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其他论文 >> 素质教育 >> 浏览论文

高校素质教育模式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文章来源:不详    文章作者:佚名    日期:2015年06月13日
  [摘要]中国素质教育发展历经近三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发展困境,既有主观方面的,又有客观方面的。面对困难,只有对素质教育有清醒的基本认识,才能真正通过模式的创新开拓新局面。江西中

  [摘要]中国素质教育发展历经近三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发展困境,既有主观方面的,又有客观方面的。面对困难,只有对素质教育有清醒的基本认识,才能真正通过模式的创新开拓新局面。江西中医药大学开办双惟实践班,通过培养学生四项素质和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对高校素质教育模式创新进行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素质教育 模式创新 双惟实践班
  
  素质教育发展到而今,已经被教育界提到了相当的战略高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明确倡导: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充分表明我国对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历经近三十年的发展,素质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模式,从招录方式到培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素质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障碍,模式上有待创新。
  一、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剖析
  素质教育向前发展面临着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主观方面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影响,客观方面有教育环境的影响。
  于教育者而言,毫无疑问,素质教育对职业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习惯了应试教育模式的教育工作者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而不是控制者和灌输者。这种开放式和探究式的课堂不只需要教育者有高深的理论储备,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和授课技巧。显然,这比掌控课堂,一个人说了算的传统教育模式困难得多,在这种困难面前教育者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愿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一种是不能够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第一种是态度问题,不愿意因为素质教育而增加自己的工作难度;第二种是能力问题,无法达到素质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于受教育者而言,素质教育本来应该是福音,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但素质教育提倡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其实质是一种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的创新思维和主体地位的确认,使受教育者多了自由,却少了依赖。这与应试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于是很多受教育者在素质教育模式中并没有找到真正的门径,要么缘于应试教育下的惯性,需要老师来管着,一旦不管了就无所适从,在大把的时间里不知所措,打牌、上网、谈恋爱成了许多大学生的全部大学生活;要么错误地将全面发展理解为各种考试,深陷于各种证的考试中不能自拔。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面临的困难有很多,这些问题阻碍甚至阻止着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如何实现突破,借助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开创新局面是当下教育界思考的主要课题之一。
  二、素质教育实践中的基本认识
  一直以来,教育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讨论从未停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基本共识是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缺陷,主要表现在缺少通识教育,大学生从一进高校校门就开始专业分科,导致学生知识面偏窄,认知容易定式,长此以往,文科生会缺少科学精神,理科生则比较容易忽视人文情怀;此外,重知识的识记,轻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最后,重教师的主导地位,轻学生的主体参与,导致学生主观能动性差,创造性欠缺。素质教育提出的教育目的观与传统的教育目的观是极为不同的,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显然,对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方法是高等教育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是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求解这个基本问题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此,应将素质教育的探索定位在模式创新上。
  1.点燃学生信念的火种是前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潜能的开发,着力点在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自省自觉地成长成才。
  2.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是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中提到的“人”应当是每个人,即每个受教育者,个体的全面发展不应该被淹没在群体的目标中,全面发展理念必须也应该着力于每一个个体,坚持“一个都不能少”。同时,对个体全面发展的关注必然要求对个体因材施教,在尊重和引导受教育者个性的基础上,实现有特点的全面发展。
  3.养成良好习惯是关键。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在人的素质养成过程中,最大的敌人莫过于坏习惯,“习惯决定成败”,养成良好的习惯(思想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对每个人来说尤为重要,而这个好习惯的“构筑”过程就是自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提升、养成良好习惯)精神培育的过程。把“健康的成长成才”当成终极目标,把“有效的品质培养”当成牢固根基,把“自强的奋斗精神”当成源头活水,是进行素质教育创新与实践所坚持和倡导的。
  三、素质教育新模式的构建――以双惟实践班为例
  双惟素质教育模式旨在培养思想素质高、心理素质好、学习能力强、思维能力突出,具备终生奋斗良好习惯的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逐步确立了素质教育的运行模式,主要是点燃火�D意志力培养�D四项能力与素质专项训练�D不断强化、养成习惯�D能力生成、奠定成才基础�D在校园和社会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最后形成素质教育良性循环的闭合体系。
  1.着力培养学生的四项能力与素质。根据人成长成才的内在规律以及分析社会成功人士的特质可以发现,一个人要健康成长和有效奠定成长的根基,在校期间应有意识地培养四种素质和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意志力)、高尚的思想素质(主要表现为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强大的学习能力(主要指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思维的深度性和创造性)。这四种能力和素质就像自然界的三原色能调配出各种颜色一样,会衍生出其他的各项能力和素质。   强意志,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双惟班着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意志力是一切素质提升的基础,意志力锻炼就是要让学生把看似简单的事坚持做圆满。从开学到放假,双惟班学生每天坚持晨练、晨读,每周进行周末活动和拓展训练,没有节假日,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从不间断,累计三次迟到或早退,或只有一次无故缺席,学员即被自我淘汰。正是这看似“不近人情”的管理,却磨炼出一支具备坚韧意志的“铁军”。同时,这也是在对学生进行机会教育,人生只有一次机会,拥有了就要把握,假如不懂得坚持,拥有100个机会也会放弃。
