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其他论文 >> 素质教育 >> 浏览论文

素质教育中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1年06月14日
教学最优化理论是前苏联教育科学院尤.巴斯基博士提出的一套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早在70年代末即传入我国。最优化理论向教师指出了费力较少而又能达到较高教育效果的捷径,它使老师从许多习以为常,但效益很低的教学行

教学最优化理论是前苏联教育科学院尤.巴斯基博士提出的一套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早在70年代末即传入我国。最优化理论向教师指出了费力较少而又能达到较高教育效果的捷径,它使老师从许多习以为常,但效益很低的教学行动中解放出来。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受九年义务教育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教学最优化理论在提高教学质量,使适龄学童顺利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

  1、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求知的起点。实践证明,学生在有趣的情况下,对学习的注意力最为集中,同时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最容易接受并能牢固掌握新知识。反之,如果缺乏兴趣,则注意力分散,记忆不牢,思路不畅,接受困难,学习效率降低。

  良好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如一个喜欢数学的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他必将受到数学自身品格—严密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影响,从小养成良好的勤于 观察、善于动手、去伪存真、获取规律习惯。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抓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求知欲的特点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把教学知识用游戏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巩固新知识;提出问题,让学生相互辩论,急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又可使学生获得乐趣,等等。教师应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特点,总结出最适用于自己教学的方法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优化课堂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是指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或形成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是教师上课的依据,学生学习的凭借,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指标。正是因为教学内容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巴班斯基对教学内容的最优化十分重视,他归纳出了关于教学内容优化处理的六条原则、标准:

  (1)完整性。巴班斯基说:“现代课堂的主要特点,首先是他的方向性,即指向顺利地解决课堂教学所拟定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教学内容是依据拟定的教学而定的,除了要考虑到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心理的全面发展外,还要注意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因为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教学内容只有注意到以上几个方面,才能促使学生按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智力、能力、思想品质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2)科学性。这是指在选定教学内容时,要看其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是否具有概括性,是否能充分说明所要讲述的基本规律、概念和理论,是否正确、被公认,是否具有系统性,另外还要注意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基本的和补充的、参考的,主要的和次要的,以便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主要的、本质的内容方面。

  (3)要符合所教年级学生的可能性。学生是我们教学的对象,选定教学内容时考虑到他们因人施教。

  (4)课的安排必须符合规定给该教材的课时数,应依据教学大纲和上级教育部门的有关法规、文件,某一章节、某一单元的内容该用多少课时就安排 多少课时,不能随便增加和减少。

  了解上述教学内容最优化的标准,我们在教学中就能有意识地、自觉字去对教材中的内容作最优化的处理,以变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3、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包含以下五个部分:

  (1)知能结构—具体的、明晰的、可测的课堂教学目标。它包含认知的容量、思想教育的要点和技能训练的重点。

  (2)时间结构—一堂课各个教学环节所用时间应合理分配,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圆满实现。

  (3)认知结构—按照人的认规律安排教学过程,组织学生的认知活动。

  (4)信息结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信息传递迅速、反馈及时,师生活动积极,配合默契。

  (5)训练结构—规定训练内容、训练方式、训练步骤,以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课堂教学结构是个整体,它的五个基本结构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因此,我们在研究课堂教学优化结构的时候,不但要考虑每个结构的优化,而且要考虑到课堂教学系统中各个结构成分如何组成最佳结构,以发挥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学思想的先进性;

  (2)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学方向的开放性;

  (3)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4)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联系性;

  (5)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6)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7)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学效果的时效性。

  4、注重德育、美育

  为全面提高民族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它起着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作为学科的教师应认真钻研《课标》,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教育因素,以灌输、熏陶、感染的方式将这些因素贯彻到本学科全部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美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的原始人类。古希腊、古罗马,人们已经认识到美育的地位和作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就十分热衷于美育,特别是音乐教育,认为“音乐求心灵的完善的”。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在人类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根据学生身心的自然发展顺序实施美育的主张。在近代,德国的席勒首创“美育”一词,并在美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了比较完备的美育理论。

  在我国,先秦时代就已奠定了中国美育思想的基础,尤其是儒家和道家的美育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如儒家创始人孔子主张“诗教”和“乐教”,认为懂礼乐的人,才能算是“全人”。儒家美育思想集大成者荀子,认为“声乐之感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美育思想则强调审美的超功利性,把审美的境界看做是一种理性直观。

  一个人只有具有了审美能力和美的创造能力,才有可能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情感,从而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以及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也是古往今来,美育一直与社会文明同步发展,并始终被作为整个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重视的原因。

  5、开发、培养学生的智力

  智力的发展是当今世界上十分关心的重要课题。我国教育教学也一直以开发学生智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国内外心理学界长期以来对智力的概念众说纷纭,至今没有统一看法。有人认为:“智力是抽象的思维能力”;有人认为“智力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多数人认为:智力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单纯是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而是发展人的智力,促使人的个性发展。可我国千百年传统教育的影响,历来重视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一些学校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作业量大、考试频繁、学生死记硬背等现象,都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两者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力。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牢牢掌握教学最优化理论,通过实践不断摸索、总结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方法、经验,进而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幼儿园应注重幼儿的素质教育
下一篇:校园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