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日益提升,对于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在信息化逐渐成熟的情况下,对于高校素质教育的模式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信息化对高校素质教育影响的同时,分析了信息化环境中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信息化 素质 教育 大学生
将信息化融入到高校素质教育领域当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信息技术因素对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内容所产生的影响;其二,表示为信息技术可以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广泛地运用。总之,在高校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信息化除了教育方面外,在技术方面对其也具有一定的帮助。
一、信息化环境下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
1.为高校素质教育开辟空间。信息技术在传统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但使教育环境得到相应的开放,同时使教育减少各种因素的限制。例如,信息技术在我们的教育中可以开设各种课程,在课堂上随时能够用上,还能够实现远程教育,最重要的还可以让我们与外界进行充分的资源交换,进行联合办学等。这样不但提高了信息化的交流,还有效地实现了与外界资源的共享,解决了在教育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扩宽了学生学习的渠道,丰富了知识的层面,开阔了思维。
2.创新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当前是信息化的发展时代,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正在形成一种适合高校教育的模式。信息化的教育拓宽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通过网络、多媒体不断丰富个人的知识能力,形成自身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育中不再成为主体,而是充当了领导者的身份。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逐渐上升,这种教育模式满足了因材施教的要求。
3.丰富高校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与类型。对于传统的教育而言,大多数的知识都是来源于书本,教师成为主要传授知识的渠道,形成了教师讲授为主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然而当前的信息化教育模式不但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层面,为学生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文字、声音、图片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更加新鲜、有趣的教学内容。这种方式不但易于理解,同时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改善课堂授课的效果。
二、信息化环境下高校素质教育的相关对策
1.完善高校综合性信息化服务体系。在现阶段信息化教育的条件下,教育中的素质教学不再是主要的教学工作,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教育,要形成以信息化服务为主体的教学。信息化教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体现了一个多功能、复杂而又繁琐的教学体系,实现了后勤服务、社会指导、评价评估等一系列多元化服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便利快捷的多元化选择,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产品”,从而对学习产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将被动转变为主动,创造出更加和谐稳定的教学环境,提高高校的教学能力以及教育的时效性。
2.健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教学体系。高校素质教学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针对综合素质和能力,而往往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更重要的是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素质教育要结合学校以及家庭和社会来实现的,教学体系和框架主要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构成,实现共享性以及交流性的特点。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学习的资料,发挥主观能动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学习内容,找到信息资源,整合汇集资料,创造出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结合信息化的热门问题,引导学生实现多元化、多层面的实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创新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方式,最终实现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教学体系。
3.培养高校素质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素养。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信息化教育,并且信息化教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信息化的教学体系决定了高校素质教学的成功性。教师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教学的成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使教学与信息化进行了有机结合。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但要掌握信息化教育的相关知识,同时信息技术要熟练掌握,并有机运用到教育工作中来,最终实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高校素质教育人员普遍存在个人素养不高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在信息化的进程中素质教育的效率与范围。那么就需要教师从个人因素入手,同时学校也应该建立相关的机制来促进教师的培养力度。
总之,通过全文的分析可看出,在高校素质教育融入信息化的过程中,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平台。与此同时,也给予大学素质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高的需求,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借助于信息化来加强素质教育的培养力度,在教育理念、教育理论基础以及教育实践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此外,要结合新方法与新思路,达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永亮 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J].当代职业教育,2013,(04)。
[2]王喜建 欧见平 关于改良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4)。
[3]叶焕倬 高校财经类学生信息技术素质培养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7,(06)。
[4]张应奎 蔡燕山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