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其他论文 >> 素质教育 >> 浏览论文

素质教育下的美术教育改革探究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6年06月25日
素质教育理论认为,文化素质由四个方面构成:想学习,会学习;能学习,能学会。基本智力素质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主要指发展非智力因素和培养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情感和意志。具有这

素质教育理论认为,文化素质由四个方面构成:想学习,会学习;能学习,能学会。基本智力素质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主要指发展非智力因素和培养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情感和意志。具有这些良好的学习心理则想学习。智力因素则指学习的能力包括理解、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具备这些能力则会学习。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融汇与促进作用,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右脑,使其大脑两半球的机能得到协调发展;有益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其增强感受力、培养观察力、提高记忆力、丰富想象力、发展思维力,促进创造力。

  当前,在众多以应试教育为根本的学校教育中,由于教师的灌输性教学、学生的被动学习导致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基于考试的压力,将学习看作一种负担,厌学现象普遍存在!研究认为:美术作为一种释放情绪和表达疑问的积极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这一研究结论当为我们正确对待和处理普遍存在于学生中的这种现象提供了有益的启发。也应促使我们对美术教育重新认识。另外,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学科教育,一直都是以应试教育为终极目的,忽略了对学生个人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中高分低能、品格素质低下的状况普遍存在,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人文素养方面十分有益,能极大地缓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和紧张情绪,种种迹象都表明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不可或缺!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美术在今天的基础教育中却一再失落,被置于很尴尬的境地。因为全人类都创造美术,美术成了文化实体的一部分,没有美术就没有文化,向社会成员传递文化就成了教育的一个基本目的。无论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人类个体成长的角度,我们都应看到美术教育之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
  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更多的在于追求合规律性的教育策略。如:完善教育科目,丰富课余活动、降低考试频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等,却来不及去建立更合理的运行机制,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服务。当前的普教改革正处于最初层次的探索之中,若不寻找建立合目的性运行机制的突破口,很难说正在兴起的素质教育不蕴涵着向“应试教育”复归的危险。素质教育单科运行机制的建立应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寻找突破口。美术教学不受“应试教育”中升学考试的制度的牵制,我们不妨以美术教学为突破口,探索一下美术教学运行机制的建立,构筑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美育环境。中学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既要体现整体性、基础性,又要体现适应性、现实性、超前性。因此,美术课要以培养学生的初步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为宗旨,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适应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能力评价标准、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真正地提高到素质教育的高度,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根据现有的课程标准,美术科整体覆盖面很广,并且教材难度较大。不但学生学起来有困难,就是教师教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根据课标的要求,兼顾基础和发展的需要,对教学内容分类。一、师资配备:学以致用,群体互动。不难看出,很多即使是很优秀的教师,他们的也仅停留在某个点上,对于目前的教材多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取舍,而不根据学生的需要,故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多样性。要教好美术,教师的工作量很大,很难处理好教师本身的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教师的“专业”与兴趣的关系。因而,我们分别由不同专业倾向的教师承担分类后的美术科各类专修课的教学,他们不仅能承担好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而且能胜任各自所承担专修课的教学,即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强调教师个体点的突破,鼓励教师个体纵向发展、横向联系。二、物质配备:从现有条件出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三、分类教学程序:提供选择分类教学、内外相承全面推进。设置了以上教育各环节,要打破现有的教育模式、突破原有的班级建制,让不同特长的教师在满足共同性、基础性需要的情况下,通过专业任教分工,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关键的是应形成一种合目的性的运行机制,即实施过程的落实与运转。四、课业考核;等级评定,逐层推进。素质教育是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层的思维去实现全体学生生动和谐的发展。它不以“分数”和“升学”为唯一目的,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能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水平,使考核的结果能成为推动教学发展的层次目标体系。等级评定法的提出,旨在为学生提出一系列的层次目标,促进学生自觉地去提高自身素质。综合上述各教学要素便形成了我们所说的美术教学的“分类教学、全面推进”的运行机制。
  “分类教学、全面推进”的美术教学运行机制具有素质教育的显著特征,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一、把握学生的有效发展区,便于因材施教。学生现有素质和所期待将形成的素质之间的区域是学生素质的有效发展区。是学生的现实水平向理想目标发展的动态区域。分类教学法避免了“一刀切”的认识误区,能客观地认识学生群体的现实水平及个体差异性,进行意向选修,分类编班,根据学生的潜能倾向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达到教师所期待、学生能接受的目标。这样,在不放弃基本知识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挖掘发展各自优势,便于教师因材施教,确切有效地把握了有效发展区。二、承认素质相对稳定性,促进素质的发展。学生已形成的素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个体所形成的兴趣爱好也是相对静止的,而且这种相对稳定的倾向也是个体发展的需要。因而,承认学生内部需要的差异性并分别分层次地给予满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了素质的提高。三、兼顾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情感意志的培养,使其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美术课具体的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所形成的素质属于质料范畴,其水平与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的多寡和熟练程度有关,美术教学中意志和情趣的培养主要表现于能力、毅力、情操等,属于形式的范畴,主要通过能力训练、感情培养和意志磨练等渠道来培养。两者的划分是相对的,它们相互包涵,互为渗透。分类教学法走出以往美术课教学只注重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而忽视情感意志培养的局限。通过欣赏课发展学生的感受能力、培养美育情趣。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训练使其技能不断得到提高,其过程的思维突破、技巧发展也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情感,磨练了意志。四、强调教师从群体主体教育效能的局面出发,充分发挥个体主体的教育优势。分类教学法不仅保留和发展了现有教研中集体备课、相互探讨、互相协调等教学常规。而且通过选任专修课教师,使教师“学以致用”,使他们的特长所学专业有用武之地,能较轻松地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完善教研一体化,并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进步,达到“学教并用、教育专项、研究有方向”的目标,从而调动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促使教师自觉地去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形成特色。五、提高美术教学的时效性,使教学改革更贴切教育现实。在大纲所规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效果。美术课的这种机制改革避免打乱学校的总体所带来的混乱现象,而且不增加每位教师的工作量,反而使他们更得心应手。提高了在旧体制中试行新机的可行性,遵循教育改革的循序渐进原则。六、坚持素质教育的人才观,通过“合格加特长”的策略培养人才。美术课学习中存在的某些方面的不足,通过基础教学发现兴趣,通过专修课教学培养特长,辅以课外活动辅导实现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和谐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美术教育“分类教学,全面推进”运行机制是基于实践的思考,是致力于形成学科特色、寻找素质教育实施突破口的建议。诚然,这种设想还存在一系列的不成熟之处,如:物质配备的现实性问题、年级之间的衔接问题、学生学业成绩考评的细则问题等等,都是有待于继续探讨的环节。

上一篇: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下一篇:素质教育观下的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