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朵鲜艳的花,每一个生命都会美美地开放在阳光之下。我们的品德课堂如果也充满着美丽阳光的味道,那每一朵生命之花定会绚烂开放,每一个生命的道德成长也一定是幸福的。
【正 文】
“生命是美丽的,基于生命的德育是美丽的。成长是美丽的,关心成长的德育是美丽的。道德价值观是美丽的,能够欣赏德育是美丽的。”当看到朱小蔓老师的这番话时,我不禁感慨万千。是啊,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朵鲜艳的花,每一个生命都会美美地开放在阳光之下。我们的品德课堂如果也充满着美丽阳光的味道,那每一朵生命之花定会绚烂开放,每一个生命的道德成长也一定是幸福的。
创设真情境
传统教学也注重情境创设,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大家都知道,品德不能靠说教,所以,品德课堂更是需要把这15克盐很好地放入精心准备的汤中。那么,品德教师创设真实的情境,是需要精心设计的。
《我从哪里来》一课,教者事先通过书信了解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得知家长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的是现在的孩子对父母的爱熟视无睹。于是,教者设计了一项体验活动,让学生把书包挂在胸前进行日常学生活,以此来体验妈妈身怀六甲时行动的艰难。通过体验,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母亲十月怀胎之艰辛,母爱之伟大。
还有一位老师在学生聊天时发现学生渴望独立回家却得不到家长的支持,为此很是苦恼。于是,这位老师大胆地重组教材,挑选了《回家》这一话题。教者根据调查得知学生在独自回家途中遭遇陌生人和迷失方向是家长最为担心的两大安全隐患,拍摄了相关录像,在真实的情境中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教者还把现场布置成公交车站,在真实的场景中、模拟的活动中,教学生辨清方向、认清站牌、记住站名。
而另一位老师在上《平安回家》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知道交警手势的含义,并自觉服从交通指挥。合理地利用资源,把一位交警家长请到了教室。在教室里模拟一回过马路。在这一真实的情境中,学生近距离地看懂了交警叔叔的手势,学会了听从交警指挥过马路,还发现了教材中所画手势的错误之处。
从以上事例我想说明的是,每个品德教师创设的情境怎样才是真实的?所教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是创设情境的起点,这个“情”,这个“境”,一定是“这”班学生特有的,一定要能激发“这”班学生的情感。所以说,只有适合自己眼前的这班学生的,有激发学生情感功效的情境才是真实有效的情境。
唤醒真情感
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或接纳某种外在的、具体的知识、技能,而是要从人的生命深处唤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其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也就是说,教育的过程不仅是要从外部解放成长者,而且要唤醒成长者的情感、心灵和人格。因此,从本体论上讲,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对人的唤醒的过程。
那么,在品德课堂上,我们教育目的是?我想,首先应当是唤醒学生的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感”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为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佳境,教师需最大限度地挖掘和运用教材,精于设计,巧于引导,创设情境,为学生精神世界的展示提供情感场,唤醒学生的真情感,让学生心情愉快,放飞囚禁的情愫,以激起学生道德成长的需要。
《有多少人为了我》的教者把校园美容师张伯伯和环保卫士蒋阿姨请到了课堂,让学生与他们零距离对话。“蒋阿姨,你每天几点上班,几点下班?”“蒋阿姨,每天你要做多少事?累不累?” “蒋阿姨,我想知道你每个月能拿多少工资?”“这么低的工资这么累的活,为什么你还愿意做?”“张伯伯,你每年要给我们学校种多少花花草草?累不累?”“张伯伯,这些花草难养吗?”“张伯伯,你喜欢这份工作吗?”……孩子们的提问虽然稚嫩,但问得很真实,情感很真挚。这时,教者顺势采访蒋阿姨,请她讲一讲有一年冬天学校厕所的堵塞事件。蒋阿姨回忆着当时的情景:蒋阿姨发现学校厕所被堵,脏水咕嘟咕嘟往外冒,她忙用工具疏通,可是无济于事,于是,蒋阿姨把手伸进肮脏的粪管,徒手一点一点地掏出了学生扔进去的堵塞物。尽管蒋阿姨得的普通话不标准,语气也干巴巴的,但这真实的一幕在学生眼前浮现,学生已然被打动了。听到这,学生动情地说:“蒋阿姨,能让我摸一摸您的手吗?” 当柔嫩的小手与蒋阿姨粗糙的大手相握时,我分明看见学生眼中的泪花。学生的真实情感被唤醒了。我想,此时,学生肯定在为自己曾经犯过的类似的错误而后悔不已,在为蒋阿姨的默默奉献而肃然起敬,在为学校有这么一位保洁员而欣喜自豪。而此时,听课老师们的情感也被唤醒了,大家默默地对这位平日里被自己忽略了的朴素而忙碌的保洁员表达深深的敬意。
采访过后,教者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们的爱。学生稍作讨论后的表达充满着真情。一个孩子改编了《小薇》,“蒋阿姨,我有多爱你,我要把你带到天上去,看那星星多么美丽,摘下一颗我要亲手送给你!”有个小组现场编了首诗:“我想送你们一个甜甜的微笑,因为微笑不需一分钱,但它能给你们带来快乐,让你们天天有个好心情。又能表达我对你们的爱!” 说真话,诉真情,心灵撞击着心灵,情感呼唤着情感,孩子们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离不开他们,知道他们是应该值得尊敬的人。学生的情融入了他们的语言,蒋阿姨的情汇聚在她的笑意里。
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有多少人为了我》的品德课堂里,教者唤醒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没有用任何说教就让学生明白了如何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我以后不会再从草坪上踏过去了。”“我以后上厕所一定要跨前一步。”……学生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很平常的生活细节的提醒,很真实,也很朴实。
实施真行动
一个健全的生命是在社会、自然、内心之中获得养料和力量,继而成长和发展的。而品德课程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它引导学生走进多彩多姿生命世界的同时,引领学生多层次地认识生命、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最终实现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指导学生珍爱生命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
《我掉了一颗牙》属于品德课中的“生活指导型课”。有一位教师在这一课堂里,真枪实弹地让每一位学生刷了一回牙。有的听课老师对这一教学环节提出了质疑:一年级的学生本来就好动,给他手里抓点什么,不就等于给他做小动作的机会吗?可是,如果不在课堂上利用一切手段,手把手地教学生正确的刷牙方法,那学生又怎可能靠几句儿歌就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从后期学生家长的反馈意见中便知道,这样的教学行为是有效的。很多学生回家后不仅高高兴兴地、认认真真地刷起了牙,还像模像样地指导起爸爸妈妈来了。所以说,生活指导型课是很有必要在课堂内进行操练的。我想,有的时候,咱们的品德课堂应该放手让孩子动起来,因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所指向的就是生活实践,因为道德产生于、内在于生活,真实的行动是学生道德成长的真实写照。
其实,只要老师细心地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用心创设真实的情境,那么,我们的品德课堂就会充满着美丽阳光的味道;只要老师能通过创设真情境来唤醒学生的真实情感,激发学生真实的行动,那么,我们的品德课堂一定是美丽的,学生的道德成长一定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