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春风吹开了校园门外两侧的夹竹桃,芬芳溢人,路过的人和全校师生都因这馨香,心情格外愉快。而与这芬芳不协调的,也是这几天令校长最头疼的,便是学校学生上学放学路上因喜欢或调皮乱折乱攀这些夹竹桃。本周的周前会上,校长再三强调各班主任要做好本班学生工作,尽快杜绝这种现象,保护好这些稚嫩的小生命。
我是二年级的班主任,在放学前的班会上我非常严肃地讲了这件事情,并在最后做为一条纪律公布,任何人不得损坏校门外的夹竹桃,否则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然而,令我没想到的是,就在这天放学后,我推着自行车刚走出校门,就发现我们班的张超和王业成及其他班的几个男同学竟然爬到了夹竹桃上,在猛烈的地摇晃着它的枝干,树下是散落了一地的花辨。看到这副残景,我心中顿生一种揪心的怜悯,站在那里足足有二分钟,当张超他们看到我时,迅速的地从树上下来,灰溜溜地逃走了。
回到家中,我心里感觉特别气愤,因为残落一地的花瓣,更因为他们没有把我在班会上的话当回事。我正想着明天到学校里怎样处理这些学生,爸爸下班回家了,他看到我气呼呼的样子,便询问了此事。听完后他对我说:“我觉得,无论你明天对他们的处理方法如何严厉,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那根本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我正想着。
“如果你想的只是如何惩罚他们,那他们不会受到真正的教育。”爸爸慢条斯理地说:“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学生因为害怕你惩罚不敢去做,为什么不能去想办法让他们也从内心去爱、去保护那些树呢。”
爸爸这番话对我触动很大,是啊,我光想如何用惩罚去制止他们,怎么就没想到去引导他们自觉地保护这些夹竹桃呢?但那又如何引导呢?躺在床上的我思索着。对了,换位体验。于是,我一骨碌爬起来,坐在书桌前,用我的真情实感写了一篇文章,取名《我是一棵夹竹桃》。
第二天的早读时间,我一大早就到了教室,等所有的学生都到齐后,我满怀深情的朗读了我的小日记:
我是一棵美丽的夹竹桃
我是一棵美丽的夹竹桃。春姑娘轻轻地唤醒了我,“夹竹桃,夹竹桃,醒醒吧,醒醒吧!春天来了!”
我听到了春姑娘的呼唤,绽放出了最美丽的笑脸。我用我最灿烂的笑容和最清新的香味给每一个从我身边走过的人,传达着春的信息。每个从我身边走过的人,都不由得发出感叹“春天真的来了。”
可就在前天,一个小男孩,从我的身边路过,他对他的妈妈说:“啊!多美丽的夹竹桃啊!妈妈我想要一枝,我想要一枝拿回家。”妈妈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给他折,但是经不住小男孩的哭闹,妈妈走过来,从我的身上折了两枝,当时疼得我眼泪都掉下来了。我忍着伤痛,眼看着小男孩高高兴兴地走了。
就在前天下午,两个小姑娘路过我的身旁。一个小姑娘说:“多么美丽的夹竹桃啊!”另一个小姑娘 说:“我想摘几朵戴在我的头发上,这样我就是桃花公主了。”
“我也想当桃花公主。”她们俩说完,从我的身上摘走了好多好多美丽的花瓣,而我却变得伤痕累累。
今天早晨,有几个小学生又从我的身上折走了几枝,说是要放在教室里,慢慢欣赏;有几个大人折走了几枝,说是放在办公室里一定很漂亮……
更可恨的是,昨天下午,又有两个小男生,他们爬到我的树枝上,踩着我的肩膀,使劲地摇晃我的身子。不一会的工夫,就落了满地的花儿,我都疼晕过去了。
短短一天的工夫,我变得满是伤疤,不再美丽。我好痛啊,可谁又能救救我呢?唉!我身旁的姐妹们,也正承受着同样的折磨与苦痛。我很担心,如果再有人来折我的枝子的话,我可能马上就会死去,以后再也不会开花了。
我现在是一棵快要死去的夹竹桃……
就在我朗读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孩子交头接耳地说话,他们都被我的日记深深地吸引了。我发现有些女孩子的眼睛都湿润了,那两个犯错误的小男孩,脸通红通红地,一直都没敢抬起来。
这时我打破沉默,问了一句:“听了老师的日记,你想说点什么?”
“夹竹桃真可怜!那么多人伤害它,我好想帮助它”
“老师,我以后再也不去爬树了。”
“老师,我以后一定会爱护我们学校门口的夹竹桃,如果再有别的小朋友去伤害夹竹桃的话,我会上去劝说他们。”
“以后谁也不能伤害夹竹桃,夹竹桃也会象我们一样,会疼的。”
“老师,夹竹桃也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和我们人一样珍贵。我们应该爱护它。”
“老师,以后我们要爱护夹竹桃,让夹竹桃每天都露出笑脸。”
……
听着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我知道我所希望的实现了。
一个星期过去了,我仔细留意,我们班没有一个学生再去伤害夹竹桃,而且我还发现犯错误的两个小男孩,在家做完了作业,还主动的在夹竹桃旁边劝说那些调皮的小男生们呢!
有了这次成功的体验,我也更加体会到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引”的优势与“治”的弊端。面对学生的不良习惯,多数老师想的是纪律的约束,纪律约束在老师的视线下,可能有效果,但真正离开了老师的视线,依然约束着学生们的是什么,不是循环红旗下的加分减分,不是严厉的惩罚,而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试想,在孩子犯错误之后,我没有“引”,而是“治”,孩子们怎么会受到如此心灵的震撼和冲击呢?我想“这棵美丽的夹竹桃”将会永远的铭刻在孩子们的记忆当中,那与之俱来的爱护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也随着这棵美丽的夹竹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育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今天多元价值取向的冲击下,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显得苍白无力,只有唤醒学生主体自觉的意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育人应该从塑造人的心灵上下功夫。改变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只会去“治”、去“堵”,只会用纪律约束的方法,往往并不奏效。只有用爱构筑起信任和尊重的心灵之门,才能真正的打动每一个孩子,感化每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