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教学实践和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结合素质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育者认真反思、努力实践、力求创新,承担起肩上义不容辞的使命。本文将对现行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并就高校体育教学如何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进行探讨。
高校体育体育教育素质教育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教学实践和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根据我国教育法的规定,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培养受教育者的能力和态度,促进其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如何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结合素质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育者认真反思、努力实践、力求创新,承担起肩上义不容辞的使命。
一、当今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师教学创新意识薄弱,教学方式陈旧
长时间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短时间内难以扭转的固定模式,教师教学为主的传授模式难以适应素质教学的新要求。加之高校体育教师由于个人素质原因和社会重视程度不足,教学热情不高,只是满足基本的课堂讲解、示范、纠错、联系的单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意识和改革意识,很少涉及体育发展前沿的最新状态了解,不利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和锻炼意识的提高。
2.体育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符,素质教育名存实亡
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能力、增强体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但是高校体育课一般只在大一、大二开设基础体育课程,在课程中主要注意运动技能为主的教学内容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学生以很少的时间接触体育课程,在课后很少从事自发的有兴趣的体育锻炼。
3.忽视学生课堂兴趣和健身意识培养,教学评价不合理
体育课堂由于缺乏新颖性和趣味性导致学生课堂兴趣的缺乏,课堂教学重讲授轻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的教学特点则导致学生有的原本喜欢体育锻炼却对体育课程望而却步。加之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没有按照学生的个人状况进行评价而是更多的依赖于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因此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即使很努力也未必能获得较好的成绩,自然也会因此而打消对体育课程的兴趣。
二、体育课程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结合
体育教育的发展告诉我们,素质教育下的体育课堂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素质,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陶冶情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因此,素质教育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大学生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在进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应当时刻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中都要融合素质要求的相关元素,树立全面育人的观点,提高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1.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更加人性化和多样化的教学特点,从“一刀切”的传统教师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培养学生获得体育技能知识的同时以学为乐,关注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关注。由于体育锻炼与学生个人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一次在课堂教学中应考虑各种身体素质的情况,如在快速跑步等教学比赛中,可将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同学分为一组比赛或安排在相对离终点较近的位置,由身体素质较好的同学努力缩短这段距离,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达到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诸如此类的多种教学法,此外还有互动学习法、发现法和合作学习法等等,启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以追求最优的教学效果。
2.设置合理的体育课程安排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课程的改革,转变常规的单一体育教学模式,将多种体育教学形式相结合,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在课堂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和兴趣爱好,并结合社会需要有针对性的设置课程内容。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高年级的体育选修课程开设,并规定其学分,课程内容可以结合高校所在地区的地域性、职业性,还有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选择。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学,应当首先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因此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学习,使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暗示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等,运用新的教学思路,如知识的迁移规律运用。迁移规律在体育课程中的使用指的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将其举一反三的迅速应用于其他新的环境、领域中。在要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样随着学生教学技能的掌握,之后的学习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学生也具备了体育课程以外的其他领域可以运用的学习技能。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素质,达到预订的教学目标。
4.营造健康的校园氛围
高校应当加大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在体育课程学习之外利用广播、宣传海报等形式,大理宣传体育锻炼的理论方法,并组织学生和教职工参与各种体育健身的协会和俱乐部。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运动会、体育技能表演等,并建立相应的鼓励机制,对于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予以一定的奖励。同时完善校内体育设施的建立和开放,体育场馆包括游泳馆、各类球场、健身房、舞蹈房等等,以方便各种形式的活动展开。
体育教育这一学科不同于高校教学的其他文化课程,在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中应当结合体育课程自身的特点,发挥其优势,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我国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伟.社会竞争环境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方案探析[J].搏击(体育论坛).2010,(01).
[2]范清惠,杨洪志,安娣.多校区办学高校开展全校性群体活动研究[J].运动.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