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其他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高中论文 >> 高中其他 >> 浏览论文

“学案导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6年01月27日
 摘 要 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对“学案导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作了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些探索,并就“学案导学法”的实施提出了一些见解,主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广泛使用“学案导学法”,以更

 摘 要 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对“学案导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作了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些探索,并就“学案导学法”的实施提出了一些见解,主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广泛使用“学案导学法”,以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 建构主义 学案导学法 教学体验 有效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根本目标是提升信息时代学生的信息素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上要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比较发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采用“学案导学法”,是高中新课程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学习者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自己动手,才能逐渐达到“自悟规程,自能操作”的境界。
  一、 学案与学案导学法的概念
  “学案”是与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它是在教师广泛调研学生的学习状况,研究学生建构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集思广益,精心编写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教师编制的学案主要是提出学习问题,让学生解决,以训练和发展学生设计学习方案、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编制的学案主要是合理地设计、规划个体学习,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编制学案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学案有两种呈现方式,即纸质学案和多媒体学案。
  “学案导学法”是一种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
  二、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学案导学的背景
  (一)源于新课程理念。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的理念是: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案导学法就是与之相适应的一种教学方法。学案是导学的载体,学案的编制是学案教学的基础,教师使用学案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弥补教材的不足。
  高中信息课程必修与选修的教材,内容主要是基础性和概念性的知识,而对一些操作实践的内容往往只是轻描淡写的带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如《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育科学出版社)教材中,第五章《多媒体信息加工》的5.1节《图像信息的采集加工》,该节内容仅有两页,但却包含了图像的简单合成、合成图像的修饰等内容,教材里对于所使用的软件PHOTOSHOP并没有任何使用方法介绍,对高一学生,在小学与初中阶段都没有学习过PHOTOSHOP软件,仅依靠课本,学习起来会十分吃力。这时如果能给学生一个学案作为实操的补充,学生依据学案来进行学习,则会轻松许多。
  (三)为全体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搭建平台。
  学案不应只是一节课的学习方案,而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系统,能对各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着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由于现阶段高中学生来自于不同层次的初中学校,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素质参差不齐。此外,对于每周一、二节的信息技术课,通常学生不予重视,基础知识不牢固,基础操作技能欠缺,知识遗忘率高,这给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带来一定困难。而有了与教材相对应的一整套学案系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对教材没有陈述的内容进行自学,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作进一步的探究、创新学习,不断建构新知与提升能力。
  三、“学案导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
  (一)信息技术课学案的设计和编制原则。
  为实施“学案导学法”,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其次要了解学生,把握学习的重难点,充分发挥备课组、科组的作用,集思广益,分工合作,编写科学实用的学案。编制学案有三种基本形式,即教师编制学案、学生编制学案、师生共同编制学案。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提前编制学案,在课堂上应用。在实施学案教学之初,教师编制的学案主要在于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编制学案的能力等。当学生比较适应学案教学后,教师则可按照正常情况编制学案,引导学生正常学习。学生编制学案和师生共同编制学案,需要让学生拥有编制学案的机会,以设计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和学习评价。让学生参与学案的编制就是要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权。
  编制学案时,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核心地位,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一切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一切为了学生开展高效学习。
  编制学案还要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有:
  1. 系统性原则。
