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其他论文 >> 课程改革 >> 浏览论文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路与对策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佚名    日期:2015年06月23日
 [摘要]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处于一个相对活跃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改革的过程是不断反思的过程。文章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行了反思。并指出整合高校体育课程目标,重新关注运动技术教学的合理比重与运动技

 [摘要]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处于一个相对活跃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改革的过程是不断反思的过程。文章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行了反思。并指出整合高校体育课程目标,重新关注运动技术教学的合理比重与运动技术在课程中的地位,围绕锻炼的实效性进行改革,提高和优化教师专业技能与课程改革同步进行等,将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走向与重点。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 反思 走向
  
  一、高校体育课程基本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学校教学发展的变化和要求,我国共经历了八次课程教学改革,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也在其大背景下不断地深入。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从苏联注重技术教授,强调体育为国家服务,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课程的指导思想,到第八次教学改革强调体育教学的“健身”功能,同时重视个人的发展,突出了以人为本、注重个性与差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也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所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围绕素质教育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终身体育能力。
  二、体育课程改革现状
  1.体育课程改革理念。新体育课程改革明确了坚持“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但这一理念过于模糊与宽泛,课程的实施者在理解与操作上容易出现偏差,有些教师认为,可以利用传统的技术教学,达到增强学生身体健康的目标,即通过技术练习,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运动技术并提高身体素质。显然,这一观点片面地理解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人的身心割裂开来,只注重身体素质的锻炼,忽视了运动对个体心理影响以及塑造人格的功能。近年来,我国大部分高校实行“三自主”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学习时间、授课教师,这一改革思路是正确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三自主”体育教学改革对学校师资、场地器材、经费投入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同时,这一改革有可能加剧运动技术为核心教学过程。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是为配合《决定》出台的文件,但《纲要》没有明确区分高等教育类型,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没有与普通本科院校区分开来。高职院校有独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以及课程指导思想,对课程设置也有明确要求,课程改革要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工作过程”,这两种指导思想现阶段还很难达到重合与统一。这就使得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陷入尴尬的选择,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改革;还是围绕高职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改革。所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还存在不能完全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及对“健康第一”理解不够透彻,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指导思想紊乱等问题。
  2.课程内容与教学实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首先是观念的更新,但改革的表象还是要看体育课程的设置内容是否合理。无论是研究体育课程的学者,还是课程的实施者,都普遍认为把“健康第一”作为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在这个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各个高校都尝试开设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积极拓展体育课程内容。一部分高校虽然还在使用统编教材,但对授课内容进行了超越教材的拓展,根据本地体育传统项目与师资等优势,把一些学生喜欢、具有本地特色的民族传统项目作为体育授课内容,在弘扬本地体育文化的同时,提高了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但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因为大多数高校选择统编教材,如果按照教材、大纲进行授课,就难以避免以运动技术学习为主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如果按照课改内容,就会出现教材、大纲与实际授课内容脱节,教材与大纲的严肃性受到质疑。也还有很多高校在体育教材的内容选择以及大纲的制定上,还是以运动技术的教授作为课程的主要任务。
  3.师资力量的支撑。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要顺利进行,师资队伍是一个重要前提,要有一支专业技能范围广,年龄、职称结构合理,专业理论素养过硬的教师队伍。我国高校扩招引起的师生比严重失调,以及教师专业、年龄的结构性矛盾,在短期内难以扭转。而且,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处于起步阶段,教师在岗专业能力、课改观念等的培训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内难以完全适应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虽然大部分高校进行了类似“三自主”教学模式、自选课等课程与教学改革,但学生的选课实际上也是“半自主”,因为师资与其他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达到真正的“三自主”选课要求,任由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选择教师。但这一模式是进步的,也迫使高校课程的内容不断拓展。所以,师资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短板。
