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其他论文 >> 班主任工作 >> 浏览论文

中职学校班主任的职业倦怠状况与对策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6年06月23日
摘 要:中职班主任普遍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对班主任自身的成长,学生的进步以及中职教育的发展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分析中职班主任职业倦怠的根源,寻找缓解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预防和缓解中职班主

摘 要:中职班主任普遍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对班主任自身的成长,学生的进步以及中职教育的发展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分析中职班主任职业倦怠的根源,寻找缓解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预防和缓解中职班主任职业倦怠上,社会的重视是前提,学校的关怀是保障,良好的人际环境是基础,完善自我调节机制是关键。

  关键词: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倦怠;对策
  
  
  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将倦怠(burnout)一词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用来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由于在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的加剧,而最终导致的在情绪、情感、行为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公布的一份“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教师职业倦怠程度的比例在所有职业中位于第三,高达50.34%。对于处于转轨时期的中职学校来讲,教师承担着较大的压力,职业倦怠问题更突出,尤其是那些兼任班主任的教师。中职学校的班主任不仅从事教学工作,还要参与学生管理,负责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长期以来在各种工作压力和角色冲突下,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极易产生职业倦怠。这种职业倦怠现象,对班主任自身的成长,学生的进步以及中职教育的发展均会产生不良影响。
  
  一、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危害
  
  1981年美国学者马勒斯(Maslach)等人确定了衡量职业倦怠的三个指标: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当前中职学校班主任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
  (一)长期情绪上的倦怠感。研究调查显示,职业学校的教师中,对工作责任重大的教学工作情绪低落的占79.29%;感受不到工作的乐趣或工作不满意的占81%,觉得脾气变坏甚至难以控制自己的占61%。中职学校的许多班主任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整日忙于事务性工作,久而久之,表现出疲劳感,性急易怒,容忍度低,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并对生活冷漠、悲观。
  (二)人格的解体。就职业学校的教师而言,学者调查认为,77%的教师觉得学生难管或无可救药,而逃避与学生交流;48%的教师对同事、朋友的态度冷漠,关系疏远。班主任人格解体情况往往表现为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将学生视为没有感情的事物;用带有轻蔑色彩的称谓称呼他们;用标签式语言来描述个体学生。不仅如此,对同事也常常持多疑妄想的态度。
  (三)较低的成就感。就职业学校的教师而言,学者调查认为,79%的教师觉得自己的工作枯燥单调,很少能体验到真正的成功和满足;71%的教师觉得工作费时费力且成效不明显及效率低;59%的人觉得所从事的工作价值不大,社会并不认可;74%的教师认为在职业院校很难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中职学校的生源不尽如意,一般是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大专类学校等筛选后剩下的学生,素质相对来说不太高,对其发展提高较为困难,当班主任觉得他们无法给学生带来很大变化,开始感觉到在他们的工作中不再有什么值得去做。因此中职班主任的成就感往往比较低。
  班主任职业倦怠无论对自身,还是学校教育工作,以及社会各方面都将带来消极影响:一是个体方面。职业倦怠一旦产生,人在思想上、精神上和工作态度上都会发生很大变化。思想上会怀疑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认为工作毫无价值,只是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的烦琐事务;精神上会倍觉苦闷、压抑、失落,觉得前景暗淡,有很重的挫折感;工作态度上消极、敷衍了事、没有职业抱负、缺乏明确的行动目标。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反过来又会影响工作,导致工作状况恶化、职业倦怠感更强,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中职班主任的职业倦怠不但对工作造成极大的破坏,而且导致班主任本人产生多种生理、心理疾病,如失眠、头痛、头晕、歇斯底里等。二是教育教学方面。倦怠的班主任对工作缺乏热情,投入和参与少、不求上进,对待学生没有耐心,课堂准备不充分等,势必影响其教育、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三是社会方面。一方面,班主任职业倦怠使其与学生、与同事、与家长之间的人际关系受损,甚至影响班主任与家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许多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往往会离职改行另谋他职,这无疑给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重创,也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二、中职班主任职业倦怠的根源分析
  
