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初中论文 >> 初中数学 >> 浏览论文

开展新型教研活动,促进校本教研的深化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3年08月20日
大连市初中数学进入新课程已满三个学期了,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到,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促进课程改革深化的关键,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广大学生、家

大连市初中数学进入新课程已满三个学期了,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到,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促进课程改革深化的关键,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广大学生、家长、学校等各方面都期待着一线的教师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

然而,新的教育思想即使在科学的范围内得到赞同,在实践中也不能立即变为现实。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需要教师和学校领导付出巨大的劳动和创造性的思考,需要拟定运用这些新的教育思想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体系的具体操作方法。这是一场持久的、复杂的攻坚战,要打赢这场战役,各级教研员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为他们常年奔波在学校、在课堂,他们对教师教学中的困难和需要很了解,他们来源于教师,有着丰富的一线经验,他们在与教师的研究与对话中,用的是教师可以理解的语言,探讨的是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已经表明:很多教研员积极投身于课改的实践与研究,不仅成为了教师的合作伙伴,而且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起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是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

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是教研员引领作用发挥的主阵地之一,特别对于县、区级教研员,他们每月都要组织一次区域内的教研活动。过去,每次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基本上都是推出一两节研讨课,然后围绕课进行点评和辅导,以此引导教师进行思考。长此以往,很多教师认为参加教研活动就是看看别人是怎么上的,最好是听自己还没上的课,以便模仿和借鉴。不参加教研活动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损失,凭自己的经验,也完全能应付各级教学评估。新课程实施后,面对新课标、新教材,面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惑,老师们期望信息的沟通,对教研活动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不深思教研活动的作用、内容、形式,不能与时俱进,就完成不了课程改革赋予教研员的职责和使命。

笔者是一位年轻的教研员,教研工作经历不足两年。04年3月11日,大连市教研工作系列研讨会在甘井子区首次举行,我担当了展示教研活动现场的任务。经过近两周的准备,本次教研的思路和效果受到了到会老师、领导和同行们的充分肯定。活动后经过反思,我觉得自己在这次活动中角色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紧依托各校的校本教研,做校本教研的组织者、促进者。

从我组织第一次教研活动开始,我就在活动的内容、形式上下苦功夫,对课标进行解读,对教材进行分析,对研讨课进行精雕细琢,甚至对题目逐题进行分析。老师们认真地看,认真地听,认真地记。还记得在03年的3月18日,是我第一次组织教研活动,内容安排得丰富多彩,先请老师上课,再对学生进行现场调查,请该校该年级备课组的全组教师集体展示有效教学的办法,请在平时调研时发现的典型教师做现场反思,最后总结。一次紧张的活动之后,老师们说很有收获,就象看电影一样。这前一句评价让我很满足,而后一句却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我对自己的安慰就是:“一般的常规教研活动,老师们来了就看课,然后就评课,最后做总结,我做得还不够吗?老师们已经说有进步了,还想怎么样?”尽管自己心里不服,但又找不到好的办法,只好就这样忙碌着、探索着,转眼就是一年。

接受这次研讨任务后,我首要的工作是确定研究内容,若在以往,我要选择比较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可是上学期我们三次教研都是新授课,而且一次比一次研究得深,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希望就是能不能搞一节复习研讨,在复习课上感受怎样体现课改才能真正领会课改理念,因为新课毕竟材料是新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新的,而当前的复习课更多的是训练,是应试的需要,课改与应试的矛盾格外的突出。我和老师们都没看到所谓的课改观摩课有上复习课的,我们的头脑中也没有现成的模式,11日又正好上复习课,尽管很难,但我想抓住这次机会,真正地促进我们老师的研究水平,就确定了“以数的开方为例,探索在单元知识结构建构的过程中,发展、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一个主题,确定了各校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这样一个思路。

在这种研究思路的指导下,我开始更多地关注各校的校本教研情况,发现很多学校的研究缺乏目的性、计划性,更多地关注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研究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研究习题的选配等,很少真正地研究学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得也不够。有的学校过分强调竞争,削弱了合作。部门之间、教师之间本应相互合作,共享信息,他们却在恶性竞争,相互封锁。这样的集体备课只是具有学习型组织的某些特征,但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能够有力地进行集体学习,不断改善自身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获得成功的一种组织。学习型的学校教研组织自然把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教师之间,校内教研组之间,校际之间、学校与外部研究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其后果就是导致组织绩效中缺乏有效的学习,教师视野狭窄,心态封闭,妨碍了教师个体成长。