  4.场地器材的保障。体育场馆与器材是体育教学必需的基础条件,更是课程改革的基础保障。只有具有完备的体育设置,才能保证各个项目顺利开展,我国高校学生生均场馆面积与器材数量还处于较低水平,很难达到《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器材配备目录》的标准,各个项目体育设施发展也不均衡,田径与大球类项目基本能满足需要,羽毛球、网球等场地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有些高校为了标新立异,没有根据本校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把高尔夫等一些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项目作为课程内容,占用了大量有限的体育经费与场地设施,这无疑加剧了学校体育经费与场馆紧张的现状。由于场地器材建设项目发展不均衡,以及缺少科学的论证造成场地器材浪费,是限制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另一个突出问题。
  三、反思
  1.过于专注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最大的进步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关注,进一步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但过于关注学生的兴趣也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一个比较极端的现象。有些高校从一年级开始就进入选课阶段,学生按照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由于选课体系本身的缺陷,一部分学生频频换项,哪个项目不累,考试容易通过,就选择哪个项目,健康教育、人格培养等很难完成。而且,选课教学容易演变为专业技术教学,这对一些身体素质不佳、技术基础薄弱的学生的自信心是一个很大的压制与打击。所以,对学生兴趣过于关注,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个突出问题。体育课程虽然要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还要能满足身体锻炼与培养情感的需要。   2.形式上的运动技术教学模式。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一个很大的成就,是摆脱了数十年苏联运动技术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但课程改革需要课程设计者与课程实施者在满足学生需要、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开展运动技术教学。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也经历了“U”形发展,从最初的技术教学为核心,到“放羊式”“快乐教学”等模式,再到盲目打击“放羊式”“快乐教学”模式,最后又回到运动技术为核心模式。
  3.身体锻炼实效性较差。体育课程教学最主要的目标是通过身体活动达到身体锻炼的目的。无论是盲目地满足学生选课的兴趣,还是彻底放弃运动技术教学,都是以牺牲体育课运动负荷为代价,失去了体育课本身的属性与特征。一些高校为了拓展体育课程内容,把一些不属于体育范围的游戏,或者没有多少运动强度的体育项目作为选课内容,比如象棋、围棋等,背离了体育学科的自身特性与体育教学的本质。因此,无论是什么样的体育课程内容,首先要满足课堂练习的强度,达到锻炼的目的,保持体育学科的本质特性。
  4.教师专业结构、能力与学生选课的矛盾。从我国高校不断增大办学规模,各个高等院校普遍扩招到现在,一直存在体育教师与在校生生均比较低的现象,有的高校体育教师授课量达到每周20课时以上,每个教学班学生数量也持续上升。虽然各个高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但这一突出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体育学科更是尤为严重。特别是进行体育选修教学的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结构、专业能力与学生选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应对这一矛盾,很多教师不得不教授自己并不擅长的专业,教学的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四、改革的走向
  1.课程目标需要整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首要问题是确定课程目标,这关系到体育课程改革的走向。《决定》《纲要》等文件虽然阐明了课程改革的前提与目标,即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作为主要目标。但这一目标过于宽泛,造成课程目标不够清晰,定位模糊。课程实施者容易陷入“什么都想要,但哪个也没有做好”的境地。特别是高职体育课程目标仍在是围绕学生 “职业能力”进行体育教学,进而满足社会的需要(即将来从事工作的需要),还是坚持既有目标之间徘徊。所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首先要明确并清晰地表述体育课程目标,整合过于宽泛的现有课程目标,在满足社会、学生的前提下进行课程目标的整合,制定出普通高等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不同层次的课程目标。
  2.制定合理的运动技术教学比例。运动技术为核心的课程理念要坚决抛弃,但不能理解为体育教学不需要运动技术教学。高校体育选课模式与“三自主”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杜绝学生入校就进行以上两种模式教学。在满足课程目标、运动技术、学生兴趣需要的前提下,合理地划分技术教学、学生运动兴趣的比例,培养学生多样运动技术基础,然后进行选课教学。
  3.围绕锻炼的实效性进行改革。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就体育学科而言,学生能不能在大学两年的体育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到两门体育技能,能不能在课堂上充分地进行身体锻炼,这才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抛弃和偏离了这一核心目标,任何体育课程的改革都是失败的,所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走向,要围绕学生课堂锻炼的实效性开展进行。
  4.提高和优化教师专业技能与课程改革同步进行。体育课程改革首先需要人才的支撑,特别是进行选修课程改革的院校,特别要重视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一方面要保持与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示范能力;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讲授能力,优化教师专业结构,根据选课的需要,鼓励教师进行进修培训,使得教师能胜任多个体育技能教学岗位,以保证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
  五、结语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处于一个相对活跃期,体育课程目标、内容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改革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反思。可以预见,整合高校体育课程目标,重新关注运动技术教学的合理比重与运动技术在课程中的地位,围绕锻炼的实效性进行改革,提高和优化教师专业技能与课程改革同步进行等,将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走向与重点。
  [参考文献]
  [1]赵苏吉.高职院校如何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体育学刊,2006(5).
  [2]刘淑英.高校体育课程选项教学开设条件剖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4).
  [3]孙洪涛.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趋势[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3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背景的高中化学
下一篇: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