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实现小学品德课的有效性教学,需要教师认真抓好三个环节。
1.精心设计问题,实现有效的“教”。所谓有效的“教”,是指教师为每个学生在基础认知、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情感价值观上都能有收获、有发展的“教”。要实现有效的“教”,需要教师备课时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问题的价值取向直指教学目标。
《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中图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是一篇典型的富有时代意义的社会常识性课文。其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了解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现状,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合理使用和节约自然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笔者课前设计了四个层面的问题。
一是概念性(即知识性)问题:什么是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请举例说明。二是分析性(即能力性)问题:人类的生存繁衍与地球资源有怎样的关系?目前自然资源的现状如何?这种状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三是情感体验性的问题:当你们了解到多种自然资源面临短缺、枯竭的现状及其成因后,此时你的心情如何?想说点什么?四是行为指导性的问题:为了保护地球资源,人类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和办法?我们小学生能为保护自然资源做些什么?
师生围绕这四个问题,借助教材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充分讨论。课堂上学生表现活跃,讨论深入,对有关自然资源的现状及如何保护等问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吗”有了深刻的认识:为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每个人都要增强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2.关注学生情绪体验,实现有效的“学”。有效的“学”,是指每个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得到相应发展。具体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以及某种学习方法的掌握和思维方式的发展等。要实现有效的“学”,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关注孩子们是否有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小学品德课有效性的灵魂。一节有效的品德课之后,学生对课堂学习,不觉枯燥厌倦,而是从心底喜欢,从中懂得做人的道理,习得规范的行为。
笔者前不久听一位教师执教《我比以前做得好》(鄂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一课。全课以“我进步,我快乐”为主线,以荣登“进步快车”为主要活动形式。上课伊始,教师出示全班57个孩子的照片和一列“进步快车”,以此构成课件主体画面,然后通过“孩子自我介绍”“老师家长夸奖”等多种方式,引导孩子们从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等不同时空、不同维度,去发现、欣赏自己“比以前做得好”的优点和长处,孩子们带着进步与成长的快乐,一个个登上“进步快车”。其中有两个孩子因胆小、或性格内向、或某些方面表现不够好等因素的影响,不敢交流自己的优点和进步时,老师积极引导其他孩子帮他们找优点、找进步。在一片赞扬与鼓励声中,这两个孩子上台亲手点击鼠标,带着自信、上进的情绪也登上了“进步快车”,体验到了成长进步的喜悦。这节课,每个孩子都有着积极的情感体验。
3.灵活调控课堂,实现有效的“教与学”。有效的“教与学”,体现为师生的双边有效互动,灵活的课堂调控是其重要保证。在日常教学中,有时会因为课前预设不足,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境,教师不能机智应对而导致课堂沉寂或秩序混乱等尴尬场面。此时需要教师具有顺势引导、灵活调控课堂的基本能力,以实现师生教学相长的发展目的。
有位老师执教《我不任性》一课(中图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时,采用了顺势引导的方法对课堂进行有效调控,使全课呈现出意外的精彩。课堂上,老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小熊溜冰》的故事:一个冬天的下午,小熊要出去溜冰,妈妈不让去,说在结冰的河面上溜冰很危险,小熊任性不听,硬要去。结果滑了一会儿,河面上突然冰块破了,小熊掉进河里,差点淹死。讲完故事后,老师让同学们评价“小熊做得对不对”,多数孩子都说小熊做得不对,他任性没有听妈妈的话,差点淹死,是自作自受。可是,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小熊做得对。理由是他遇到问题,不是简单地听别人意见,而是亲自去试一试。此时老师顺势问道:“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个说法对吗?”
教师的追问,引发了孩子们的深层次思考,有的说:“如果他这次不去试一下的话,也许哪天他觉得好奇,趁妈妈不在的时候,他还是会去溜冰的。”有的说:“小熊这次亲自去试了,肯定记忆很深刻,再也不会这样做了。”“那是不是家长说的话我们就可以不听了呢?”老师继续引导。有个同学说:“我们也不是说完全不听家长的话,他们说的是对的,我们就听,如果他们说的不对,我们就不要听,但要跟他们讲明理由!”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孩子们懂得了“不任性”是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不耍小性子、不坚持自己的错误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