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大学论文 >> 管理学 >> 浏览论文

旅行社的技术进步与业务模式创新

文章来源:不详    文章作者:佚名    日期:2015年04月29日
摘要:我国旅行社行业的人力资本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旅行社业务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大众旅游时代的来临以及《旅游法》的实施,有利于信息化和自动化为技术支撑的旅游技术应用,将极大地推动旅行社

摘要:我国旅行社行业的人力资本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旅行社业务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大众旅游时代的来临以及《旅游法》的实施,有利于信息化和自动化为技术支撑的旅游技术应用,将极大地推动旅行社业务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旅行社  技术进步  经营模式  创新  旅游法

旅行社作为提供旅游服务的中介机构和组织者,对于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公报,截至2012年末,全国纳入统计范围的旅行社共有24944家,资产总额839.55亿元,各类旅行社共实现营业收入3374.75亿元,营业税金及附加14.71亿元,共招徕入境游客1643.64万人次,经旅行社接待入境游客为2366.61万人次,全国旅行社共组织国内过夜游客14368.64万人次。数据表明旅行社总体不断向好的发展势头,但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旅行社的发展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

1.旅行社技术进步与经营模式的文献综述

杨彦峰(2011)认为旅行社作为旅游分销渠道组织,主导着旅游消费和旅游供给之间的通道,通过信息功能和服务功能对旅游供需产生双向影响,但是存在高回扣的问题,即TOHC模式[1]。实际上,对于旅行社的定价,宁泽群(2006)提出了“套中套黑箱定价”模型,认为市场的企业进入与盈利水平呈反向变动的趋势,通过这个定价模型,揭示了旅行社市场表面竞争,实际上仍然属于垄断的事实,而这种垄断造成了对社会福利的损害[2]。张安民等(2007)运用结构方程方法从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企业绩效3大模块构建了我国旅行社业SCP分析模型,认为我国旅行社业整体绩效很低,净资产利润率有趋近于零的趋势,产品差异性和市场集中度是对市场结构影响最关键的因素,价格恶性竞争的程度是对旅行社业行为影响最大的因素[3]。武瑞杰(2013)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我国省际旅行社行业2001—2010年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进行实证分析,认为省际旅行社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整体下滑的趋势,技术退步是其主要原因,人才资源则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最重要的因素[4]。赵立禄和段文军(2012)对我国旅行社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两个方面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我国旅行社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较慢,年均增长仅0.1%,其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旅行社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较大,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增的趋势[5]。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增长传统地依赖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自然禀赋资源和低水平的劳动力投入,属于典型的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和需求拉动的传统产业增长模式。张辉和魏翔(2004)认为我国的旅行社业发育于当时特殊经济、政治环境和要求下 ,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 ,旅行社行业出现了不少现实问题 ,如核心能力流失、产品单一、组织安排缺乏经济效率、规模过小、集团化虚设等问题[6]。王红和颜淑蓉(2011)分析了在“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型的进程中,政府在旅行社行业发展中的角色变迁趋势,即突破GDP考核指标下的地方政府利益瓶颈,扮演“调控者+规制者”角色,加强“公益人”角色的扮演[7]。秦绍林(2009)从旅行社在旅游供应链中产业地位特征演变过程入手,分析其被弱化的原因及带来的问题,提出其在旅游供应链系统中核心产业地位回归的发展取向及其应对策略,希望借此充分发挥旅行社在旅游业中的企业龙头作用,促进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8]。关华和赵黎明(2010)提出低价竞争会导致旅行社利润率降低,服务质量下降,而实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可以有效地避免价格竞争,提高旅行社的竞争优势,增强旅行社的定价能力,从而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9]。

2.旅行社技术进步的实证分析

目前,利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旅游业,正在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旅游与技术的结合日趋紧密。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解释,在经济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为基础的转变中,带来了持久的技术进步,生产方法逐渐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对技术进步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技术进步(也称“硬”技术进步),主要包括采用新设备、新工艺和采用新原材料等;广义技术进步还包括“软”技术进步,包括新的方针政策、采用新的组织与管理体制和方法等[10]。

在新古典经济理论中,技术进步是外生,仅仅是时间的函数,可以划分为体现型和非体现型技术进步。生产函数法又称为计量生产模型,它是典型的参数方法。随机前沿生产模型是关于效率而不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随机前沿生产模型相对计量生产模型允许技术无效率的存在,并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变化,这种方法比传统的生产函数法更加接近生产和经济的实际情况[11]。自1997年以来,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发展情况参见下图:

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从行业的发展规模看,收入从23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374亿元,翻了14倍多,年度复合增长率高达18%。固定资产的规模从61亿元增加到715亿元,从业人员从9.5万人增加到32万人左右。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模型,假设旅行社的生产函数式是C—D函数,即:Y=AKαLβ ,其中:Y:旅行社的收入,A:技术进步系数K:旅行社资本存量,采用固定资产原值;L:旅行社的从业人数。

两边取自然对数后得到:LnY=LnA+αLnK+βLnL

利用1997年到2012年的数据,计算收入、资本存量和从业人数的相关系数如下表:

