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计算机技术训练的阶段,成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培养的教育,并纳入到了中小学的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有其特殊性。目前的教学方法、模式等都还处于摸索着前进的阶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笔者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所存在的几点问题,并阐述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初中教学水平的差异及各种客观因素导致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电脑的基本操作驾轻就熟,能够非常熟练的运用电脑上网,有的学生则可能连电脑都没用过,学生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局面。
小组协作式教学介于班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之间,较容易发挥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的长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差异分成若干小组,使小组内部成员的能力水平呈梯形分布,使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缩短差距,达到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平衡。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协作式教学可以采用模拟课题式分组教学的形式,一般过程是:教师向各小组布置研究课题,给予必要的说明,提供必要的资料和网络资源,然后由学生小组研究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最后将结果展示出来。此外,这种教学形式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学生信息技术知识不够系统
大多数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不够全面,不够系统化,对电脑及网络的应用仅限于某些方面和某几个操作,很多学生可能是网络游戏高手、聊天高手、论谈版主,对电脑及网络资源的应用仅仅是为了娱乐,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
这种情况下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基本的电脑操作基础,对电脑及网络也有一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要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情绪,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解决日常学习中的问题。例如:指导学生在网络论谈中开辟学习版块,利用网络论谈共享学习资料和交流学习体会。
三、学生的信息意识淡薄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然而,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学生们为了“学”而学,严重的“学”与“用”脱离,在日常的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意识不强,在解决问题时没有一种自发的信息需求,不能够灵活有效的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
学生的信息意识缺乏的根源在于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所谓信息素养,是个体“能够,能够检索、评估、筛选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对于一个任务,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让学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获取信息,把信息技术作为解决问题时的一种自发的需求,从而培养一种信息素养。例如: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整合,以写一篇关于奥运的文章为任务,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获得关于奥运的各种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信息,确定写作的主题,并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完成写作任务。
四、课堂教学内容的局限性
与其他课程比较,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涉及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大都包含windows基本操作、网络应用及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教师的课堂教学一般也围绕着这几个方面展开,这种固定的教学内容,很难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教材为纲,但不应拘泥于教材,要转变那种围绕教材,仅仅传授几个软件的观念,“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信息技术课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学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学”,使他们掌握一种有效的获取知识的方法。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教育教学模式方法都还不尽完善。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不断的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