  (一)社会根源:社会评价偏低。中职学校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为目标的教育类型,这些劳动者将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作用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和谐发展。但目前,我国的中职学校在适应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中遇到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如社会普遍追求高学历等。社会、家长、学生对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偏见,和大学、高职院校相比,认为中职学校属于低水平的教育。因此,造成了社会、家长和学生对中职班主任的轻视,班主任的劳动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而教师职业往往被社会赋予很高的期望值,一旦从事这种职业,内心便会产生强烈的职业压力感。当这种过高的社会期望值一旦遭遇过低的外部评价的时候,就极易造成中职班主任心理的失衡和焦虑,并使其产生不可规避的职业倦怠。
  (二)组织根源:组织体系不健全。学校的组织体系主要指学校的工作负荷、规章制度、管理风格、角色冲突、物质条件等。
  1.工作负荷过大。学者调查发现,职业学校教师每天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了8小时,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每节课都要耗费大量心血。班主任既是教学工作者,又是班级的管理者,面临两种工作压力:一是学生难于管教,体现在诸多方面,如中职生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缺乏兴趣,班主任在教学上感觉吃力;中职生问题行为较多,出现逃课、喝酒、抽烟,甚至打群架的事件,班主任需要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矫正;中职生年龄较小,大多是独生子,家里娇生惯养,对许多生活问题自己难以解决,班主任需要抽出一部分时间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等等。二是学校活动多而杂。班主任需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技能竞赛等,还要完成学生科、教务科、总务科等部门布置的任务等。
  2.职业性质的复杂性。中职学校工作任务的复杂性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是大部分班主任职业倦怠的职业因素。班主任一般身兼多职,一方面,繁重的教学工作,要求班主任上好专业课,还要考虑如何跟上知识的更新,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还有来自学历、职称、竞争上岗等方面的压力,致使不少班主任感到力不从心;另一方面,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由于生源素质较低,不少中职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习问题、品行问题等,班主任在管教上困难重重。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品行问题上,想让低水平的中职生取得一点点进步,班主任都要付出长期而大量的劳动,并且其价值的凸现存在明显的滞后性,班主任长期付出可能看不到回报。

  3.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班主任必须扮演如下角色:社会的代表者;社会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传道者;父母和朋友;管理者;研究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等。于是,当班主任面对种种冲突情境而又被期望做出角色行为时,便产生了角色冲突。正如威尔逊所说:“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中职学校的班主任职业就是角色冲突的一种典型情境。对班主任来说,角色模糊主要表现在:学校有关学生行为的政策不明确或不一致;班主任对其职业的权利、义务、责任等缺乏清晰的、一致的认识;作为管理者角色,班主任被期望公正,中职生个性很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动机和成就水平,很难满足各个学生的需求;每个家长都期望班主任重视他们的“独生子女”等。班主任很难满足学校、学生及家长的这种多需求,又不能表现出烦躁、沮丧等情绪,造成班主任角色模糊。
  4.规章制度和管理风格的不合理性。①规章制度较为苛刻。中职学校在管理上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如规定班主任每天必须与学生一起出操、组织学生早读;布置每位教师包括班主任每学期的听课任务;学生在领导组织下评议教师,不合格者待岗,致使班主任不敢对学生严格管理;学校每天要查出勤率、上课纪律等,记录结果直接与班主任奖金挂钩。在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下,班主任随时都要提高警惕,身心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职业倦怠。②缺乏正确而公平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有关研究表明,缺乏正确的评价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职称晋升、资源分配、平优评先、考核与评聘等方面存在着较多的不公平现象,结果的产生过程缺乏透明度,管理者以个人的好恶、情绪评判教师的工作。而班主任所付出的一些额外工作,往往被排除在评判之外,由于付出与得到不相匹配,由此造成班主任的不满和无奈,工作热情衰减。③教学管理方面,学校的管理一般只注重教师的教,不注重学生学,一些中职学校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评,通常采用学生考评的方式,致使那些严格要求的班主任一般只能获得较低评价。
  5.工作待遇过低。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强度很大,而学校的班主任津贴相对较低,班主任往往会感到自己的付出与享受到的福利待遇不成正比,会挫伤其工作积极性。
  (三)人际根源:人际环境不和谐
  1.与学生关系不和谐。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的民意测验发现,管教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因素。相关调查显示,60.4%的中职生认为与任课老师的关系不和谐,76.4%的中职生认为与班主任的关系不和谐。就中职学校而言,学生的问题不仅多而且复杂,班主任往往花费加倍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学生的问题,换来的却不是学生的理解和尊重。目前中职班主任队伍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毕业于师范院校,熟悉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却对学生能够的学科知识不甚了解;另一种则是熟悉学生的学科知识,但对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把握不够,不懂得与学生沟通的技巧等。班主任队伍的两种倾向,往往会使班主任难以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难以与学生进行和谐沟通,导致班主任与学生关系的不和谐。
  2.与领导、同事的关系不和谐。社会支持的研究表明,在工作中缺乏支持和资源会导致工作压力。班主任的工作若缺乏领导支持,就会对工作缺乏热情,产生抱怨情绪。另外,班主任与同事之间的不和谐关系也会诱发职业倦怠,班主任由于过分投入工作而极少参与组织活动,这样也就随之减少了他们获得社会支持的机会,在学校中陷入孤立之中。
  3.家庭成员关系的不和谐。家庭发生突发性事件,往往会让处于忙碌状态中的班主任在心理上难以承受,诱发其职业倦怠。
  (四)个体根源:个体的性格特征
  个人的一些因素,如性格和人格特质也是造成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如那些具有高度敬业精神,愿意奉献的班主任更容易出现倦怠,因为他们工作过分投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改善学生问题,但当他们觉得自己对工作的投入与从工作中的所得不相匹配时,就易产生倦怠感;那些心胸狭窄,嫉妒心较强的班主任也容易出现倦怠,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名利等的考验,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斤斤计较。这部分班主任在工作中的要求和欲望往往难以获得满足,容易产生挫折感,从而心理失衡、情绪失落。另外,作为一种教书育人的职业,班主任在潜意识中会自觉要求自己的行为具有示范性,为维持自身形象,他们通常不愿承认自己有倦怠之感,致使班主任职业倦怠问题愈来愈严重。
  
