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小学论文 >> 小学科学 >> 浏览论文

科学精神的培养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3年07月22日
什么是“科学”?——大多数中学生回答:“科学是指先进的生产力”、“科学是神秘深奥的学问”。什么是“科学精神”?——“是天资”、“是勤奋”,学生的天真和五花八门的回答,说明他们对“科学”、“科学精神”的
什么是“科学”?——大多数中学生回答:“科学是指先进的生产力”、“科学是神秘深奥的学问”。什么是“科学精神”?——“是天资”、“是勤奋”,学生的天真和五花八门的回答,说明他们对“科学”、“科学精神”的概念还很模糊,而且还存在一定的敬畏。这也表现出青少年科学精神教育的缺乏,以及科学精神在社会教育中的缺席。
  为什么要提倡对科学精神的培养?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究竟如何?《读者》杂志刊登中国科协公布的2003年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结果,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基本达到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1.98%,而美国2001年一项相近的调查显示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达17%!
  科学素养包括那些方面?国际上的普遍定义为:科学精神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能方法和科学观念。针对科学素养的测试也是围绕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的。但是,测试结果却并不乐观。说明国民的科学素养还不是很高。
  一、科学精神缺乏的原因
  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长期忽视科学教育
  从小学到大学,青少年有机会接触到有关“天、地、生、数、理、化”等许多具体的科学知识,但很少有人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科学教育从属于智育,并被分解为互不相干的各科教学。每一学科的教学大纲都具体规定了学生必须掌握乃至应考的不相干的各科教学。却没有一门课程告诉学生“科学究竟是什么?”至于科学的价值意义,科学的目标指向、科学兴趣、科学方法论、科学态度、科学行为模式等构成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甚至许多教师都感到非常陌生。长期忽视科学教育的一个必然后果就是,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得不到早期开发与培养,科学知识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应试的手段,奇妙的自然、缤纷的社会、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复杂的生命现象等,由认识的对象转换为“背诵的对象”。孩子们从不再“好奇”、不再怀疑、不再叩问开始,一点点失落了本来应该给他们带来无穷乐趣的科学精神。
?  2、应试取向的教育压抑了科学精神的发展
  科学精神追求独立与创新、批判与怀疑,实质上是追求个体自身个性的张扬与自我实现,然而,当今应试取向的教育模式将升学作为惟一的价值取向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灌输知识而忽视对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忽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片面地强调答案的标准化与书本内容的教条化,使得学生错误地认为书本知识就是真理,就是权威,这极大地压制了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的发展。同时,应试取向的教育模式还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减少了学生接触科普知识的机会,而科普教育又是全面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重要的途径。
  二、学校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培养
  完整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传授,二是科学精神的培养。如果说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传授是科学教育的实体的话,那么科学精神的培养则是科学教育的灵魂。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涉及多种因素,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青少年自身的共同努力。
  1、转变教育观念
  (1)克服应试教育取向,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要求教育能够使学生在身心的各个方面得到综合提高,这教育所追求的基本目标。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评价标准为应试倾向,违背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导致学生只知道机械学习书本知识而缺乏怀疑、求实与创新精神。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从实质上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教育,注重青少年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2)克服教师中心主义,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克服传统教育中严重制约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的教师中心主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理解和关心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潜能,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个性。
  (3)树立民主化与个性化的教育观
  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要求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对学习涉及的方方面面提出质疑。传统的教育思想支配的教育情境中,教师将知识强加给学生、学生不加怀疑地接受,缺乏民主,而且,不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缺乏针对学生个性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根据不同个性、不同水平的学生,以及学生的不同需求施教,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应该是值得提倡的教育观。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
  教学活动既是发展青少年智力素质的场所,也是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总的来说,在教学活动中培养科学精神应该考虑以下内容:第一,多元化设置课程,增强教材中的科普知识的含量,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起来;第二,改变传统的“教材中心,教师中心”,提倡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如讨论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等。将知识教学与培养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发展智能并重,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克服答案的标准化,将“是什么”、“为什么”与“怎么样”相结合、结构问题与非结构问题相结合; 第三,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讨论模式、探索模式和研讨模式,注重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多为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积极讨论、主动探索和相互研讨来解决、验证问题,以激发他们对科知识的浓厚兴趣,培养其创新的科学精神。
  3、构建研究性学习模式,在实践活动中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
  研究性学习摈弃了学生单纯接受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并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渠道,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评价若干问题探讨
下一篇:在科学教育中培育学生的社会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