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学生缺少兴趣学习英语,学习依赖性、被动性强,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缺乏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学案导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它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使课堂“活”起来,继而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作者首先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涵义及特点,以及“学案导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进行详细的解读,并结合自己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就“导学案”的编写和其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流程进行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 学案导学 初中英语教学 应用
一、“学案导学”的涵义及特点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指导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做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使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在“学案导学”模式中,教师课前设计好教学案,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相关的教学材料,了解和熟悉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相比,特点比较显著,主要表现为: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言堂”的现象,着重强调师生之间的合作式学习,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指导下,课前要求学生在教师事先设定好的学案的基础上,通过阅读相关教学材料,了解和熟悉教学内容,做好课前准备。而在课堂中,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向教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则根据这些问题,组织开展一些讨论,帮助学生获得和掌握新知。
二、“学案导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学案导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技巧,继而学会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促成了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其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
一个有效的课前预习,对于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起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如何做好课前预习已成为摆在中学生面前需要合理解决的首要问题。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而言,他们根本就不会预习,课前根本就不知道预习什么,如果有了“导学案”的帮助,学生的课前预习就会有明确的目标,较好地了解和熟悉课堂中的重难点,使预习具有针对性,继而就强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2.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
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通过检查学生的“导学案”,教师可以准确地掌握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改变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
3.有利于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导学案”的合理利用,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对导学案的精心设计赋予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动起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通过学案中的“合作探究”这一栏目,凭其灵活多变的形式,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引入学生的“合作探究”,具体来讲,就是把英语课堂中出现的一些对话,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上台表演,然后在这种活动下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与探究,以实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三、“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导学案”的编写,其实就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实践证明设计一份好的导学案,设计重点就应该突出一个“导”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需要动一番心思。一般来讲,“导学案”的编写应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每一个“导学案”都要以切合学生实际编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思维去备课,以学生的头脑思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2.预见性原则。
编写“导学案”,要有预见性。“导学案”的编写,其容量和难度过大或偏小都不利于课堂的有效教学。就教师而言,要清楚地知道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容量。只有这样,才能在“导学案”编写的内容上,做到容量和难度贴合学生的实际。
3.灵活性原则。
在编写“导学案”时,要努力做到形式上丰富多彩,题型上灵活多样,内容覆盖要全面,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层次化原则。
在编写“导学案”时也应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问题的设置上,在满足大部分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同时,应尽可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理解教材,即使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四、“导学案”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流程
“导学案”的课堂操作流程一般按照“课前指导预习——课中导、学结合——课后反思延伸”的步骤进行。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1.提前下发,自我预习。
“导学案”应提前一至两天发给学生,学生借助“导学案”,利用课本、磁带等多种资料进行自读单词,了解课文大意,翻译重点句型等课前准备活动。
2.课前预习检查。
教师在课前把“导学案”收上来,通过“导学案”的反馈,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3.明确学习目标,导学新知。
课堂上教师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了解所需探究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感知本课重点。
4.合作学习,解决疑难。
处理完简单的教学内容后,教师引导进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式学习。例如:可以先让自学本课的重点词汇、句型、语法等项目。选出一位学生负责收集同学们的疑难点,并做好记录。如果是较简单的问题,可进行小组讨论解决。最后由学生代表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汇报学习所得。教师深入各小组中,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疑难。
5.精讲点拨,及时巩固。
通过小组讨论还未解决的问题,由老师点拨和精讲,并辅以有针对性的练习加以巩固。
6.实践运用,语言交际。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其目的就是在生活实践中进行交流,因此在解决疑难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口语交流和书面交流等形式,进行语言交流的实践运用,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