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习惯于让学生写命题作文,给学生一个题目,让学生围绕这个圣旨似的题目做文章,虽然也不乏优秀之作,但更多的时候是让学生头疼,让学生感到恐惧。后来,这种形式在逐渐发生改变,即由教师的完全命题转向半命题,转向材料作文,转向话题作文,题目越来越活,题材范围越来越广,体裁运用越来越新,写作限制越来越少。学生可以根据话题要求自主命题,自主选材,自主立意。学生在写作活动中的自由空间逐渐加大,学生的写作个性得到了更充分地发挥和更有效地培养。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作文教学依然存在缺陷,依然有着重大的忽略,那就是没有着力去关注写作活动中的交流意识和交流行为,尤其没有深刻理解到交流本身给学生的写作意识和写作能力带来的潜在影响。
交流不单只现实场景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包括人与作品的交流,不同的人对不同问题的看法、对不同作品的鉴赏的认识和情感交流。交流的直接作用是带来情感和观念的碰撞。“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读同一篇小说,学生对作品的认同感是不完全相同的,有时甚至会大相径庭。比如读《阿Q正传》,因为所站的角度不同,生活经验不同,人生价值观不同,文学欣赏的层次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作品的主题和阿Q形象的评判也存在很大差异。有学生会完全否定阿Q,认为阿Q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十足的无赖,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败类;也有学生会完全肯定阿Q,认为阿Q不但是国人的缩影,也是全世界所有人的缩影,阿Q身上凝聚了人类共同的生活特性。这种不同的认知观必然带来思想和情感上的交锋,而很好地利用这种交锋,是教师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方式和途径。
其次,交流能成为写作的直接动因。无论是口头交流或书面交流,听者或读者都会成为交流的参与者。别人的情感、态度、立场、方法可能使你产生强烈的共鸣或震撼,使你在交流中找到知音,瞬间萌发表达自己的冲动;也可能让你产生强烈的抵触或反叛,使你禁不住要“冲冠一怒”,拿起千钧之笔捍卫你的“语言霸权”。慷慨激昂也好,曲径通幽也罢,是非曲直,抑扬褒贬,都能让你在瞬间找到写作的灵感。基于此,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开展诸如“实话实说”、辩论赛、即兴演讲等一类语言交流活动,对学生写作灵感的激发和创作意识的形成是极有好处的。
再次,交流需要借助语言表达来完成。赞同或反对,颂扬或批判,纵向挖掘,横向关联,在交流中,人的思维往往异常活跃和主动,语言也变得精细丰富,能随心所欲地调动平时的语言积累来表达自己在特定时候、特定心境的思想和情感。这种运用语言、磨砺思想、培养心志、融合情感的过程,就是锻炼学生心性、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过程。培根说:“辩论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细。”有条不紊地表达,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高层次地训练,为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起到不断的强化作用。
鉴于此,教师应善于利用课本资源,适时地组织学生参与对课内外经典文学作品的讨论鉴赏,正确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还可能组织学生开展诸如辨认赛、实说实话等各种有意义的交流活动,指导学生参与网络文明有益的论坛交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设各种交流情境,以此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找到培养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