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其他论文 >> 课程改革 >> 浏览论文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教育观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4年11月26日
      一、后现代主义及其教育观点   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新文化思潮。它的产生源于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德里达、福柯、利奥塔,德国的伽达默尔、哈贝马斯,美

      一、后现代主义及其教育观点

  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新文化思潮。它的产生源于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德里达、福柯、利奥塔,德国的伽达默尔、哈贝马斯,美国的奎因、罗蒂、杰姆逊等。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派别众多,如新解释学、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分析哲学等,也有学者把后现代主义分为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和庸俗的后现代主义等。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反二元论、反实质化和去中心等,倡导多元化思维、否定性思维,强调不确定的内在性,对现代科学和技术的理性进行质疑。有学者将其概括为:怀疑和否定的思维特征;多视角、多元化的方法论;非中心性、异质性的解构策略;反思、批判现代性等。
  后现代思潮对教育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其主要教育主张有:
  1.宽泛的教育目的
  后现代主义抨击理性主义的教育目的。他们认为,由于现代主义对理性、集体、制度和秩序的强调,在教育目的上忽视了人的个性,把生动的个人塑造成现代性工程的零部件,结果导致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和个人生活意义的丧失。因此,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教育没有预设的终极目标,主张对学校教育目的采取较为宽泛的态度,建立一种多元多样的教育实践形式,从个体的差异性出发建立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教育,以塑造具有丰富内涵、个性自由的主体,使个体从现代理性社会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2.多元的文化教育
  后现代主义赞成文化多元,多元的文化在共存中,没有主要与次要之分,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优势,都应该给以同样重视,都应该得到健康的发展。各国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文化教育就不可避免。多元文化教育还意味着对差异的尊重,尊重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学生,重视边缘人群和次要人群的教育呼声。
  二、新课程的实施显示了后现代思想与现代教育的交锋
  新课改将课程设计成开放型的、动态性的、过程性的课程,将课程目标设定成具有一般性的、转变性的、创造性的课程目标,这些都是符合后现代精神的,也是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的。然而,新课改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出现诸多的问题,以至于改革难以持续下去,教育在新课改的旗帜下,有走回传统教育的老路的危险。
  这其中可能存在的原因:
  1.我国正行进在现代化的路途中,现代制度强大而有力,难以有效突破
  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国的教育也正进行现代化框架的构建,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事实上并没有完成。人们已经觉察到情感被漠视,个性受贬抑,但还没有严重到痛定思痛的地步。正如新课程改革一样,课程制度内部有着丰富的后现代思想,但在连接基础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最后的评价制度——高考却是理性的、功利的、分层的、现代性的。后现代的课程
  观,难以突破现存的教育制度,它的无所作为也就不可避免。
  2.“大一统”文化传统根深蒂固,浸润其中,无法自拔
  中国文化传统一直是崇拜权威,崇尚大一统,这种文化经过几千年来的积淀已成为难以撼动的磐石。以理性主义为指导的传统教育视科学主义课程体系为真理,教育上追求统一教育目的,追求“以不变应万变”的教育思想,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化教育。强大的主流价值观,通过“文以载道”的操作,浸入到人心的角角落落,这就使后现代的去中心、消权威、解构的思想,成为偏居一隅的异声,只能停留在学术讨论上。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教育观、课程观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眼光,也促进和引发了我们对课程目标、实施及评价问题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同时后现代思想在实践中遇到的挫折,也引发我们对课程改革更大的背景因素的思考,推动课程改革下一步的发展。

上一篇:探索物理新课程改革
下一篇: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政治教学现状研究与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