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特别根据学科特点,突出创新意识培养,强调创新能力提高,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独立思考,不断提高其创新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键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在自主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潜能可以充分释放。布置一些具体任务让学生动手实践,他们才有机会进行创造,才会有所创新。布鲁纳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并从中体验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所缺少的只是一把打开这座神秘宫殿的钥匙。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要注意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逐渐进入主体角色,能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自觉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实践中,应突出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注重训练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要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泥淖,必须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讲,就是要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向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例如,在讲授Windows的文件夹操作和文件夹属性的设置后,可故意将学生以往建立的文件拷贝到一个隐含的文件夹中,学生上机时便发现自己的文件“不见了”,纷纷提出为什么?此时再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他们便可能找出“被删除、被重命名、被设置为隐藏属性、被复制到其它文件夹中后再删除源文件”等多种答案。此时,教师再对他们的想法给予分析肯定,并让他们自己归纳总结、获取新知。
二是善于设疑启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心扉,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并不重要,而学生想了些什么却是非常重要的。对疑难问题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授人以“渔”,对“怪”问题以及不同的主张和见解要“沙里淘金”,肯定其中合理成份。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要改变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的老路,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敢标新立异,敢于质疑发问,敢于打破常规。例如在《Logo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可设计一些易出错的程序,让学生自己对这些程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进行修改和完善,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是密切联系实际。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如指导学生用计算机编辑文稿,制作小报,用Windows画图程序画出简单的彩图和制作书签、卡片等。任务具体实际,学生兴趣高涨,稍加引导,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是坚持手脑并用。“手是大脑的入口”。手脑并用,能充分发挥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思维功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同时还增加学生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巩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既要指导学生练习基本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又要引进或自制一些音乐、游戏软件及辅助教学的课件,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可以让学生经常在计算机上进行画、拼、编、图案着色等手脑并用的活动,促进学生协调发展,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从中获得创造、创新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