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小学论文 >> 小学品德 >> 浏览论文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6年01月04日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为目的的综合性基础课,是小学德育的主导渠道,也是实施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因此,教师要依据《小学品德与社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为目的的综合性基础课,是小学德育的主导渠道,也是实施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因此,教师要依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采取有效方法切实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有效性;方法
  目前的一些品德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仅局限于书本,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不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真正的影响。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德育课应该走出课堂,延伸到广阔的教材之外,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寓学科知识于实践之中,这样对巩固课内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学生处于开放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1.要依据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制定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完整地把握与落实目标,并根据具体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特别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防止把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变成单纯的知识课。
  2.要符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在课前要了解学生实际,在确定目标时,要把课程标准的规定和教材中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学目标更具有针对性。
  3.教学目标的表述要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出层次性。基础性目标是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掌握和达成的,同时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设置发展性的分层目标,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4.教学目标的落实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课前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准备,课后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他们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和组织;而课堂教学则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阵地。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1.坚持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精心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教学互动。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环节及课堂提问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性,讲求教学的实效。
  2.遵循榜样诱导、情景感染、活动体验的规律,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生成性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体验、感悟、探究。
  3.要依据课程特点和学生身心特征,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用嘴说、用手做、用体行,多感官地参与,让他们在生活模拟、情境体验、角色扮演、游戏娱乐、讨论交流、质疑辨析、实验演示、操作实践、成果展示等教学活动中得到启迪和发展。
  4.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面向全体,民主教学,善于倾听和激励,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学法指导;适时启发点拨,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正、归纳和提升,从而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提高。
  5.要注重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正确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要指导学生合理运用现代媒体等媒介,学会收集、处理信息。
  三、采用有效模式多角度地展开教学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在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角色扮演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程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四、联系学生生活,充实教学内容
  教师在开展本课程的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生活与社会的联系。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本地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内容。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儿童周围的人和物、家庭、学校、社区、自然、环境设施、人文景观以及儿童在生活中的体验、经验、发现等,各种节目、文化活动、重大事件、民俗活动等等均可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现在我们学校正在创建礼仪文明校园,我们就要多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我们应该不断深化《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礼仪常规教育制度。比如:《学生一日常规制度》《班级常规管理细则》《学生操行评分制度》《红领巾监督岗》等。
  五、注意拓展教学空间
  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应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比如我在教学《我爱我家》时,让学生搜集家人的相片,让学生回家问问爸爸妈妈的生日,看看家里的变化,想想是谁在辛勤的劳动,使学生明白自己是幸福的,家长是辛苦的,自己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并且努力学习。
  总之,品德与社会就是要教学生怎么做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就是要能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让他们长大了变成有理想、有抱负、懂礼仪的人。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求学生怎么做之前,自己首先就应做好,要求学生不做的事,自己千万不要做,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上一篇: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困难与对策
下一篇: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