  学案的编写要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应该有一定的系统性,尽可能建立一个知识的“感知——深化——运用(巩固)”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学案中既要有知识的剖析、深化与拓展,又要有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巩固练习)。对教材里涉及的相关内容也要作必要的补充,但不可把学案做成是知识的堆叠,应该突出各章各节的重点、难点,对关键技术还可配以图例、操作截图、录制的操作视频等。例如,教授“表格信息加工的图形化”这一章节时,可在学案中第一个任务里给出范例,学生按要求对数据生成相应的数据图表,这样学生既可以对图表的生成有一个回顾(初中阶段已经掌握了“数据图表的制作”的知识技能),又可以对比原始数据,感受表格信息加工的图形化特点——直观、形象;接着在学案第二个任务里,学生尝试对同一表格数据生成不同类型(有柱形图、饼图、折线图)的图表,并填写学案,用简单的文字说明哪种图表更适合表现数据,这样学生对图表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然后在第三个任务中,给出全班的期中考成绩记录的表格信息,学生必须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后再选择一种合适类型的图表去表达信息,这样学生可以既能联系前一章节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又能加强本章节的知识巩固;最后还可以在学案里给出一个问题,学生思考不同的人(教师、家长、学生)对数据的处理是否不同,这样为下一章节“表格信息加工的多样性”埋下伏笔。   2. 层次性原则。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分类诱导的方法,任务的选取也要有梯度,有层次性,实现个体提高与整体提高的统一。例如,在讲授“音频的采集与加工”时,学生需要利用Cool Edit进行声音采集,教师可以在学案中分层次地进行任务布置,对于普通层次的学生,只要求他们按学案给出的诗歌进行朗诵并采集声音,而对于具有创造性的学生,则提示他们自行选择歌曲演唱进行声音录制;而当录音与配乐任务完成后,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学案中介绍的一些声音特效处理的方法,尝试对自己的声音进行特效处理,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的体验和成功的快乐,能力和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3. 启发性原则。
  学案中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作适当的提示,配以相应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讲述信息的一般特征时,可在学案中针对不同的信息特征设计不同的思考题,启发学生找出信息的一般特征,如让学生思考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而让学生得出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的结论;再如讲述信息的其他特征时,可给出几个典故,让学生自己从典故中分析出典故主要反映了信息的什么特征;还可以直接给出信息的一些特征,让学生自己填写对应的典故等。
  (二)“学案导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施。
  1. 使用学案。
  按照前面所陈述的原则,教师应在课前准备好学案,在上课前5分钟或者新课引入时分发给学生或在教师机进行文件共享,并留给学生阅读学案的时间。可以要求学生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学案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节,但据笔者观察,网页式的学案比较受学生欢迎,而开发出的学案网页还可以在教学中循环利用,减少纸质的印刷,更为环保。
  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案。
  导学阶段是“学案导学法”的核心环节。该阶段遵循“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研讨,让课堂真正回归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问题。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教师提问学生,也可以学生问教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一般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学生可以进行个体学习、小组讨论、依案小结等,有效求得问题的解决方法。
  3.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在课室内巡视观察答题情况,较全面地收集答题信息,对个别学生释疑解惑。学案中的课堂练习题应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出解答,这一方面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既巩固所学,又使学生学有所用,并获得一种艰苦劳动后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同时,练习中少数较难题又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对学习的积极主动状态。如讲述电子表格EXCEL软件当中的分类汇总时,可以先给出一些没有经过排序的数据让学生自行探究汇总的方法,教师从旁观察,看到大多数学生因为在汇总前没有对数据进行排序而导致统计不出结果,这时教师就可给出提示引导学生先排序,再汇总。这样学生会印象深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 教师在学生完成学案时进行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能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教师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善于抓住闪光点鼓励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矫正错误时,要抓住学生思维的障碍和缺陷之处,先引导学生分析,暴露思维过程,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点拨;要时时有意识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而比较幼稚的问题不应讥笑、挖苦,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使用PHOTOSHOP软件时,学生对几种选区工具的选用比较模糊,大多数学生可能只会利用套索工具,对一些外形比较复杂的图形进行选择时,学生无论怎么尝试都无法完整地选取整个图形,这时我们要充分肯定他们所作的努力,鼓励他们去尝试其他一些选区工具,如磁性套索,魔术棒等,对成功利用了工具选取了复杂图形的同学要及时表扬,并把他们的“经验”分享给其他同学,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每一种套索工具的应用范围,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运用“学案导学法”能有效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从“教”为中心转为“学”为中心;从“强教”转为“导学”、以学论教。“学案导学法”还有助于知识的梳理,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学习效率,进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上一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差异性教学策略
下一篇:翻转课堂模式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转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