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历史在于知道过去的真实和真实的过去。”在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中安排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其出发点也不乏其是。但是由于时间的跨度,历史事件在学生看来往往只是“遥远而美丽的传说”,除了新鲜与好奇,更多的是对那些过去进行演义式的理解,缺乏真实的感受与体验。为拉近与历史的距离,解决这一教学疑难,须合理地选点铺面,以切实引发品德性的教育。
笔者借助于浙江版五年级品德社会课《春天的故事》这一个课的教学进行例谈阐述。
一、选择代表性的事件“点”
《春天的故事》一课主要揭示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从贫穷走向富强的一段历史,重点讲述了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共中央做出了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告别计划经济体制,使中国摆脱了定额分配的贫困面貌,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所实施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欣欣向荣的局面。
但在学生的基础认识里,他们认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就获得了幸福如是的生活,他们对计划经济时代艰难生活的历史是缺乏认知的。因此,教学中选择和确立了一个具有历史代表性的点──票证,以“票证说历史”的方式揭示那个时代,了解那个时代。
【案例片段】
1.导入票证。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当中国人民对未来生活充满无限憧憬的时候,在大洋彼岸有一个响当当的人物(美国总统杜鲁门)却说了这样一句话:任何一个政府都无法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这是为什么?
在物资十分匮乏的情况下,当时的中央政府是采用了怎样的办法来力争解决人们的生活的呢?导入《中央关于实行生活物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展示票证,概说票证的用途。
2.提供票证,引导观察,交流票证信息。
(1)什么票证
(2)票额大小
(3)时间期限
(4)通用范围
3.印象生活。
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你就生活在那个靠这种票据生活的年代,你觉得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或问题?结合课前搜集,说说当时人们的生活。
【教学解析】
1.用一个点,以小见大,见证一段历史。
用票证作为一个历史教学的点,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曾经是计划经济时代一种生活的见证,没有票证就无法生活,票证是人们的命根;其次更在于它浓缩和见证了中国社会一段艰难的时期,集中反映了当时生活物资极度匮乏的现状。
2.用一个点,展现直观,迎合学生兴趣。
历史不单纯只是一段文字的记录,用具体的实物来展现那一段文字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感性,更真实的过去。当他们能亲眼看到、触摸到这些历史的遗物,才能让干涩的历史不再是那么单调,才能激发出一种渴望了解与探究的热情。
3.用一个点,丰富外延,适于学生搜集。
用票证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点,它的突破性意义还在于它与学生父祖辈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就拉近了与学生生活的差距,利于学生与周遭的生活形成联系,适合学生开展必要的课前搜集和体验。
二、铺设多维度的教学“面”
历史是一个具有时代概念的系统知识链,仅仅依赖于一个知识点的简单分析是无法让学生形成对历史时代的真实感悟的。只有把“事件点”拓展和延伸成一个多维度的“教学面”,才能让学生对历史形成完整的认识。
在利用票证作为教学的支撑点的同时,课堂也有意地由这一物件延伸到具体的时代知识和社会生活中,从而让教学立体化。
【案例片段】
1.交流票证种类。
师:说说你们手上都有些什么票?
生:布票,可以用来买票的。
生:粮票,可以用来买吃的。
生:油票,买油的时候要用到这个票。
生:……
师:是的,光有钱还不行,买吃的,买穿的都要用票才行。可是假如要买一个线团,一盒火柴,几个钉子呢?怎么办?
生:也用票。
师:其实,除了凭票购物以外,当时还会用到一个本子,(展示《购物卡》),看到上面写了些什么?
生:火柴、糖、铁钉、豆腐……
师:同学们,为什么买一盒火柴、几枚钉子都要记录下来呢?
生:因为东西太少了,不能让一个人买光了,买多了就不让买了。
师:没错,物资太缺乏了,什么都要有计划的分配,否则就无法保障大家的生活了。
2.交流票证额度。
师:这些票上除了标明了票的种类以外,还传递给我们哪些信息?
生:票上面还写着“1市斤”
师:这是什么?
生:能买的量。
师:是,就是票额。看看你手里的票,多少额度?
生:一两(油)。
师:一两油大概有多少?
生:一墨水瓶那么多。
师:也许还没到一墨水瓶!你的呢?
……
师:(展示数据),我们一起来看,在那个年代,人们都分配到多少的生活物资。
数据:1969年,浙江省农村人口一年布票6尺3寸9分,粮票一季度67斤3两(十两制),……
师:知道6尺3寸多的布,能做多少的衣物吗?
生:2件衣服2条裤子/一条裤子/两件衣服吧。
师:同学们,这一年的布那,像老师就只能做一身衣服,从冬天到夏天这一身衣服够吗?
生:不够,冬天要冬装,夏天要夏装,还要穿衬衫、羊毛衫!
师:是啊,不光是这些穿的、吃的很拮据,要节衣缩食的过,还有这些呢?
(展示购物卡内容──节日供应酒、烟、豆腐、鱼、糖)
师:看出了什么?
生:一年里就买了几次酒,都买的是豆腐。
师:看一个字,“讫”是什么意思,豆讫、鱼讫是什么意思?
生:不知道。
师:“讫”就是完成,完结的意思,意思是说今年的豆、鱼都买完了,还能买吗?
生:不能了,只能买这么多。
师:为什么不让买了?
生:因为太少了,你买多了别人就不能买了。
师:是啊,就是不够,就是缺呀……
3.交流票证的期限、通用范围(略)。
4.交流票证时代的生活
师:那在那个凭票供应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样子呢?
