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初中论文 >> 初中数学 >> 浏览论文

刍议新课改下初三数学教学

文章来源:不详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5年03月16日
  摘要:初三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根据初三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实践方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绽放精彩。本文阐述了在初三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创设实践情

  摘要:初三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根据初三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实践方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绽放精彩。本文阐述了在初三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创设实践情境,构建精彩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三数学 教学实践 自主学习 灵动课堂
  初三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实践。教师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初三数学新课程的目标。初三学生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充满自由欢乐的学习过程,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把课堂变成学生施展个性的舞台,给初三学生一个广阔的数学天地,让学生自由地呼吸,自主地交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弊端,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创设具有现实性、思考性、针对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目的。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改下初三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几点浅见。
  1.设疑导入,诱思导学
  导入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新课教学的前奏。设疑导入法就是依据数学事实提出疑问的导入方法。疑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师巧设疑问,让学生在脑中多画几个问号,以便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在有疑时,想方设法去解开它,去掀开问题的神秘面纱,寻求真正的理解,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充满好奇时,才对问题产生刨根问底、不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决不罢休的探究欲望。教师语言精练、简短、生动、明确,富有鼓励性,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感、紧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三种解法――因式分解法一课时,因为这些知识都是新面孔,学生没有一点儿基础,教师就要直接运用已经学过的方法引导学生解方程:(1)x?-64x=0;(2)x(6x+4)-(6x+4)=0;(3)(x-5)?-(8-x)(5-x)=0,学生尝试之后,教师提问:这组特殊的题目是否还有其他更为简便的方法呢?这一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学生思维空前活跃,动手去解题,产生急于探究问题的欲望,并联想曾经学过的因式分解方法能否在此应用,引导学生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猜想等数学方法去探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师生思维出现了共振现象。教师是数学教学的引路人,不断揭示数学知识的新矛盾,摆在初三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在疑中思,“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而明,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前提,以解决问题为探索场景,以体验、感悟为主线,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数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教师要巧设趣味性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获取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己“发现”数学结论,成功获得数学经验,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和探索,发现数学世界的奥妙,体验成功的乐趣,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升华。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一节时,教师创设情境,用“折纸问题”引生入境,提问:“一张厚度是0.1mm的白纸,如果将它对折一次,厚度是0.1×2mm;如果对折10次,白纸的厚度又是多少呢?”学生兴趣高涨,积极动手折纸进行计算厚度,学生计算对折10次时的厚度就很为难了。教师追问:如果对折20次白纸的厚度是多少?学生面面相觑,怎么算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动机,鼓励并帮助学生把奇特的幻想变为符合科学的思维,使学生持续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学生积极寻找一种简便的运算途径,达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教师及时引出“乘方”概念,用乘方来表示0.1×2 比用20个连乘简单多了,它的值是104.8576米,比30层楼(每层3米)还要高得多,学生为之一振,豁然开朗。通过动手操作,加深“乘方”概念认识,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3.活用数学,感悟魅力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要从数学家关于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本身实践中去体验。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让课本中的数学回归生活数学,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新课标强调“从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今社会,数学能够帮助我们在经营中获利,而且还能给予我们能力,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准计算,以及投资的明确无误。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具有生命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依托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思维个性。学生学会了某项数学知识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数学,达到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目的。如:同学们毕业后聚会,聚餐时,在同一个餐桌上的每一个同学都向其他同学赠送一张自己的照片,给同学留作纪念,这个餐桌上的同学共送出了90张照片,求这个餐桌一共有多少个学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解:设有x个学生,每一个学生收到x-1张相片,总数=学生数×每个学生收到的相片数,学生很快列式
  x(x-1)=90
  x?-x-90=0
  (x-10)(x+9)=0
  x=10或-9(舍去)
  答:这个餐桌一共有10个学生。
  可见,初三教师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感受数学的魅力。总之,初三数学必须牢固地树立“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践行自主学习,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灵活的把课堂教学向横向与纵向延伸,感受数学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晓波。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
  [2]郭承明。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上一篇:如何在初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下一篇:农村初三数学教学中冷漠型学生的成因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