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好阅读课文,语文教育界还缺乏成熟经验,因而探讨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方式,是很必要的。但是我认为,仅仅从教学方法方式着眼,问题还不能妥善解决。因为:1如果孤立地从方法方式本身看,我们很难说阅读教学中那许许多多的方法方式有哪些适用或不适用于阅读课文的教学;2具体的教学方法方式,应当根据教材、学生和教师几方面的实际情况以及据以确定的教学目的而灵活运用和大胆创造,因而是变化多端、不胜枚举的,掇取某些课例以介绍阅读课文教学的若干具体的教学方法方式,固然能给人以启示,但未必能使人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3只讲具体的教学方法方式,容易使人重犯张志公先生所指出的那种传统的毛病:“一旦有了方法,很快就定型化、程式化。”志公先生指出:“一个教师在教学时,自觉地、不是混混沌沌地选择某种方法,这种选择取决于他对这门学科教学规律性的认识。”“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是探讨规律,根据探讨所得,寻求正当的方法,形成若干有用的、有效的模式,进而活用这些方法,活用这些模式,坚决反对、抛弃程式化。”(见《方法·模式·程式化》)基于以上认识,我想从四个方面,就阅读课文教学中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发表点肤浅的议论。
一、根据阅读课文在语文能力形成中的特殊作用,确定它的教学原则。阅读课文的教学当然不能背离语文学科的一般教学原则,诸如文道统一、听说读写并重、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课内外配合等原则;但是阅读课文教学本身还应当有自己的原则,我以为那就是:自读与辅导相结合的原则。这是由阅读课文在语文能力形成中的独特作用决定的。它的独特作用是什么?就是在讲读课同课外阅读之间,在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能力三者之间,起桥梁作用;而且这种桥梁作用不能仅仅理解为过渡作用,因为学生学习阅读课文本身就具有很大的语文实践的意义。张定远同志在《谈谈六年制重点中学语文试教本第一册使用的一些问题》中指出:“一个单元里,有讲读和阅读两种课文,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在教师指导下去独立学习、分析这些自读课文,学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自读课文的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阅读。在自读课文的教学活动中应该自始至终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作为主要任务。”这个意见符合叶圣陶关于“精读”与“略读”的论述的精神,也适用于通用语文课本中阅读课文的教学。因此,当前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的两种偏向都是必须纠正的:一种是把阅读课文一律视同讲读课文,进行所谓“精讲”(且不说往往采用注入式),时间不够用,就把作文课部分地甚至全部地挤到课外去;另一种是把阅读课文视同自由参读材料,只要求学生自己看看了事。前者剥夺了学生的自读权利,后者放弃了教师的指导作用,都偏离了正确的原则,都不能发挥阅读课文在语文能力形成中的独特作用。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不是也要求学生自读、教师指导吗?那与阅读课文的教学又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讲读课文固然也让学生自读,但那只是精读活动的一部分,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还必须进一步教读;而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自读应当是教学过程中的最主要活动。讲读课文的指导,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而且要指导得比较周详,在很大程度上仍如叶圣陶所说的“扶其肩”“携其腕”的;而阅读课文的指导,虽也要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但只是给以提示,“提纲挈领,期其自得”,只是辅导,是“去扶携”而“翼护之”了。至于贯彻自读与辅导相结合的原则的基本途径,我看《六年制重点中学初中语文课本〈阅读〉》中关于“自读课文”的说明,已经为我们说清楚了,就是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读,少数课文也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应当有“自读提示”,给学生以必要的知识,并且就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作适当的提示,不要求学生回答;也应当有“阅读练习”,供学生自读课文时使用,要求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尽量独立地完成。
二、根据阅读课文在阅读训练中的一定优势,选定它的训练项目。阅读能力的结构是多侧面、多层次的,阅读训练项目也包含许多类型和方面。仅就阅读方法而言,就有诵读与默读、详读与略读、精读与泛读、慢读与速读以及摘读、跳读、猜读、美读等等。虽然阅读方法的选择主要决定于读者及其阅读目的,但在进行阅读训练时,不同的读物对各种阅读方法的适应性并不完全相同。例如,讲读课文一般地说更适于进行详读、精读的训练,而阅读课文则往往在略读、泛读、速读、摘读、跳读的训练中表现出一定优势。特别是速读能力的训练,是一个很重要的阅读训练项目,在阅读课文教学中进行这一训练是很适宜的。例如,教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一单元中的《两棵奇树》,要求学生用四至五分钟的时间进行速读(快速理解与快速记忆相结合),然后口述故事大意,就“哥哥”、“妹妹”、“老头”三个人物的思想行为谈谈本文中心思想,并用三百字左右写出故事梗概,这样做比训练精读效果更好。
