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内心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教育习惯的最佳年龄阶段。但目前我国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形同虚设,并没有起到它真正的做用。本文以作者的亲身体验为基础,分析我国部分农村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关键词:品德教育;问题;对策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使之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全面发展教育。德育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思想品德教育在新的教学设置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然而,在我国部分农村学校以文化知识灌输为核心,忽视德育,轻视体育,取消美育的“应试教育”思想依然存在,德育和音、体、美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是“二等公民”,被冠名为“副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善育才者,无不首重德,能成才者,无不德为先,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因此,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位,而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德育的起点,加强中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对于他们未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娇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但长硬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例如,一棵幼小的植物可以种植、移植、修剪,可以任意转向,当它长成一株树木以后,就不可能这样办了。”可见义务教育时期的思想品德教育,少年时代良好道德观念的树立,就是为以后的高中和大学时期的德育教育,为青年时代人们的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打基础做铺垫。因此,在义务教育当中,品德教育占有重要位置,决不能忽视和放松。
二、当前我国部分农村小学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匮乏
部分学校教师资源相对不足,由于学校教师人数相对较少或者教师课程安排不尽合理,导致学校部分课程无法正常开设。在这种情况下比如思想品德,科学、音乐、美术以及部分地方课程,都没有专门的任课教师,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思想品德课更没有专任的教师,学校只有临时安排班主任兼任,但事实上很多班主任既要上自己的课又要管理班级,自身的教学任务很繁重,根本没有时间顾及,所以很多班主任就草草了事,导致思想品德课无法深入展开,更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2.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品德教育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虽然实现了普遍的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学校与学校的竞争仍然存在,部分学校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只是把语文、数学和英语等科目作为教学的重点,而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了次要位置。特别是部分农村学校的领导为了创业绩,把升学率始终放在第一位,表面上承认德育课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并没有把品德教育落实到位。其次,部分学校教师对品德教育认识不够深刻,他们在乎的只是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三门所谓的主科的成绩,广大教师把德育课当“副课”。因此,在很多时候有的老师赶不上教学进度时,其他所谓的副科,如思想品德课就变成了语文英语复习课,数学辅导课。
由于学校领导和部分教师在对待思想品德课的态度上认识不足,加之一些学生受其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态度也不够端正。所以学生的德育教育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家长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了解不够
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生家长由于文化程度不高,他们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推给了学校,认为学校能够而且应该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而自己就不再关系孩子的教育。然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学校和教师以及社会方面的因素外,家长以及整个家庭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因为家庭是青少年发育成长的第一个环境,是青少年接受外界刺激与教育影响的最初场所,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其首任“教师”。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青少年在早期家庭教育影响下形成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如同与生俱来,对其一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家长在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格形成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目前部分农村学生家长受文化程度限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在社会上很多人包括许多家长眼中,思想品德课不过是孩子们玩一玩的课程,没有什么意思,学不到什么东西,重要的只有语文,数学和英语,所以思想品德就得不到家长的重视。
4.思想品德教育方式欠合理
首先,大部分教师对思想品德教学缺乏激情,因此很多老师不会去认真解读教材和教学纲要。在这中情况下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思想品德教学目标和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其次,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读读材料,看一下课本插图,没有更深的挖掘教材内容,更没有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只是孤立的学习课本,不注重实践活动,使得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严重脱离生活。因此,德育成了一种摆设,一种副业。因为只重形式,不重实效的缘故,青少年思想品德建设近年来有滑坡的趋势。因此,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差是困扰学校德育工作的难点。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可以说生活即教育。”所以应该把品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把品德教育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三、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对策
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基础阶段,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着一个人今后的发展,对学生品德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高尚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使思想品德教育能够真正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重要做用。 1.加强基层学校师资力量建设
在所有学科教学中,教师是决定学科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思想品德学科也是如此。所以针对部分农村学校教师短缺这一情况,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合理分配教师资源;另一方面学校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有效地整合本校的教师资源,公平合理安排课程,给思想品德课配备专职教师,深入研究教材,规范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2.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要深化思想认识,重视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学校领导要加大品德教育的支持力度,把品德课的教学放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其次,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热情,最大限度的发挥品德课教师的主力军作用。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工作计划,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要求,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了解和掌握教材的结构体系和特点,正确处理好该课程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关系。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课时,把学生的品德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加强与家庭的联系
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尤其是学生家长也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古人说:“言谈举止,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因此,家庭教育具有潜移默化性,“尤其是年轻的儿童,用榜样总比用训条容易领导,容易管束,假如你教给他们一种训条,他只会产生很小的印象,假如你指出别人在做某些事情,他不必告诉,便会去模仿的。”所以家长的思想言行及家风对青少年的影响更为深刻,因此,一方面家长应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好的氛围。另一方面,首先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应该随时与家长保持联系,和家长沟通,对家长进行说理教育,使其逐渐转变错误的教育方式和评价理念。通过家访,电话沟通方式与家长的配合,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受到广大家长的重视。其次,充分利用家长会这个平台,耐心给他们讲解和介绍教育子女的各种方法和途径,并利用家长会对他们进行集体培训,学校通过与家长的交流中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以及孩子在某些领域所取得的进步,并不断改进学校和家长的教育方式,促成孩子的健康成长。
4.改进品德教育方式,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充分调动广大品德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和实践活动等,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以教师和课本为主的课堂教育模式,走向实践,走向生活,走出课堂,采用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去实践,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而受到启发和教育,在生活实践中去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为在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它们是学生亲历的现实世界,例如,组织学生去植树或者在校园内捡垃圾,打扫除等,告诉小朋友们要爱护生态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和小动物;到敬老院做义务劳动,通过劳动告诉他们尊敬老人的重要性等,从而真正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这样的世界中走出来的德育,最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其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现实道德问题的思考,在
关注“现实世界”的同时,也关注“人的世界”――自我世界。
其次,当前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意志薄弱、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因此教师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真心诚意关爱每一个学生,体验他们的内心情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单凭某些专门的手段是学不到这种本领的,只有依靠教育者高度的情感和道德修养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时刻留意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反应和切身体验,给学生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点人生点拨,积极促进每一个学生完整人格的独特发展。只有这样,思想品德教育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学校培养的人,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是真正有道德的,才是闪烁着主体之光的现实的人。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只有先学会做人,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才能学会做事,做成事,去齐家、治国、平天下。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人们在同一年龄对同一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分,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曲线,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则是难上加难。所以在我们对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并且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我们的孩子迈好人生第一步,让未来的社会多一份安定和谐。
参考文献:
[1]杜秀兰.浅谈小学德育教育的几点体会[J].科教导刊,2010,(4).
[2]张凤虎.浅谈小学品德教学的创新[J].科学大众,2010,(11).
[3]郭顺雨.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探讨[J].才知,2010,(16).
[4]孙淑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之我见[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6).
[5]任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9,(2).
[6]牟清明.农村山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初探[J].今日科苑,2009,(24).
[7]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肖勇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