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代不同,学生的特征也有所差异。新时期的高中学生洋溢个性,充满朝气,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和缺陷。在学校,班主任是管理学生的重要角色,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班集体管理的有效性有直接影响。而实际上,高中班主任管理存在很多棘手问题,影响了班级管理的有效性,进而导致一系列问题。本文分析了高中班主任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重点提出了开展有效管理的建议对策,以期能给广大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管理;问题;有效性;对策
一个人的学生时代,待在学校的时间远远超过在家里的时间。因此,学生与老师相处的时间更多,而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角色――班主任,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更长。班集体管理是否有效,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起着关键作用。要管理好班集体,就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能互相信任和理解,从而为班集体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而在构建师生关系中,班主任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班集体发挥着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青春期的学生受各种信息、观念的冲击,易出现逆反、早恋、沉迷于网络游戏、人际交往障碍、孤僻、集体意识淡薄等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难度。总结当前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对于一些学生存在的道德和心理问题,班主任感到无从下手,难以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很难走出困境。2.一些班主任在管理时,主要根据规章制度和考评要求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而这种单纯依靠外部客观力量进行管理的行为,不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另外,学生的个体意识和独立意识越来越强,这种管理方式可能会促使学生出现逆反心理,而不服从老师的管教。3.不可否认,一些班主任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核心管理者,班主任自身的素质问题直接影响管理的效率。而当前,很多学校对班主任的个人品行及道德素养缺乏考量。一些班主任将目光集中于提高升学率,而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并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高中班主任应引起足够重视,并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不断改善。
二、高中班主任进行有效管理的几点建议
1.对班级学生应一视同仁
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是进行有效班级管理的重要前提。所谓“一视同仁”,就是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不偏袒某一位学生,以事实为基准,做到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这主要是针对某些班主任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常常偏袒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了相对调皮、成绩差的学生的感受。而事实上,这些学生更加需要被关怀和注意。班主任不能因为学生成绩差而忽视关怀,也不能因为学生调皮难管教就加重处罚力度或视而不见。在班主任眼里,每个学生都是班集体的一份子,都是需要被关怀和重视的对象。唯有这样,班主任才能树立威信,受到学生尊重,从而积极配合班主任工作。
2.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与爱护
高中阶段,很多学生就是住校生,因此,与同学、老师在一起的时间更长。此时,班主任既是“老师”也是“家长”、“朋友”。作为“老师”,班主任应关心学生的学习,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必要时对其进行单独的学习辅导。作为“家长”,班主任则应像真正的家长一样,给予学生生活上的关怀、照顾和帮助。同时,多与学生沟通,成为学生的“朋友”。通过真诚沟通和交流,尝试打开学生的心灵窗口,使其能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另外,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难免遭遇沟通障碍,班主任应注意讲究沟通的技巧。如可先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了解某一学生面临的问题和需求,掌握其思想动向,然后主动与该学生进行沟通,态度真诚,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困难。班主任通过多种角色的扮演,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
3.创新班级管理新理念
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从教师、书本上获取信息之外,还能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途径接触到各种信息。这些信息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会使学生思想复杂化,学生变得更具个性和独立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班主任管理的难度。但班主任可借此营造出一个特色班级。如积极开展班级活动,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同时,引导每位成员出谋划策,提高其主人翁意识,实现自我管理。
新时期,社会风气更加宽容,学生也更加富有个性,班主任要进行班集体的有效管理,难度更大。通过分析总结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知高中班主任要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必须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出发。即坚持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探索出适合本班级管理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倪成群.高中班主任如何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2):55.
[2]黄苗.新形势下提高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实效性的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1):225.
[3]韩贵平.关于我国高中班主任管理的有效性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