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大学论文 >> 医药学 >> 浏览论文

芙蓉菊的生药鉴定及其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0年12月14日
 目的 建立芙蓉菊生药鉴定的方法。方法 采用原植物鉴定、性状特征、显微鉴别等方法进行生药学研究,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其挥发油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结果 明确了该药材的性状特征和粉末、横切面的特征,确定其叶显

 目的 建立芙蓉菊生药鉴定的方法。方法 采用原植物鉴定、性状特征、显微鉴别等方法进行生药学研究,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其挥发油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结果 明确了该药材的性状特征和粉末、横切面的特征,确定其叶显微常数,确立了其挥发油提取的最佳工艺。结论 所得结果可为制定芙蓉菊药材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关键词】  芙蓉菊;生药鉴定;挥发油;提取工艺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dentification methods for Crossostephium chinense (L.) Mak. ex Cham. et. Schltr. Methods The original plant was identified with morphological, histological identification and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s. And steam distillation of volatile oil was used in the extraction for Crossostephium chinense. Results The microscopic constant of Crossostephium chinense was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s of its powder and transverse section, and the optimal extraction process of the volatile oil was selected. Conclusions The method was reliable and could be used i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he herb of Crossostephium chinense.

    Key words:Crossostephium chinense; pharmacognostic identification; volatile oil extraction

      芙蓉菊是一味民间草药,又名“千年艾”,为菊科植物芙蓉菊Crossostephium chinense(L.)Mak. ex Cham. et Schltr的全草。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地区、台湾省、东南亚及日本等。其叶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痈疽、疔疮;其根则能祛风湿,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痛、胃脘冷痛[1]。广东民间尤喜用芙蓉菊治疗头痛、糖尿病。目前对芙蓉菊的研究多见于化学成分方面[2],暂未见有关芙蓉菊生药学的研究。故本文对其性状特征、显微特征和挥发油的提取工艺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建立芙蓉菊质量标准及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实验所用芙蓉菊自采于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中药药圃,经笔者鉴定为菊科芙蓉菊Crossostephium chinense(L.)Mak. ex Cham. et Schltr。

    1.2  仪器  E103G光学显微镜(Motic Classica),DL360A超声波清洗器(上海之信仪器有限公司),挥发油提取器。

    2  性状特征

    全株长约10~40  cm,多分枝;嫩茎略呈方柱形或圆柱形,直径0.1~0.3  cm,表面被柔毛,质脆;老茎类圆柱形,直径0.4~0.7  cm,被黄褐色栓皮,有的可见稍膨大的节及稍凹陷的叶痕;具细纵纹,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实心,纤维性。叶互生,紧聚枝顶,呈矩匙形或矩倒卵形,长2~3  cm,宽0.5~0.8 cm,叶脉向下表皮突出;两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顶端3~5齿裂,或分裂无锯齿,基部渐狭,质地厚。具短叶柄,长0.2~0.4 cm。头状花序盘状,直径约0.7 cm,有长0.6~1.5 cm的细梗,生于枝端叶腋,排成有叶的总状花序;总苞半球形;总苞片3层,外中层等长,椭圆形,钝或急尖,内层较短小,矩圆形,几无毛,具宽膜质边缘。气清香,味辛、苦。

 3  显微特征

    3.1  茎横切面  类圆形。表皮为一列类长圆形细胞,壁略增厚、角质化,外被腺毛与T字形非腺毛。皮层较宽,外侧有1~2列厚角组织,皮层中散有黄棕色油细胞,内含油滴,薄壁细胞内有少数草酸钙簇晶散在。维管束外韧形,中柱鞘纤维成束,新月形或半圆形。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常3~5个径向相连,直径15~30  μm。髓部宽广,薄壁细胞内草酸钙簇晶多见,有的含多边形放射状菊糖。见图1。

    3.2  叶中脉横切面  上下表皮均为一列切向延长的细胞,有众多腺毛、非腺毛和气孔,上表皮下陷气孔明显。叶肉组织等面型,均有一列栅栏细胞,不通过主脉。上表面的栅栏细胞较长,长120~180 μm,下表面的栅栏细胞稍短,长90~130 μm。海绵组织2~3列,细胞中常含草酸钙簇晶、针晶和多边形放射状菊糖;主脉维管束一个,外韧型,木质部导管5~7列,导管直径10~30  μm,常3~5个径向相连,韧皮部较狭窄,主脉上下表皮内侧有若干列厚角细胞。见图2。

   3.3  粉末及茎组织解离  粉末呈灰绿色或黄绿色,气清香。非腺毛极多,有2种类型:一种为T字型,多断碎,顶端细胞长而稍弯曲,横生,多数臂等长,长约250~320 μm,柄较短,由2个细胞组成。另一种为单细胞,表面光滑,平直或稍弯曲,表面有微细疣状突起。腺毛顶面观呈鞋底形,由2个细胞组成,长50~60 μm,宽20~25 μm,腺鳞扁球形,直径35~45 μm;气孔多为不定式,副卫细胞3~5个,少数平轴式。草酸钙簇晶众多,直径4~7 μm,偶见细小草酸钙针晶。花粉粒类球形,直径12~20 μm,外壁光滑,具3孔沟。纤维成束,无色或淡黄色,平滑或微波状弯曲,长120~300 μm,直径10~15 μm,壁厚2~3 μm,微木化。油细胞单个散布于薄壁细胞中,类圆形或长圆形,胞腔内充满黄绿色分泌物;菊糖略呈扇形或不规则多边形块状,表面具放射状纹理。螺纹导管,直径15~30 μm。见图3。

    3.4  叶显微常数鉴定  采用中药鉴定学的叶类中药的显微常数测定方法[3],分别测得芙蓉菊叶的脉岛数为5.5,气孔指数为12.1~16.7,栅表比为3.3。

    4  芙蓉菊挥发油的提取

    4.1  挥发油提取工艺的筛选  芙蓉菊气清香,挥发油含量高,为充分利用该资源,本实验对芙蓉菊的挥发油提取方法进行了考察。采用水蒸气蒸馏法[4]提取挥发油,选择药材浸泡时间(A)、加水量(B)、蒸馏时间(C)作为考察因素,各取3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以所得挥发油的体积作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设计,筛选最佳工艺(表1-3)。由直观分析可知,影响挥发油提取的因素顺序为: 蒸馏时间>加水量>浸泡时间。经方差分析,蒸馏时间对提取率有显著影响。得到最佳提取工艺为A2B1C2,即浸泡时间为1 h,加水量为8倍水,蒸馏时间为5 h。

    4.2  挥发油提取工艺验证试验  称取3份芙蓉菊,按所选工艺条件进行验证试验,测得挥发油的提取量分别为0.86 mL、0.88  mL、0.90 mL,平均提取量是0.88 mL,表明所选工艺条件稳定、合理,可行。表1  挥发油提取因素水平表

    5  讨 论

    5.1  性状鉴别中,叶两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渐狭,质地厚,具短叶柄等明显特征;显微鉴别中,等面叶、叶显微常数和粉末特征的鉴别意义较大。

    5.2  对芙蓉菊药材挥发油进行了2种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结果表明:超声提取法所得挥发油为黄绿色,含杂质较多,纯化方法复杂;水蒸气蒸馏法所得挥发油为深黄色,所以优选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提取工艺研究。表2  挥发油提取工艺试验结果表3  挥发油含量方差分析表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31.

[2] 邹磊,傅德贤,杨秀伟,等.芙蓉菊挥发油的成分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5):250-253.

[3] 石俊英.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268.

[4]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57.

 

上一篇: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降香总黄酮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香连素片质量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