  学为先,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双惟班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中心任务之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的自觉性,特别是跨学科学习能力,是确保让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通过探索和整合,形成了以读书写作、演讲辩论、素质拓展、专业特长、社会实践、视频学习、学术讲座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针对性强、实效性高、富有特色的学习能力培养体系。
  促实践,着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使双惟实践班学生不仅能通过课堂学习理论知识,也可以学习跨学科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提供了充足的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创新。我们搭建了中医摇篮班、药学摇篮班等促实践的载体和平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创新。
  围绕“充实文化素养、强化中医信念、夯实经典理论、提高中医技能”的思路,在双惟素质教育模式中搭建了中医摇篮班这一促实践的有效载体,以“早接触、多参与、重案例、增记性、开悟性、强能力”为出发点,着力构建五大实践能力培养系统:“兴趣系统”,主要是名医名家成才系列讲座,激发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和成才愿望;“中医世界观认识系统”,指导老师搜集大量关于中医现状和思考的文本资料,供学生辩证学习,从而增强对中医的审思能力,加深对中医科学性的认识;“传统经典系统”,通过对传统“四小经典”的相关理论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中医学的相关知识;“技能培训系统”,强化学生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和操作技能;“临床实战系统”,通过早期侍诊、跟师临证、寻师待诊,让学生尽早接触中医临床,及时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在跟师抄方中学习诊疗方法。同时,还为针灸、康复等专业学生搭建了中医摇篮2班,为药学、中药专等专业学生搭建了药学摇篮班等促实践的载体和平台。
  有思想,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让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形成独有而新颖的思想认识,从而不断产生新思想,我们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维能力培养,通过广泛开展公益创意大赛,小发明、小制作、小革新活动,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思维专项训练等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坚信“人脑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后天的训练强化”。双惟班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基于学(思维专项培训讲座、阅读思维训练书籍)、想(围绕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或者虚拟问题,结合自己的兴趣、专业、专长,迸发好奇心和想象力,进行大胆的设想,形成项目)、证(在老师指导下,小心地求证,形成成果)、结(总结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阶段运用的思维方法,形成飞跃)的培养体系,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和提升。
  2.构筑学生精神堡垒,帮助学生养成习惯。当前高等教育所实施的素质教育主要问题不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即如何回归应用和实践,让理论不停留在教材和课堂上,而要融入学生的血液中成为行为习惯,简言之,素质教育的问题在于养成教育跟不上知识的传授。大学生绝非“不明事理”,而是知行不一,缺乏知而行之的毅力和品质。养成教育是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根基,如果养成教育被忽视或者被形式化,人的认知就不可能上升到动机、情感、意志、信念的层面,就不可能“内化于心”,更不能“外化于行”。
  为了筑牢学生成才“金字塔”的稳固塔基,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构筑学生的精神堡垒,而这个“构筑”的过程就是培育学生“自强”精神的过程,通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提升、养成良好习惯,形成系统的“四自一养”的方法体系,强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素质教育的创新与实践中,我们一直致力于学生的养成教育,通过科学管理、优化课堂、建设校园文化以及开展社团活动等多种手段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知、情、意、信、行”等方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同时我们还通过教师指导、社会实践、读书活动、专题讲座、晨练晨读、自我反思等方法来帮助学生实现知行转化。
  3.完善内化机制,突出“四自一养”。双惟实践班实行“四自一养”的内化机制,即针对大学生知易行难的特点,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提高,养成良好习惯,达到知行合一,并内化为素质。自我教育指开展的活动由学生自己设计、组织、实施、评价;自我管理指在日常管理中由班委、队委负责日常管理,由高年级学生指导、管理低年级学生,让学生相互学习、交互促进;自我激励指将学生的梦想变成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将实现梦想转化为实际行动,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最根本、最持久、最有效的精神动力;自我提高指学生主动参加四项能力与素质的训练之中,使自身基础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4.持续激励,创新评价方式。为使学生能在双惟班这个平台上持续、健康地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建立了以“点燃火种、开班典礼、阶段激励、证书授予仪式、新年愿景、家长联系单、激励手册、飞信平台、队友激励”等多元化、常态化、差异性的梯度激励新机制,对学生进行持续激励。为了对教育实践起导向、反馈、激励的作用,逐步建立了一套基于时间和过程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全过程跟踪、写实性认证、差异化评价、网络化查询,与中、高级“双惟学子证书”授予构成配套体系,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价。同时,还特别注重及时物化素质教育的成果,编印了《学生手册》《活动手册》《激励手册》《成长新引擎・双惟班5周年总结》《笃行》等,更好地用于指导工作实际。 为确保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每周定期召开让学生骨干全程参与的工作例会,及时纠偏提炼,不断总结提高,并指导双惟班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在确立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贵在坚持切实有效的探索实践。八年来,江西中医药大学始终坚持以理念引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念,使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初步探索出了一套适应社会需要、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今后将努力将双惟素质教育模式打造成在全国具有普遍适用性和示范推广意义的新型素质教育模式,培养出更多符合教育认知规律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刘红宁.高校素质教育核心内容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
  [3]王翠英.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4]冯润民.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素质及教育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0(15).
  [5]张卫峰.要培养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J].求是,2003(4).
  [6]曾东霞.惯习与场域: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以中南大学为例的实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7]杨银付.素质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1995(12).
  [8]唐仲扬,胡宏文,梁友君,等.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探索――汨罗市中小学教育改革12年写真[J].湖南教育,1996(2).

上一篇:社会考试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下一篇:音乐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