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初中论文 >> 初中数学 >> 浏览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佚名    日期:2016年01月07日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量地存在于学生的生活,数学已渗入各行各业,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量地存在于学生的生活,数学已渗入各行各业,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1.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数学学习的世界。
  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从网上搜集到有关5.12汶川地震、3.11日本9.0级大地震以及利比亚战争的许多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上能体会到生活中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和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使学生从心灵上受到震憾,和平是多么的重要!但如何测定地震的位置呢?导弹是如何精准命中目标,为什么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从而使学生对坐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心理倾向,因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又如在教学七年级《不等式及其解集》时,我应用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情景《买门票》:在风景优美的公园外,七年级一班的学生和老师共37人来公园参观,售票口旁边张贴着一张告示:票价10元/人,40人以上九折,小华说要买40张,马上有个女同学就说“我们只有37个人啊!”(真不可思议,37人却要买40张票)你看老师怎么说“小华真聪明”,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要想说明这个问题并不难,这就是从今天起,我们要探究的内容“不等式”,设置此情景既有趣又容易让学生一下进入最佳状态,由它提出问题就进入本次课所要学的课题。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就应该密切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合理组织教材,充分挖掘潜在的生活素材,找准每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化情境,调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使之产生美感,培养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2.在讲解例题时注入生活化的情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现代的学生已基本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心。然而学生面对的却是大量的枯燥繁杂的计算题,解答的又是陈旧乏味的传统应用题,弄得学生筋疲力尽,根本谈不上对学习数学有什么兴趣和爱好。因此,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所学知识处理同学们看得见、摸得着、亲身经历的问题,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增添学生学习的情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例如相遇问题是学生初步接触的两个物体运动的较复杂的应用题,其中涉及到了“运动方向”“出发时间”“运动结果”等新的运动要素,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恰当地把教材中对学生来说缺少生活气息的应用题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材,注入了生活情趣,使学生感到应用题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应用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解答应用题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应用时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既然是从生活中来的,就应该还原生活,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在的掌握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才会产生终生学习的愿望。比如在学了《相似三角形》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测量旗杆、树木、房子等等不太容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这个过程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制定方案。测量前可以先分好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所学过的知识设计测量方案,然后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并标好要测量的数据和准备好测量所要用到的工具。第二阶段:验证方案。上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到室外,以预先安排好的方案进行验证,这时仍以第一阶段分好的小组进行,教师可以在旁指导数据的收集。第三阶段:归纳、小结。这个阶段教师可以把学生对方案验证的结果做一个评述,可以让每个小组把自己方案和可行性做一个介绍。这里要以数学图形的形式表达,并要用数学知识进行理论说明。学生想到的方案有:利用同一时刻人长与人影的比,等于树高与树影的比,量得人、人影、树影的长求出树高;利用标杆;利用镜面反射原理;利用教学用的三角尺等等。学生在这个过程既体会到了成功乐趣,同时的尝到了学习数学的甜头,从内心深处喜爱数学、想学习数学。这不正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吗?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知识,变被动为主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4.在实验操作中强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从某种程度来看,就是学会如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答一类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改变教材中各类习题的表达形式,能促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断思考,提升应变能力,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也相应得到提高。那些有富有生活知识的习题更能帮助学生形成很强的数学应用意识。把一些封闭性强、纯数学化的题目修改得开放一些,使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趣味性,学生也会乐于接受这种挑战,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也得到有效强化。要对新课改提出的“做中学”这一教学理念有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它的主要含义有两层:一层是要有做的行动,确保设计一定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另一层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和自身特点,采取恰当的方式为学生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学习是目的,而行动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以几何课程中的平移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三角板,贴紧直尺向一个方向移动一定距离,移动完之后与移动之前对比边角关系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再加上与同学进行交流就容易发现平移三角形对边角关系没有任何影响,仅仅是位置的移动。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探究真理的成就感,会让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数学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学习与体会数学,从而让学生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他们在心灵深处留下更多数学生活的烙印,一定要让学生终身享受学会生活中的数学思考的价值。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学效果提升方法研究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