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社会最为稀缺的人才就是创新型人才,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国家要求高校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的根本因素。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就是基于知识的竞争,而发挥知识生产力的关键就是要加强协同创新。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提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从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转型提供必要的人才基础。
关键词:协同创新 创新人才 培养
协同创新已经是创建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动力,更是提升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途径。因此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促进一个国家的协同创新能力显得极为重要。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企业之间在经济和智力等不同资源方面存在着相互补充的关系,对于高等院校来说,通过企业等其他资源的协同合作,则能够有效的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将课堂知识传授为主的高等院校和企业生产以及科研活动等实践活动相结合,就能够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必要的实践途径。
1.协同创新的相关概念
1.1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
协同创新概念的提出最早是由美国彼得·葛洛提出,他认为所谓协同创新就是由自由激励的人员所构成的网络结构化的小组,并能够形成集体愿景,并能够借助网络进行信息、思路的交流以及合作,从而实现共同的目标。从这个基本内涵可以看出,要想促进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就需要以协同创新发展为共同目标,紧密结合社会其他资源进行通力合作,从而提升高校的创新实践教育水平,进而达到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的目的。
1.2加强协同创新的重要意义
构建创新型国家,提升国家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不断提升我国的协同创新能力,而这就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基础。因此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就需要不断创新自身的组织模式,促进产学研相互结合,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大量的科研实践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同样通过和企业的合作,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工作来检验自身所学知识,从而不断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和动力。由此可见这对于促进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高校协同创新影响的主要因素分析
高校作为国家构建创新性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国际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重要动力,但是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依然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从而影响到高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1内部因素的影响
从高校的内部层面来看,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边界,这导致了学科资源的共享程度较低,这不同程度的固定了学生的学习范围。而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学科在他们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无疑起到提纲掣领的作用。比如伯顿·克拉克就认为,当一个人的教育水平越高,那么他的专业在决定任务时的重要性就越发突出。对高校来说,学科之间的交融已经成为协同创新的重要途径。哈工大校长王树国就认为,开展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当代学术发展的趋势,是由内部规律所决定。而这个规律就是不断促进学科之间的交融,消除学科之间的壁垒,从而实现跨学科的协同创新。然而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内部学科专业的分割程度非常明显,学科之间的交融以及跨学科的合作研究难以推动,不同学科的老师更多关注本学科的研究,走细分化的研究道路。高校的每个学院也更加关注自身学科建设,推动本学科的研究成果,而这种割裂的发展模式无疑对高校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构成了极大的障碍。
2.2外部因素的影响
从外部环境来看,产学研用等相关结构之间没有形成协同创新机制,也缺乏相应的共享共赢理念。这无疑会导致高校的学生参与生产和科研的实践难度较大,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一定的阻力。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来说,目前虽然已经有一些科技成果,可是成果的经济效益转化率却不高。科技人才虽然数量不少,可是具体的实践应用能力却相对较低。而对于高校和企业的协同创新来说,虽然近年来校企合作开始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可是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却不够明晰,这就导致了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产生背离,进而导致创新动力的缺失。目前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更多表现出偶发性以及暂时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而这种特征显然不利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国家的协同创新能力自然也难以提升。
3.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分析
在协同创新的大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要紧密结合协同创新理念,注重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三方的紧密结合,下面就从四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3.1校内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
高校要以经济创新发展需求为核心要素积极开展高校内部的协同创新工作。这一点就需要从跨学科协同创新着手:第一,要构建大学科群。要紧密结合市场发展需求消除科学专业壁垒,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对此可以通过构建文理交叉以及理工交叉的学科群来实现,从而为培养创新人才创建相应的平台。第二,要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对此可以将不同院系的学科带头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创新的学术团队,运用这些学科专业人士的相关思想和方法,并通过具体的项目来进行融会贯通,这样就能够有效打破学科之间长期存在的壁垒,促进大学科研教学方面思想上的交流。第三,创建跨学科科研项目。对于高校要紧密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积极创建能够融合多个学科进行研究的项目,并通过具体的项目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3.2加强高校和政府之间的协同创新
高校和政府之间同样要形成战略合作关系,特别是和一些地方性的政府,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发展:第一,高校要紧密联系市场发展的现状,并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和能力,将基础研究和应用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机整合,科学定位相关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并能够在高校所在的区域之内和政府机关进行协同合作,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第二,政府机关要结合市场需求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进行统计和预测,向社会定期公布当前不同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报告,这样就能够为高校的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提供必要的信息基础。
3.3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协同合作来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对于高校来说,要紧密结合社会创新驱动工程对创新人才的需求,然后围绕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积极和科研院所展开协同合作创新。高校和科研院所双方依据相关项目,通过高校的导师资源、科研院所的资源的整合共享,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比如有关光伏技术的研究创新,就有河北大学和当地政府以及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等专业科研机构组建了专业的光伏科技研究中心。该中心通过研究高效晶体硅电池、柔性有机电池以及光伏系统等诸多项目,让广大师生参与其中,在大量的科研活动中,来自高校的师生提供了重要的知识资源,而地方政府及科学院所则提供了大量的科研资料,从而极大的推动了该中心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有力的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3.4加强高校和企业的协同创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对此要充分立足市场经济发展,以高校为主导,以企业单位为主体实现校企协同合作,这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力的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大量的实践资源。第一,高校要充分结合企业的管理和生产经验,并将其融入到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中。从而让这些课程设计能够尽可能的符合经济发展需求。通过将企业经验和专业知识的融合,有助于高校优化知识结构,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第二,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新。比如在2008年河北农业大学就和长城汽车公司共同创建了《河北农业大学长城汽车学院》,在这个学院里,其课程设计紧密结合了该公司的技能需求,并为学院的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习场所,并在企业内部有限录取该学院的学生,这不仅提升河北农业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同时也为长城汽车输送了大量的创新性人才,真正实现了双赢。
4.总结
总而言之,在协同创新的大背景下,国家的创新能力提升和高校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此高校要紧密融入协同创新理论,积极和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单位进行紧密合作,加大产学研用的一体化平台建设,让学生不仅在高校里获得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通过大量的实践应用提升自身的创新应用能力,从而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小清. 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7).
[2]李祖超,梁春晓.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7).
[3]陈志新. 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协同创新能力的思考[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