在比较和反思中,我感觉到本次教研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搭建一个校际沟通的平台,让老师们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又学习到别人的优点,感受到研究的必要。于是,我主动地和一些大校、名校、薄弱校联系,了解他们的校本教研情况,给他们提建议,压担子。对市、区各级骨干教师提要求,并和学校领导及时沟通。对于老师们交上来的教学设计,我首先给予积极的肯定,然后进行及时的反馈,并努力发现设计中思维火花,提出修改建议。由于各校研究的深度、广度加强了,教研汇报时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现象,老师们欣赏着自己,学习着别人,思考着问题,他们惊奇地发现,一节原以为没滋没味的复习课,经过新课程理念的洗礼,可以从那么多的角度去思考、去完善。名校海事附中的现场课,题目设计独巨匠心,几个题浑然一体,基本贯穿本章的始终,而学生全面、灵活的解题思路,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令老师们赞叹;80中的设计,以几个活动做主线,充分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而且不仅仅是形式新,活动的思维含量也很高;农村大校68中的设计,农村薄弱校28中的设计,让人耳目一新,而且有理有据。老师们动起来以后,教研的深度就大大加强了。从这一环节中,我深深地感到,教研员担当好校本教研的组织者、促进者,就是在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

二、采行有效的学习型教研方式,从重诊评到重合作。

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真正转变,不仅要构建学习型的教研组织,还需采用学习型的教研方式。善于不断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所谓“善于不断学习”,主要有四点含义:一是强调终身学习。即组织中的成员均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形成组织良好的学习气氛,促使其成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二是强调全员学习,“每个人都是热情的学习者”。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即学习必须贯彻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四是强调团体学习。即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因此,笔者认为,为了促进教师不断学习,采用校、片、区三位一体,教研、科研、培训三位一体的反思型教研模式,是促进教师的自我革新的良好途径。

对于刚刚接触新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教师来说,他们经过学习可能理解了新的教育思想,但却不知道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应用方式,也不知道如何把它们联系起来,或者说他们尚缺少有关新思想的“个人实践知识”、“实践的智慧”。荷兰学者柯斯根在研究中提示出教师在反思中发展的机制,他认为,教育过程中理想的教师对自己行动反思包括五个阶段:第一,行动;第二,对行动反思;第三,意识到关键所在;第四,创造其他行动方法;第五,尝试,其本身又是一种新的行动。在此情况下,按照柯斯根的模式,教师进入第二阶段后就难以前行。于是,教研员应暂时帮助教师一起走过二、三、四等环节,教研员及时、适时的参与即是借助专家的教育智慧反思教师教育行为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提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提供适合于当时场景的可供选择的行动方式。当教师在倾听过程中意识到该场景所蕴含的理论在实际场景中的联系与应用方式时,就会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之感。教研员的参与过程不仅向教师展示了具体的“教育智慧”,同时给教师提供了一种反思的示范。在这一模式中,教师的收获是双重的,一方面知道了如何直接改进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学会了如何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随着教师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师就可脱离专家,独立完成专业的自我发展,实现由外控的教师专业发展向内控的教师专业发展转变。

由于本次教研活动调动起了教师们的研究意识,活动刚刚结束,我就接到了28中的邀请,他们在教研中的设计受到了关注,从其它学校的做法中受到了鼓励和启发,领导就让他们在学校进行实战演练,要看看这样的设计到底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在征求我的意见时,我先是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又提出让备课组的其他两位教师也参与进来,抓住大家思维活动高潮期进行深入研究和反思,并为老师们提供帮助。当教研员合作者的角色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时,老师们的研究热情是空前的,对课程改革的推动无疑是巨大的。而这种合作意识和行动不仅仅体现在教研活动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活动前和活动后,体现在课程改革的全过程。三位从来没在全校上过公开课的青年教师经过行动,反思,发现关键,创造其它方法,再尝试这样一个过程,明显地领会到了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引起了全校教师的深思。

三、引领者的角色要恰当、适时地体现。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研员引领者的角色勿荣质疑,但怎样充分地发挥引领的作用,同样值得我们深思。本次教研活动,我安排的说课、现场课,虽说只是我们研究的载体,但它的示范作用、引领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全区有25所中学,22所中学的设计思路大体相同,我就先从中选出两所学校做两个层次的汇报,再让其它学校在此基础上做补充,最后做一节能综合反映此种思路的现场课,对大家的闪光点做充分的肯定。然后再展示另外三种思路不同的课。尽管后面的设计从某些角度更好地体现出课改理念,但如果没有前面的现场课,老师们可能就认为这是在表演,可看不可学,而现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再给老师新的启示,让大家在比较中感悟。在个人充分反思的基础上,我又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对知识、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与学的本质和教师作用的发挥的比较中引导大家做深层次的反思,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老师们在反馈意见时既对现场课做了充分的肯定,又注意到新变化的实质,教研员引领的身影没有摆脱教师们的视线,老师们跟上了,行动起来了。此时此刻,我才找到了一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为什么总有老师说教研活动上的课都是表演,可看不可学,越费工夫研究的课,老师们越不接受。因此,教研员不仅要研究在哪些方面进行引领,还要研究怎样引领,何时引领。

总之,探讨新课程下的教研方式,充分发挥教研员的引领作用,同样是一个关于教师专业化的问题,需要我们做更深层次的研究。我也从实践中感悟到,新的教研方式只有紧紧抓住校本教研的脉搏,真正地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出发,才会有生命力,教研员的引领作用才会真正地得以体现。

 

上一篇:领会数学新课标实质,把握新增四个关系
下一篇:数学学习的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