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三维教学目标顺应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在教学中如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素质教育就落到了实处。基于此,目标教学顺应而生。历经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定标与展标
一节高质量的“目标教学”课,是从“定标”开始的,实践证明,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是从知识性、发展性、教育性三方面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只有将三维教学目标统筹兼顾,整体达标,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目标教学”的特点。
2.层次性原则。小学数学认知目标有“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四个层次。能力目标有: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定标时目标层次要适当、明朗,并在教学时准确把握,避免盲目超前。
3.适应性原则。定标时,要注意到目标的弹性,且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相适应,设计出目标的梯度。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属认知领域的掌握层次,但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学生不可能达到熟练以至灵活运用的程度。
“展标”是目标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特征。“展标”的方式有多种,但要注意不要放过让学生参与的每一个机会。比如,让学生读标,绝不是形式上的参与,旨在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促使学生自觉、主动达标。
二、前提诊测
我们把它作为实施目标的第一个环节。也有把它叫“前置教学”的。“前提”就是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预备性、基础性和相关性的知识与技能。前提诊测的目的在于了解和诊断学情,对学习欠缺者及时进行补习,使全体学生都进入学习新知识前的旧知储备,它是目标教学中“面向全体”的重要体现。
布鲁姆认为,决定教学效果的三个主要变量中认知前提能力的影响作用占50%,可见前提诊测是必要的。这一环节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努力发挥前提诊测的诊断补偿功能。
教师要根据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预料学生可能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学习新知识时可能遇到的障碍,设计出诊断题。题型多以判断、选择题型出现。诊断后要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补救。从而保证新目标学习的顺利进行。
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节时,例题教学中需应用“圆的周长”和“长方体的体积”两个公式。因此,在前提测评时,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诊断。
2.情感前提,重在培养
情感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是每时每刻“随风潜入夜”般悄悄进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的。教师应当不断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及时观察学生情感方面的变化,采取适当方法加以调整。重在尽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方面要尽快收敛干扰新课学习的思维活动,一方面使用新颖的材料或语言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三、导学达标
导学达标是目标教学的核心环节,应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
人才不仅包括掌握了高深科技、文化知识和高层次专家、学者,而且包括工作在各行各业中数亿计的有道德、能敬业、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所有能坚持正常学习的学生都可以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所有学生通过外在与内在的影响与作用,都可以实现培养目标,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只有树立这样的人才观与学生观,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2.采取分层施教的方法
基于上述思想的建立及学生知识技能、兴趣、特长差异的客观存在。我们应探寻的是如何使学有专长的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分层施教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是融集体教学、合作学习、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它采用的是“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策略。
(1)分层施教的组织形式
每个班级的学生强中弱三个层次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明确每一个学生在某一阶段时间内所处的层次,随着学情的发展要随时对各层次的成员进行调整。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师生要共同建立教与学的乐观态度和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学生要客观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这种分层结果。要防止优等生骄傲自满,后进生心灰意冷、丧失信心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2)分层施教的导学方法
首先是放低教学起点,这个起点就是让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都能进入的“起跑线”。其次是将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层次,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目标,同时又使基础较好的学生达到较高的层次。我想只有这样面向全体学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3)分层施教的弥补措施
为了尽可能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积累,使绝大数学生达标,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还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在班里组建帮学小组,让他们通过课下互相帮助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3.坚持达标的全面性原则
只有落实为三维教学目标,才能实现促进全面发展的目标。
在教学中,首先必须展现思维过程,注意过程与方法的教学。通过展示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其次,课堂上要留足时间,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与体验,这样知识与技能得以内化,过程与方法得以实践与体验,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等情感体验,使学习更有兴趣和动力。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反馈学情并有针对性的弥补和矫正的重要手段,是为避免教学失误积累实施目标教学的重要环节。目标教学的教学评价为三个阶段:课时形成性测验与评价;单元形成性测验与评价;总结性测试与评价。总结性测试与评价的主要意义在于反馈学情,考查达标率。要想转化后进生,避免出现新的后进生,实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课时与单元的形成性测验与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1.课时形成性测验与评价
它以了解当堂教学效果、诊断学习中的问题、并及时予以矫正为目的。
设计测验题时,要做到:(1)与教学目标对应,每一个目标必须配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检测题,保证检测题的覆盖面;(2)题目尽可能客观化、标准化;(3)设计出由易到难的合理梯度,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2.单元形成性测验与评价
它是一个单元结束时,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编制出与目标对应的A、B两组平行性测试题进行测试的教学评价环节。这一测评的目的是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本单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少数学生未达标的教学内容,要进行必要的补救,或安排帮学小组同学之间互相去矫正。通过补救和互帮之后,进行平行性B组测试,确保成功矫正,为全体学生的后续单元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