三、根据阅读课文同教学单元中讲读课文的关系,确定它的教学重点。语文教材是把课文编成单元,每个单元包含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两类课文。但我以为二者的关系却有类比型、对比型、补充型、印证型、混合型(即具备以上两种或更多的类型特点)等多种。其中类比型、混合型最多。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两篇,一篇用比喻说理,另一篇用例证说理,就可视为补充型;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中的《隆中对》和《出师表》,如果教者把它们组成一个单元,也属此类。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一单元中前四篇记叙文与《杨树》这篇说明文,虽然同属写物,但在体裁和写法上却呈现对比型关系。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课文(十三、十四课),则可视为印证型关系。类比型的阅读课文,教学重点应定为比较相同点;对比型的阅读课文,教学重点应定为比较相异点;补充型的阅读课文,教学重点应定于相互补充处;印证型的阅读课文,教学重点应定于相互发明处。混合型的单元情况要复杂些。如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中的讲读课文《我的老师》、《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和阅读课文《任弼时同志二三事》,就既有类比处,又有补充处:都是写真人真事,都是写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断,这些片断的材料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这是相同点;三文着眼点不同,组材方法不同,特别是阅读课文《任弼时同志二三事》在组材方法上与前两篇讲读课文差别尤大,在写法上是个重要补充。因此,这篇阅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便应是学习以“三怕”为纲,先概括后具体,每段开头有中心句的结构特点。当然教学重点的确定不能背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语文训练的序列,这里强调“根据阅读课文同教学单元中讲读课文的关系”,正是在这个前提下讲的,这一点自不待言。
四、根据每篇阅读课文自身的特点,考虑它的教学方法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我主张各种教学方法方式的最优结合,并且把这种最优结合的一般形式叫做“研习法”。所谓“研”,是指钻研、研讨、研究;所谓“习”,是指练习、复习、实习(也就是实践)。运用“研习法”,在教师则是指导学生钻研、研究、研讨和练习、复习、实习;在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钻研、研究、研讨和练习、复习、实习。阅读课文的教学也不例外,只不过是在自读辅导过程中来实现研习罢了。但是在阅读课文教学中怎样使各种具体的方法方式实现最优结合,则要根据教材、学生、教师三个实际以及由此而定的目的要求来确定。由于学生、教师两个因素,一般说来,对讲读课文或阅读课文没有什么变化,所以阅读课文本身的特点便成为选择和配合教学方法方式的重要决定因素了。现行课本里的阅读课文各有特点,但大体可分以下几类:
1文章典范性强,又适于学生模仿的。如吴晗的《谈骨气》、李庄的《任弼时同志二三事》。这种阅读课文,一般可以让学生根据提示,按照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研究它的某些写法,然后仿写。
2文章典范性虽强,但学生不易模仿的。如赵树理的《求雨》、贺敬之的《回延安》等等,这类文章很多。教这类阅读课文,主要为了丰富学生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认识能力;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包括美读)、评点课文、摘录佳句,或进行评价鉴赏,有的可就课文某些内容填写表格(如《求雨》填写“开渠”“求雨”交错叙写的表),等等。
3选自长篇或中篇名著的阅读课文,可以把它当成学生课外阅读全书(或主要章节)的钥匙。如节选自《西游记》的《美猴王》,节选自《水浒传》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节选自《李自成》的《虎吼雷鸣马萧萧》,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筑路》,等等。教这种阅读课文主要是通过提示和练习使学生了解那些对理解全书有关键作用的东西,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原书。如教《美猴王》时,启示学生按神性、猴性、人性三点(而以人性为重点)分析评价石猴,然后指导阅读少年版《西游记》,到一定时候写出关于《西游记》的小论文并予展出。
4描写实景实物的阅读课文,可以借助观察法来教,如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里的《看云识天气》,就可以提前较长一段时间要求学生对云天做实地观察并做观察记录,然后与课文相对照,体会这篇说明文的好处。有些写景的小诗,不妨利用野游机会,在近似的环境中让学生体会其意境。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居住在海边的学生当然可以进行实地观察,不住在海边的学生当然也可以做当地夏夜景色的观察,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5有的阅读课文适于用做独立的听、说、读、写等练习,就不妨用各种方式的练习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如有的课文语言精美、感情充沛,可主要用朗读法教;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就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时代、作者的基础上熟读课文,然后直接“现身”讲演,由师生共同纠正、评价;《第二次考试》之类,可练习从不同角度改写;《“老虎团”的结局》之类,可练习缩写;《两棵奇树》也可以用练习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等等。具体方式应不断创造,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
文言文中的阅读课文的教学,是个特殊问题。但从现行教材看,初中语文课本中主要是些短小的旧体诗,只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字典能理解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四、五册各有一篇文言短文,但文字浅显,只要教师加强辅导,学生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独立阅读也不成问题。高中课本里有三十多篇文言阅读课文。论理,高中学生自读是不应当成问题的;但是,由于目前高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普遍低于要求,可考虑:其中文字障碍大的,改为讲读课文;其余较浅易的,可在教师示范、指导下由学生练习诵读、评点、翻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