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大学论文 >> 管理学 >> 浏览论文

全面提升高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探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佚名    日期:2015年04月30日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管理工作经历了三十六年的发展与完善,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随着高校改革的持续深入,高校管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管理工作经历了三十六年的发展与完善,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随着高校改革的持续深入,高校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有待全面的、突破性的提升。本文就高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提出新的思考。

关键词:全面提升  高校  管理人员  综合素质

高校管理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窗口,是联系校内外各部门的纽带。作为高校基层的工作部门,管理人员承担并发挥着联系、沟通内外的功能和作用。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能力及技能的强弱,对整个学校的管理工作均起到决定性的影响。新形势下,有效提高高校管理岗位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及管理水平已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第一要务。

1. 高校管理工作水平及人员现状分析

1.1 高校管理工作现状及形成原因

我国高校管理模式主要沿袭政府部门科室制与职能制并用的方式,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定编及90年代的发展,以及近几年来的完善与创新,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高校领导体制普遍采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重大事项决策均由党委常委会通过决定,校内各职能部门、院系所等二级单位均执行落实学校的政策和指示。这种循环往复的传统领导模式,缺少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同时,又缺乏民主科学性,不利于管理岗位工作的自身完善与创新发展。甚至极有可能造成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

高校管理工作的设置模式,主要体现出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便于学校的机构运行与日常工作管理。但弊端在于,管理层级偏多,机构重复,各部门之间缺乏责任意识,相互协调与配合难以默契,通常下级只对上级负责,而不对工作负责,导致办事拖拉,效率低下,制度难以长期有效执行。同时,学校现行的用人制度难以完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造成分配制度、晋升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等现象的发生,直接影响部分管理岗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调动和潜能发挥。

高校管理工作的运行主要靠学校领导个人的行政权力来运作,领导制定制度、政策和目标,下级通过执行和服从领导指示来完成工作任务。学校的许多事项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教职工的意愿,只凭领导拍板决定,造成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制度化被长官意识取代,从而形成思想观念僵化,创新意识淡薄,管理质量低下,工作成效不高。

高校各级管理岗位的领导大多数来自于教学研究岗位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对管理方面的工作理念和思路不够熟悉,缺乏工作经验。他们往往会习惯性地把教学科研上的思路用于管理工作,这样会导致管理理念与实际工作相背离,造成规章制度不切实际,难以执行,日常管理工作效率不高,工作积极性难以发挥。

1.2 高校管理岗位人员结构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六年来,高校管理岗位人员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从事管理岗位工作的新进人员已全部具有硕士学历。无论从年龄结构还是学历结构上看,高校管理岗位从业人员的整体层次、技能均高于过去。年轻同志思想活跃,充满生机,可塑性强。但他们缺少工作经验,所学专业大多数为非管理学专业,在管理理念上仍然是生疏的,特别是在对待繁忙的服务性工作中,还是表现为缺乏耐心,难以吃苦。同时,年轻同志从事管理岗位工作并非出于主观愿望,而更多的是迫于就业需要。尤其是近几年来,年轻人的生活压力不断加重,他们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影响,造成管理岗位流动性加大,工作稳定性受到影响。这种现象将直接影响到高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调动,更不利于管理岗位的创新与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岗位的老同志依旧发挥着淡泊名利、吃苦耐劳的模范作用。他们工作认真负责,责任心强,敢于担当,更能吃苦,为年轻同志树立了榜样。但新老同志工作中如何搭档配合,也是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同事间合作往往以工作职责、范围为依托,同时集合个人工作上的特点,尽可能做到扬长避短,最大发挥出每个人的优势和潜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又同样存在着职务高低,年龄大小的人员如何共同发挥作用的问题,老同志深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又受现代信息的感染,在日常工作中会选择比较稳健的思路与做法,而年轻同志则选择相对激进的思路。同时,人情关系又在工作中起着特定的作用。如:有的同志职务不高,但办事负责任,工作有成果,却不受重用。同样,有的同志工作非常一般,但人脉多、路子广,却能被重视。这种现象也会影响日常工作效率的发挥,必须得到有效的解决。

由于工作需要,高校管理人员会经常与各级领导打交道,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和道德规范,给领导提供客观、公正的汇报,便于领导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管理岗位处于各种人情世故和矛盾的交汇口,闲言碎语较多。这就要求管理岗位人员讲原则,讲情感,更讲责任。不利于团结和工作的话,不要讲,不可传,以免引起误解,使同事关系变得紧张复杂,从而影响正常工作。

1.3 高校管理水平面临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管理水平随着学校的发展、创新与提升,确实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目前形势的发展及要求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高校管理岗位作为学校的日常办事与服务窗口,涉及到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不允许任何环节出现差错,否则,就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形象。因此,在日常工作中,高校管理人员必须要有全局观念和协作精神。同时,还要注重规范性、条理性和灵活性的有效结合,对于复杂性的事务要提前做好多种准备,确保工作顺利完成。