从表格可以看出,他们的相关系数接近1,具有较强的线性关系,通过Eview7.2软件计算结果的回归方程为:Y=3.13K0.2L1.47

通过计算可看出,我国旅行社行业的人力资本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属于人力密集型的发展方式,这也与旅行社的经营现状吻合,投入小、时间短、见效快恰恰是旅行社的行业和投入特点。正如前面所述,从技术进步的类别来看,旅行社的技术进步中体现性的来源不明显,或者说通过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实现行业技术进步不是主要渠道,这并不是排除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代表的相关硬件设备的投入。可能在制度变革层面,或者说在软技术进步层面,旅行社行业是可以大有可为的方向,这也是旅行社业务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3.旅行社加快技术进步的创新方向与对策

首先,应在大众化旅游时期做好市场细分和战略定位。旅行社在进行旅游产品和线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六大旅游要素进行细化研究,明确自身的业务定位和盈利点,对包括导游在内的等各种成本科学核算。这一方面需要加强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旅行社业的收入管理;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加明确旅行社差异化竞争的定位及特色,建立市场核心竞争力。要打破传统的“门票经济”背景下高回扣商业模式的怪圈,旅行社的战略基点应着力提高整合旅游资源的整体协同功能, 以获得长远发展利益为目标开展全面创新,系统性谋划创新模式,具体包括如下几大类:产品或服务创新、旅游市场创新、企业管理创新、服务过程创新和制度创新(包括混合经济和员工持股等)。

其次,面对“自由行”等非团项目加快发展的冲击,旅行社应对导游的业务素质、工作方式、收入来源、管理模式等予以重新定位。导游作为满足游客消费需求的专业化服务人员,持证上岗来体现规范的专业服务,是最基本的从业门槛,不能以旺季游客人数众多而降低或丢弃这样的基本规范。同时,对于临时聘用的导游工作人员,他们也是旅行社的品牌打造者之一,一旦出现了恶性事件或违规操作,旅行社不仅需要接受惩罚,而且更伤害了游客对公司的信任,不利于旅行社的品牌经营,也有害于在市场中建立差异化竞争的能力。因此,对于这些非正规的导游员工,一方面应该加强管理,不能放松对其工作要求;另一方面,也应该关心其正当权益和利益,需要提供基本的劳动报酬和个人价值实现平台。否则,他们在临时的工作环境下,就只能从游客的购物和其他消费环节来“榨取收入”。

第三,旅行社的经营模式创新,必须以业务组合创新为主,增强融资能力、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不断发展壮大各旅游业态的规模以及盈利能力,建立各旅游业态的经营产品系列,实现旅游产品线的聚集效应。旅行社的业务模式创新必须能将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以加速资源间的互动互利和协调发展,使得旅行社总体上实现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利润、提高效率;不同业务之间通过共享专业人才、服务技能、客户关系等资源,进行业务整合获得协同效应和范围经济,从而有助于旅行社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四,旅行社的业务模式创新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风险问题。首先,旅游产业链的形成需要逐步完善,其赢利性与协同能力和水平有自身的发展周期。其次,各旅游业态的发展阶段差异很大,很多新业态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扩张时期,并在全国形成了一定市场规模,但是旅行社各业态的控制程度差异也大,从股东、职业经理和普通工作等人力资源配置上,应注重个层次人员的权力分享与利益点的协调和优化。第三,任何企业层面的创新活动都必须不断增强盈利能力。通过旅行社独具产业特色的品牌和企业文化,既能凝聚了全体员工的正能量,又体现了内部的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求。第四,加强旅行社内部的组织构架和资源的整合优化,健全管理体系,避免管理成本过大。

总之,旅行社作为整合旅游要素的核心环节,随着其经营活动向市场化、社会化、信息化发展的加速,为取得较好的投资回报、为加快扩大产业经济规模、为加速增加员工收入、为加快扩大企业客户资源和提升旅行社的品牌影响力,旅行社就必须在商业模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并控制好创新活动中的经营风险,才能在行业变革中实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协同,才能在不同提升旅行社竞争力的同时保障和实现好全体员工的切身利益,才能为广大的游客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及产品。

参考文献:

[1] 杨彦峰.中国旅行社行业高回扣商业模式研究—武陵源案例[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7-8.

[2] 宁泽群.我国旅行社市场的进入悖论与旅行社企业的“套中套黑箱定价”模型[J].旅游学刊,2006(05).

[3] 张安民,李永文,梁留科.基于SCP模型的我国旅行社业的经营测度[J].旅游学刊,2007(10).

[4] 武瑞杰.我国省际旅行社全要素生产率波动的测算[J]. 统计与决策, 2013(11).

[5] 赵立禄.段文军.我国旅行社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8).

[6] 张辉,魏翔.对中国旅行社业的经济分析与再定位[J].旅游学刊,2004(5).

[7] 王红,颜淑蓉.发展方式转型中政府在旅行社行业的作用与影响分析宏观经济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1(3).

[8] 秦绍林.旅游供应链中旅行社产业地位特征演变及其对策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9] 关华,赵黎明.旅行社Bertrand价格竞争与产品差异化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10]学义,陈平.技术进步规律性研究[M].方志出版社,2008, 4.

[11]李双杰,左宝祥.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评析,经济师[J].2008(5):24—26

上一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营改增对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