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生命教育 教材 情境 实践
生命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在认识、感知、体味生命的亲身体验和实践过程中,学会珍惜、尊重和敬畏生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呵护生命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理念取向,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促使学生体验生命价值是课程教学的本质和重任。因此,教师要深刻领悟生命教育的价值,注重提炼与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因素,挖掘学生生活中鲜活的生命教育资源,把生命教育融入教学过程,给予学生更多自我探索、个性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引发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使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命并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
一、挖掘教材内容,渗透生命教育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生命教育目标,把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充分挖掘出来,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活动和灵活的教育方式,教授学生关于生命孕育、生命发展的知识,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珍爱,促进学生健康的心态和人格的养成。
例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以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为基本线索设置活动主题,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情感的信息”,能引发教师和学生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教师只要仔细研读,不难发现,其中所涉及的生命教育的内容范围很多,也很广泛。教材以认识自我和认识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家乡、我与祖国的关系为主线,整合了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教育和国情教育等内容。比如:《我们的地球》一课,从欣赏多姿多彩的地球风光入手,使学生感受地球的美与地球上的生命的可爱;《安全伴我行》一课,从生活实例入手,从注意安全的角度教育学生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让学生学会保护生命、远离危险、拒绝诱惑,为自己的生命筑起坚实的防护墙;《法律,生命的保护伞》一课,使学生懂得在充分行使法律赋予我们的各项权利的同时,也应该履行法律规定的我们应履行的各项义务。教师以教材为依托,深入发掘其中的内涵,不仅能促使学生珍爱生命,而且能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
二、创设真实情境,加深生命体验
情境是“情感”“环境”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目标及内容出发,积极营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真实的、具体的、能打动学生心灵的情境或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强烈情绪,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对生命认知的“理”与学生内心的“情”的有机融合,进而使学生感受生命的涌动。
例如,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家人关爱我成长》一课前,笔者收集了一些反映孩子成长片段的素材(童年照片、小档案等)用于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引导学生在家与父母进行心灵对话。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述说生活中父母关心自己的故事,从而打开学生的情感之门。学生在述说与回忆的过程中,脑海中自然浮现出家人关爱自己的温馨画面,感受到生命的涌动,感受到成长的不易,知道自己的生命承载着亲人的爱和期望,从而懂得要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心怀感恩。这样教学,能促进学生生命认识的提升和生命情感的培育。
三、回归生活实践,体验生命珍贵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生命的珍贵与价值是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生命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它应当是亲身的体验,能指导学生进行生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体验中感知生命的力量,感悟生命的珍贵与价值,进而树立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尊重他人的生命的观念。
例如,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红绿灯》一课时,笔者带领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走一走、看一看,认识红绿灯,观察和寻找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还带领学生到交警中队观看交通事故照片。这一系列的生活体验活动,形象生动地使学生明白“安全无小事”“宁等三分钟,不抢一秒钟”,促使学生自觉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保护和关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从而培养了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提升了学生的生命意识。
总之,贯彻生命教育应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应有之义。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构建一个生命教育的大课堂,从关注学生生命的角度出发,组织丰富的活动进行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