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侧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训练,也就是测重专业素质教育,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缺乏。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化文化素养,在跟踪调研了部分专业学生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融合路径。通过系统规划,实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的融合,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融合;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要适应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作为指挥棒,使得学院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即专业素质教育放在首位,也占用了绝大部分教学时间,导致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相对薄弱。通过对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播音主持系学生的跟踪调研,发现文化素养方面的欠缺使他们后劲不足,限制了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中的现状
1.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使高职教育侧重专业技能培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力本位”,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我院播音主持系的主持与播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广播电视主持与播音、会务庆典的策划与主持、配音、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摄像与编辑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广播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岗位、各类传媒公司及网络媒体的栏目制作与主持岗位、广告公司的配音员岗位、各类庆典公司及商业会展中心的活动策划与主持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来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服务于岗位需求,教学组织注重学生岗位(专业)技能的培养,以满足岗位需求,提高学生的对口就业率。
2.用人单位的选拔机制使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缺乏系统规划。许多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往往注重专业技能,即能够零距离上岗,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没有有效的衡量途径,这就使得在实施人才培养时,思想上对二者的融合教育不够重视,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融合缺乏系统规划,导致文化素质课程建设不完善,例如:文化素质类课程设置不成体系、文化素质课程课时量不足,师资队伍不完善等。
3.文化素质教育很难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其中素质目标是在课程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诚信、责任、团结合作、敬业等素养,但是每位老师教学过程中是否完成了素质目标的培养很难考核,而且在专业素质教育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许多专业教师对此认识不足,也就难以实施。
4.校园文化素质教育氛围不够浓厚。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不够,师生共同参与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类型少,利用校园文化素质教育来加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非常欠缺,老师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校园文化素质教育氛围不够浓厚。
二、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的路径
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过程、实践活动、职业技能训练、评价标准等多个方面。这多个层面的融合是融合教育的主要路径,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融合教育整体。培养目标的融合是融合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教育内容、教学过程(职业技能训练)、实践活动、评价标准的融合是融合教育的实施途径。
1.通过培养目标的融合实现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这一目标明确了专业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提出了包含文化素质在内的素质要求。我们院校根据自身特点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培养目标体现融合教育的理念,明确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的要求同时,根据对应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在培养规格中进一步明确学生除了具备共同的文化素质外,例如诚信、责任、团结合作、敬业等素养,主持与播音专业的学生还应具备符合传媒行业特点的文化素质要求: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深厚的文化功底、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辩证的思维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应变能力等。这些素质的培养都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好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融合。
2.通过教育内容的融合达到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在教育内容上体现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课程是教育活动的载体,教育内容的融合主要体现为课程的融合。首先建立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主持与播音专业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专业学习领域为核心,结合职业资格标准,适应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要求,通过对行业一线岗位的参观、行业人员座谈、毕业生回访等,分析确定学生的就业岗位,以就业为导向,与行业专家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提升素养、丰富知识、锻炼技能、拓展外延、多证融合”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程平台和专业核心课程平台,公共课程平台重点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基础专业技能;专业核心课程平台(包括岗位技能模块)完成分项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素质拓展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主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专业外延的发展。通过这样一个课程体系完成了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达到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
3.通过教学过程的融合实践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教学过程是融合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素质教育。教师要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例如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新闻素养的培养。要求每个学生每周汇集“国内外大事”、“身边事”,写出一篇500字以上的新闻播出稿,老师从专业视角对稿件进行精心指导,并且用节目直播的方式进行播报,还要求学生对同一新闻题材从多视角进行挖掘和报道。日积月累就会培养起学生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良好的思辨力、较高的心理素质等,通过类似的多种方式的培养,使得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能够有效融合。而要完成教学过程的融合,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4.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强化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校园文化生活作为学生在校活动的重要载体,在文化教育中发挥着巨大而独特的作用。高职院校通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人文性与职业性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一是建设自然与文化景观相融合的校园生活环境,把校园环境建设纳入文化素质教育的总体规划,在校园环境的美化中体现融合教育的目标。二是结合专业行业职业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围绕学生诚信教育、纪律养成教育、职业素养培育、爱国情怀、民族精神等开展活动,有效融入行业企业文化元素,让学生开阔视野,塑造人格,陶冶性情,发挥校园文化在文化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是建设科技与人文相交融的校园学术生活。开办专业教育讲座、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讲座,帮助和引导学生提高文化素质。
5.通过实践活动的融合拓展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实践活动包括实验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等专业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践活动不仅是职业技能训练的环节,也是体验人生价值,养成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实验实训过程中,要营造强化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的实验实训环境,在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良好行为习惯、团结协作精神等的培养。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参与具体项目(栏目)采、编、播过程,训练职业技能,而且要让学生感受行业文化氛围,学习行业规范,遵守行业纪律等方面的教育。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见识,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养成团结协作精神。学院通过实施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有效拓展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
6.通过评价标准的融合保障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当前的评价制度往往偏重专业素质的考查,忽视文化素养的考核,这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中建立相应的评估和考核制度,制定完整的文化素质教育计划,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同时也要将文化素质列入相应的评价考核范围,加强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评价和考核。课程学习评价要注重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评价,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学生人文文化素质表现的评价要依靠多个部门、多种途径进行。
总之,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过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校园文化、评价机制等的有机融合,使二者寓教于知识,寓教于实践,寓教于娱乐,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教育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何旭娟,罗繁荣.关于深化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J].湖南社会科学,2011,(2):30-31.
[2]林光彬.深化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2):41-42.
[4]化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7,(8-9).
[5]金雁.高职人文教育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重构[J].高等教育研究,2012,(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