年,他很有感受力,他启发我对那天早晨进行了美好的想像,后来我一直在想像。我到今天还记得这一景。

又有一次,我在办公室,另外三个女孩在给她们的老师帮忙做什么,唧唧嚓嚓地说过不停,听她们说话真是一种享受。她们从中东说到了杭州,每一个话题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年轻就是愉快,少年就是取消深度。后来,她们说到了我们共同的生存空间里某个学校的老师不幸死了,其中一个小女生说:“喂,我们的老师怎么不死?”她依然说得那么轻快,那么没有恶意。其他两个依然在唧唧嚓嚓地说,也不多理她。我听了,不能不走上去,但我不想批评那小女生,我说:“你刚才说什么了?”这一下,她们三个都紧张起来。她们都从我脸上寻找我的本意。虽然我知道那个轻率说话者的本意,但我想让她自己说出来,在我的语言的催逼下,那个说错话的女孩终于说了:“我……并不想骂我们的老师,我只是想,……我们的老师要是死了,我们就不要做那么多的作业了。”我说:“没那么轻松的,一个老师走了,很多老师又会来的!”她们都高兴得大笑起来。我完全可以把那件事当作一个极端恶劣的事件来处理,但我愿意用个性化的行为改变生活本身。是的,我能改变。

说到作文,我们应该这样认为:就是这些生活里貌似不起眼的细节,特别有生命力,特别有意味,特别值得玩味。我们不应该像猫玩抹布一样,半天玩一个空洞的概念。我们也看别人的文本,但那不过是一个漂亮的示范。别人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我来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我的感受力才是我的。别人感受到的东西,我不愿意重复。我不允许我用我的感受力去感受到别人感受到的结果,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感受到的生活是不一样的。我们每天都在纤细地感受生活,只要你是一个有感受力的人。有些人会让自己的感受力像触角一样地深入到任何一个物体的所有缝隙里,像水银泻地一样流走在事件的底部。他感受,他捕捉,他为表达而预谋。他忠于生活,他对生活本相抱有诚实的态度,因为那里面太丰富了,永不枯竭,永远涌动着全新的内容,他所要的东西那里面都有,他只忠于第一现实。别人的文本构造的不过是第二现实。他并不喜欢一开始就幻想,他愿意先立足在坚实的生活大地上,再去酝酿、变形、创造。生活里,他会体会到别人微妙的情绪变化,他为别人的某一感受而哭,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痛苦。他由衷地为一个与自己无关的欣喜而欣慰。他收集这个世界上的恨,他愿意创造一个自己理解的关于爱的伟大的“人世作品”,尽管他有时也表达恨。他是一个纤细的人,他是一个内心丰富的人,他活一生,比得上一般人活几生。他心性颖悟,他走到哪里,触角都全面伸开。他生病时,他在感受病中的状态,他决不关闭自己的感受器官。他若关闭了,他就先于自己的生命而亡。

这就是写作的感觉训练ABC。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所有感官全部打开,让所有的驳杂的生活都扑入你的胸襟,然后,你才会考虑做一个工匠,做一个手艺人,怎么打造自己的小器物。

二、生活提炼课

对于我们写作的人来说,随你引出一个什么话题,我的头脑里立即就会出现一大挂人物或事件,或者会自然地条件反射式地出现一些精到的思想。为什么会出现?因为我平时一直在积累。大量的观察、感受和积累,经过筛选、提炼后,我记下来的东西,应该都是有价值的。我的头脑里,思考过很多问题。我的笔记里,有许多纷繁的东西。关于一个话题,我能形象化地表现,也能抽象地表现。

其实,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储备着丰富的生活“剧情”。大家从作为第二现实的电影、电视剧、小说、戏剧里感受“剧情”,从作为第一现实的生活中感受到更真实、鲜活的“剧情”。有些人生活很丰富,有些人善于跟人打交道,有些人阅历广泛,又善于思考,这样,他们的储备就一定很丰富,可用来提炼的矿藏也更多。

但是,更常见的现象是,大家不具备这种生活“储备”和“提炼”的意识,似乎只有那些像作家一样心性颖悟、甚至有些病态的敏感的人,才把这些当作重要的事情去做。这样,很多“剧情”在大家头脑里沉睡,它没有被唤醒,它更没有形成相应的前期表达,它只是被作为无意义的记忆而被遗忘,这其实是很可惜的。因此,想认真学习写作的人,要善于储备“资源”,并能认识到自己所储备“资源”的价值,在表达时,能激活过去的“记忆”,让很多事件、人物、表达方式一拥而上,而你又能冷静地取舍,最后以最优化的“一个”来搞定全部。