  三、中职班主任职业倦怠的缓解策略
  
  (一)社会的重视是前提
  为防止全社会性的中职班主任职业倦怠的蔓延,有关当局有必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遏制,否则会直接影响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和办学政策倾斜,加强各媒体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理解、支持和参与;建立、健全教师尤其是中职班主任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与心理救助的机制和机构,在职业倦怠尚未出现或初见端倪的时候,就施与贴心的关注,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学校的关怀是保障
  1.实施人性化的教育和管理机制。学校实行民主管理,班主任积极参与学校决策,特别是在如何管理学生方面。首先,校长要实行开放式的民主管理,赋予班主任更多的班级管理自主权和更大的自由度。其次,要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从班主任教学到班级管理进行综合考评,对教师的付出做出肯定。第三,改革教育评价体制,不能只听学生的片面之词,致使教师对学生不敢严格管教,在评价机制方面应实行多元式评价、发展式评价。第四,建立班主任定期进修制度,班主任轮换制度,以缓解班主任的工作压力,促进班主任更好地自我成长。
  2.建立良好的职业前景,优化中职班主任的发展途径。中职班主任的工作是以人为对象的创造性劳动,这要求其在工作中不能拘泥于某种现成,固定不变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方法,因此他们有着创造成就的强烈需要。学校要充分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要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条件。班主任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科研成果偏少,难以找到“成就感”,自我价值难以体现,往往缺乏方向感和目标,看不到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努力目标。一方面,学校若能对班主任的业绩及时加以肯定,班主任一定会油然而生价值感,工作起来更积极。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单独建立班主任绩效评定体系,制定与班主任工作实绩相结合的评定标准,引入竞争机制,按照“平等竞争,择优奖励,择优晋升”的原则,拓宽班主任成长进步的渠道,为班主任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远景。
  
  (三)良好的人际环境是基础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它深刻而精辟地点明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工作迫切需要他们不断扩展知识,将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与相关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以充分地了解和体验学生,达到双方的和谐沟通。班主任要努力学习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懂得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学会与中职生平等沟通的技巧,同时对不熟悉学生学科知识的班主任,要加强对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以增进对学生的了解。Greenglass等(1977)研究发现,来自同事的信息支持、实践支持以及情绪性社会支持能降低压力和人格解体水平,提高个人成就感和工作表现。因此,校长要发扬民主,关心班主任,同事之间要宽容、大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构建和谐的学校人际环境。
  
  (四)完善自我调节机制是关键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体的内部过程是行为的决定因素,那么缓解中职班主任职业倦怠的最佳方法理应要从教师的内部因素入手,改善教师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首先,认识到自身不合理的认知模式,如对目标的过高期望、对事件的片面判断等,建立合理的自我调节系统,完善自我。其次,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形成恰当归因,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职业倦怠,以及各种症状,并在危害之前捕捉到它,及早解决;第三,提高学习意识,充实自己。不少教师出现倦怠心理是由于不适应学校教学和管理的新变化以及学生发展的新特性,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很好地接受并适应社会的变化。因而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结构,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是当务之急,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第四,广交朋友,寻求社会支持。当教师受到压力威胁时,不妨寻求他人(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等)的支持,在他们帮助下正确看待压力,确定更加实际的目标,释放某些情绪。第五,坚持锻炼,学会放松自己。积极地进行身体与精神上的放松调适,以充沛的精力应对教学和管理中可能产生的种种问题。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Hr.J.:Staffburnout[J].Journalof Social Issues.1974.30:159~165.
  [2]贾素萍.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的意义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4).
  [3]张晶.中职专业课教师的调查:困惑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31).
  [4]李超平,时勘.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3(5):677~684.
  [5]姜淑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6]资料来源:http://www.省略/Article/jyky/jylw/200710/386.shtml.
  [7]唐芳贵.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7).

上一篇: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几点技巧
下一篇: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