生:要节省着过日子,要节衣缩食。
生:很穷……
师:通过对那个时代的调查和询问,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爸爸小时候没有新衣服穿,都要穿爸爸哥哥的衣服。
师:是的,因为布票紧张,不能年年都做新衣服,常常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穿,一件衣服要穿好多年。
生:我爷爷小的时候没有糖吃,他爸爸把那些白糖包在一个纸包里,爷爷就偷偷戳个洞,从里面掏点白糖来吃。
师:那一包包的白糖你会感兴趣吗?那爷爷为什么要这样偷偷地从糖包里扣点糖来吃呢?
生:因为那时候糖太少了,不舍得吃,爷爷他们没其它东西吃,所以就想尝尝甜的味道嘛。
师:是,为什么要去偷那糖吃,是因为缺呀,因为吃不到啊!
生:我爸爸说他小时没有零食吃,有一次他偷偷地从爷爷的抽屉里拿了些粮票到街上跟别人换了几块香糕吃。后来被爷爷知道了,他狠狠地打了爸爸一顿,还饿了爸爸一餐饭,爸爸以后就不敢了。
师:为什么爸爸要用粮票去换香糕来吃?爷爷又为什么对爸爸进行了这么严厉的惩罚呢?
生:因为那时候连饭都吃不太饱,没有零食吃,爸爸想吃嘛!可是爸爸偷了粮票就让家里粮食更加紧张了,所以爷爷才会饿爸爸一顿,狠狠地教训一顿。
师:是呀,那时候哪有多余的粮票来买零食吃呀,老师小时候也是吃粮票的代购粮长大,也曾经听说了许多关于粮票的故事(教师讲述《一个巴掌的故事》)。
……
教师总结:这就是那个票证时代下人们的生活!同学们,物资太少啊,人们只能在节衣缩食里扣着过啊,对那时候的人们来说,这粮票意味着什么呢?
──粮票,人们的命根!
【教学解析】
1.铺点成面,构筑时代缩影。
如果把“票证”简单地理解成一个历史时期的见证物,那么它只是一个僵化的代言,但是当我们要求学生细致的观察票证,把“票证”分化成许多更具体的知识点,从票的种类、面额、通用范围、有效期限等等这些信息当中具体感知“物资的极度匮乏”。因为物资匮乏,所以什么都得有计划地分配,都需要凭票购买;因为物资匮乏,所以要把票额精细,减少浪费和损耗;因为物资匮乏,要对票证进行通用范围和有效期的限制,以保证有计划的供应。
当课堂把这些票证信息立体地呈现出来的时候,学生才恍然悟到使用票证的原因,才真实地体会到那个时代物资缺乏的状况。
2.纵切成面,再现真实生活。
“品德教学首先是一个知识获得的过程,其次更是一个生活体悟的过程。”票证的解读应该只是一个知识层面的教学,只有用它牵引出当时人们的具体生活才会对学生的历史判析作出有价值的指导。
教学从物资缺乏,商品都要凭票供应这一历史事实,进而导入到现实的生活中来:那时人们的生活会怎样?从而引导学生联系到身边祖父辈们的生活,通过真实的讲述,从衣服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从爷爷偷糖的事件,爸爸用粮票换香糕的事情,到老师《一个巴掌》的故事,让学生真实地再现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生活,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3.探究细节,激发真实情感。
对教学载体的再生性对话和特写式探究是促进教学深入的重要手段,在对历史题材的品德教学中,充分捕捉教学的有效细节,对“豆讫”的理解,对“偷糖”原因的对话,对“一个巴掌”如此绝情的原因探究,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味到“物资缺呀”、“想吃点甜食,啊”、“没了粮票,急呀”!!由此让学生对那个时期产生了一种真实而具体的生活感念,那就是艰难。
三、寻找品德性的对接“点”
在品德社会学科中进行历史教学,其目的并不等同于中学的历史专业学科教学,它是以时代概念的形成为知识目标,以道德情感的体验为过程目标,以道德思想的认同为价值观目标,从而引领学生感知过去,珍惜今天。由此,在《春天的故事》教学中,以“票证”为知识点揭示改革开放前的社会景象就为改革开放下的“春天来临”设下了一个扎实的伏笔,对最终“感受春天”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案例延续】
1.过渡:
在我们的生活中,“票”还是生活的依靠吗?
为什么这些票证会淡出历史舞台呢?
2.观看视频:一件大事。
3.对话文本,解读“十一届三种全会”,说说相关政策。
4.交流资料
(1)在这些政策措施的推行下,生产建设发生了什么变化?(粮食亩产、总产数据展示)
(2)物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又有了什么改变?
(3)补充展示图片资料,数据资料,感受变化,体会发展。
【教学解析】
1.点对点,用对比说明道理。
同样,在落实改革开放这个教学内容的时候,仍然利用了一个教学核心点,那就是“票证的消失”。请学生充分的利用文本,结合老师提供的视频,了解因为什么票证消失,因为什么物资丰富。从而经过“票证是命根”到“票证成为收藏品”的对比,体会到改革开放政策的伟大历史功绩,激发对伟人以及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感恩情怀。
2.面对面,用直观感受生活。
亦同样,在实施这个历史内容的教学中,充分关注了面的构成,把“十一届三中全会”具体的展现出来,从视频的播放,到文本中关于政策的解释,再到改革开放推行下中国大地的变化,形成了一个具体可感的历史画面;再加之对粮食这一个典型“点”的展示,从亩产到总产,再从数据到生活,用画面的方式反映了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让学生联系生活,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历史是一门精深的学科,而在品社学科中学习历史知识恰是从人文的要求建构道德的需要,需要我们选择有代表性的历史知识点,构筑一个历史的平面,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判断和生活感悟,其用意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