生活,每一个人都在进行,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很敏感,并不是每一个都在积累和提炼。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活即写作,语言、语句并不是真正的写作。

我先讲一个精彩的“剧情”,这是关于师生之爱的。我储备的这方面的素材,有很多很多,大多是很一般的。凡是一般的东西,你说出来后,人人都会觉得熟悉,不会对它有什么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就提炼一个有点特殊的。几年前,我带某一个班的班主任,我是中年人,他们是15岁的人,他们已经开始懂事了。当时我和那个班学生的关系处得不错,所以有时我发火,他们也不计较。有一天,我凶狠地骂了一个女生。骂过以后,我都寒心,因为我知道我有点言重了。我对另一个学生说,她是不是会狠我。我又让另一个同学替我去道歉。第二天,那个被我骂的清瘦的女生竟然送了我一只工艺品。她到了我的办公桌前,把那东西很凶狠地往我那里一放。我看着她,故意凶巴巴地问她干什么。她鼓着嘴说:送你的!说完她就走了。我一看那东西,那是一头非常肥美的猪。我有些感动,也觉得奇怪,就跑出去问她为什么要送我东西。她说:你去体会吧!我当时还一下没体会出来,那时,昨天替我递话的女生来了,她笑嘻嘻地对我说:老师,我告诉你你可不要生气,她骂你是猪。

我上课时,经常让学生说点最近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之类的。我其实在帮助学生挖掘生活里的素材,形成写作的前期表达。某一次,一女生说:最近天气冷了,我们班上有些男同学穿少了,就开始向别人借衣服穿,但有些男生穿了别人的衣服后,又跑到过道上去乘凉,还看天下雪了没有。我说,这就是很真实、很值得玩味的生活,很有表达的价值。然后,我让一个学生分析这则真实材料能反映什么。学生说,反映我们班上有些人喜欢热闹,喜欢搞笑,嘴上说冷,但心里不冷。又一学生说,反映我们班同学之间的关系不错。我说,很好,少年是有活力的,大家都期望有新奇的事情发生,如果下雪了,大家就会很兴奋。

第二个学生说了另外一件事:某天放学回家,她一个人在家,突然有一个送外卖的人来死命打他们家的门铃。她说他们家没有要菜,但那人坚决说是他们家的。于是,她就打电话给出差在外地的爸爸。她爸爸又打电话给在另一外地的妈妈。最后,她的父母都说他们没有替她订菜,不过,她爸爸在电话里说可以把那菜、饭吃了,再给来人一点钱。后来终于搞清楚了,那外卖是送给隔壁一户人家的。这一则材料,内容有点丰富,可以进行这些有意义的挖掘:第一,这则材料的当代城市生活气息非常浓郁;第二,现代少年独立意识很强,他们有防范意识,能自己照顾自己,健康成长,第三,现代都市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不来往等。

这一种“提炼”,就不再是在诸多事件或人物中进行优选的那种“提炼”了,而是在一则材料的内部,进行深度的“提炼”,即意义挖掘。

第三个学生说:前不久我买了一辆新车后,就把旧车放在自家小区的车库里。但是,后来发现车不见了。四处去找。有人说,是一个才搬来的妇女拿去了。后来果然发现那妇女拿走了车,车就停在那边一个车库里。那妇女说:我看到这车没有人骑,就拿去骑了,不过我换了脚踏,还上了锁,你现在要拿回去是可以的,你给我脚踏钱和锁钱。我一听,就和她辩白,说,那你把我后面一个新的车兜下下了!最后,我给了她一个脚踏钱,把车取回来了。

我带学生分析这则材料。我说,这则材料的价值就在于复杂,你很难对它进行道德评判。平时生活里发生的事,意义是很丰富的,往往意义有很多方面的,它处于自然状态,但我们现在习惯进行的写作,是简单化的写作,是把丰富变成单一的写作,这是对不起生活的。我们有意志强暴症,或者叫主题强暴症,我们赋予一件复杂的事情以一个主题,然后进行简单的表达。其实,在这则材料里,有人的道德问题,有人对待人、事的方式问题等等。

关于生活的提炼,还有很多好讲。比如,一个冗长的故事,若不进行截取,一定是不好听的,这就要进行剧情浓缩或戏剧化。还有动情点的打造,比如放大某一个生活故事的关键处等。

学生的作文学习,更多地是模仿。他们平时喜欢看别人表达的生活,喜欢积累别人说过的生活素材。其实,他们不知道,我们只要把真实的生活形态取来,积累,挖掘,提炼,打造,就能写出很好的东西,就学会了表达,也顺带学会了思考。

 

上一篇:语文课堂新论
下一篇:交流,写作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