随着形势的发展,高校管理水平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压力,高校现有的管理能力与水平有待实质性的提升,日常工作中的规范性及工作质量与效率提高也有待新的突破。目前,高校基本的日常管理工作完成的尚可,但创新的、高水平的管理能力依旧一般化,难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需求。现阶段,高校的各种现状给管理带来了新的难度。如校区分散、多重管理、学生人数较多、经费配置不合理等现象。但作为一所大学,必须首先抓好校园管理,依法治校,科学管校,提升管理能力,提高人员素质,为社会提供文明和规范的精神动力,为提升全民素质做出贡献和榜样。
面对现状,高校各级领导要认真总结,深入思考,学习中央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指示和精神,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的指示和理念,按照中央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加大制度建设和依法治校的力度,形成新的改革方案,扎实推进,认真落实,使高校的管理能力与水平有着明显的提高,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2. 高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设想

2.1主动培养责任意识

责任是指应尽的职责,也就是分内应该做的事。一个公民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心里存有责任,尊重自己的工作,并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任务。高校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要有自觉培养责任意识的精神,做任何事务都必须讲责任,牢固树立责任第一的思想观念。努力做到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单位负责和对社会负责,把增强责任心贯穿在日常工作和平时的每一件小事上。

责任的培养源于日常生活的习惯积累,并通过日常反复的实际行为逐步养成而固定下来,良好习惯的养成又离不开责任和意志的支撑。责任的培养还来自对日常工作及生活的点滴小事的态度,小事的责任是大事责任的基础。因此,培养责任要从平时的小事开始抓起,日积月累,逐渐养成做事负责的良好习惯行为。作为高校的管理人员,要加强自我责任意识的培养,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加强工作责任心的培训,必须具备基本职业道德,提升敬业精神,诚信守言;加强社会责任感的熏陶,讲公德,守规则,对自己、单位及社会负责任。

高校管理岗位工作职责要明确规定培养责任的条例,强化管理人员自我责任意识培养与培训,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内容的学习班,有意识地加强责任心的培训与训练,积极主动承担工作,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行为。每一位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工作责任心,积极主动训练自己,使自己的工作责任意识有明显的提高,工作状况有明显的改变,从而有效提高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使学校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有实质性的提升。

2.2 有效强化目标管理

目标是指需要寻求的对象或想要达到的标准。目标管理概念由美国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1954年创立提出,并被全球各大工商界、企业界及商学院广泛运用与推广。目标管理就是在工作中首先设立目标,把目标当着核心任务,通过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来承担或完成任务,最终实现目标。

高校各级领导首先要具备创新思维,强化目标管理理念,把目标管理理念贯穿于日常行政管理理念之中,在管理岗位职责中增设目标管理的环节和要求,并将目标管理的考核列入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对于目标管理完成较好的部门与个人给予奖励。学校职能部门要根据学校及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工作目标,并力争落实到位,努力改变办事拖拉、推诿的低效率现象。

对于从事高校管理工作岗位的人员,要加强自我学习意识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了解和掌握现代大学管理新理念、新思路。在本职工作中注重自我目标设定,通过对自我目标的设定、管理和实现来尝试工作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并从完成工作的业绩中感触到目标管理成果所带来的喜悦心情,从而更好的投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之中,使高校的管理工作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2.3积极搭建发展平台

高校管理工作的水平高低决定着学校发展的层次,也代表着学校发展的方向。由于目前高校的管理水平还没有真正达到规范化、质量化和制度化的程度。因此,高校管理岗位队伍建设与完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已成为学校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任务。在基层管理岗位工作中,要特别强化制度建设的创新与完善,努力为管理人员提升素质创造发展机会,搭建发展平台,力争出现新局面。

全面强化制度建设,努力搭建发展平台,加大自身素质建设力度。这是管理岗位机制创新的重要途径,必须贯穿于日常工作之中。高校相关部门可通过岗位培训或进修等方式,积极组织,有效安排在岗管理人员学习培训与进修,力争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和技能,并将这种岗位培训方式制度化、常态化,使之成为日常工作的一个环节,促使制度建设循环发展。

提升高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于平时的日常工作积累。高校的基层管理工作人员,绝大多数要在原岗位上工作到退休,时间一长,难免厌烦,工作热情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有效安排管理岗位人员内部交流轮岗便是改革创新的一种方式,同事之间互换角色,相互学习沟通,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挖掘新的潜能,发挥新的优势。学校领导及职能部门要充分考虑到管理人员的自身发展与提升的要求,努力为管理人员提供发展与深造的机会,搭建更多的创新学习机会与发展平台,使管理岗位工作人员的自身发展能有新的突破,从而真正提升高校的管理水平。

3. 总结

全面提升高等院校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任务。这需要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加强自身建设,注重学习思考,以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决议为引领,深刻领会高等院校全面深化改革及依法治理、管理学校的现实意义,加强各项改革与创新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及可行性分析研究,把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及水平的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

[2]胡旭宇.浅议高校学院办公室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科教文汇,2010,11.

[3]胡旭宇.高等院校管理岗位设置创新探讨[J].中国职工教育,2012,14.

[4]胡旭宇.高等院校管理岗位制度建设创新探讨[J].时代教育,2014,03.

上一篇:高校学生公寓盗窃案件成因及预防对策
下一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