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小学论文 >> 小学品德 >> 浏览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课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4年07月29日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信息技术在小学思想品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信息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作一些简要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     思想品德课     运用
        在这个称之为知识经济或信息的时代中,没有争议的结论是人的智力是最宝贵的财富,教育是一切的基础。作为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必须迅速走向网络化和数字化。这就要求21世纪的教育必须围绕着基本学习能力重新设计和重新组织,各个学科(不管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的学科)其教学的深化改革都必须依靠信息技术使其适应信息社会的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信息科学技术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未来教育的发展将突破明显的校园界限,向无形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特别重视在常规课程的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组织和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本学科进行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小学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是“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操,指导道德行为。”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往往依附于“导课-学文-归纳-延伸”这四个教学环节之中。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运用信息技术,以学生、教材、教师以及媒体构建成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结构)时,可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学生学习效果最佳化。
        一、思想品德课的特点
        (一)知识容量大,涉及面广。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到的内容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法律、经济、文化、历史等学科都有涉及。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和意识的累积是成几何级数的速度在发展,老师和学生可以获得的知识和资料更加丰富。但是,人有所长必有所短,各种信息和资料所带给社会和每个人的影响是千变万化的,这其中既有积极因素又会有消极因素。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信息来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怎样才能使每个人所获取的知识引导人走向积极的一面,这是目前在思想品德课老师面前的一大难题。这需要思想品德课教师有较强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能力,同时,也要有能教给学生一种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二)时代感强,素材更新快思想品德课的素材的变化快是每一个思想品德课的教师感受最深的,思想品德课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而导致说明问题的素材也必须有时代特色。课本提供的各种数字和资料在今天迅息万变的数字时代总显得有点陈旧(如《家乡巨变》一文,红山农场人均年收入达到了7500元,而实际上到2002年,红山农场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200多美元,人均年收入超万元(人民币),教材提供的材料与如今的实际相差太大。),且自己千方百计所找得的资料总觉得第二年就不合适,然而个人的精力又是有限的,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信息流里找到适合讲课需要的最新资料,如何最高效率的使自己的工作质量得到提高,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快速变化的信息社会里处变不惊,从中受益,这就涉及到“信息能力”(即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培养。
        (三)思想品德培育,交互性强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是一种思想品德的教育为基础,文化知识教育为内容,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过程的教育阶段。现在的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有创新能力和高尚的道德精神的人才,这使得思想品德课的地位更加突出和重要。面对信息万变的社会,各种思想意识混杂,其复杂性和变化性给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就迫使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模式正向现代以学生为主的“学”的模式转化。这对思想品德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在思想品德课中加强对信息流的获取、分析、加工,使其既符合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又有利于培养形式的创新能力,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就必须加强师生之间信息交流、思想交流,而这一切都可以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实现突破,比如说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个别化学习或交互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等。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新世纪里思想品德课的几个特点都牵涉到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时代如何提高学生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目的——培养有高尚品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就使得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来加快思想品德课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二、实践探索我在《家乡巨变》一课教学中进行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探索,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发现学习,开拓学生思维,进行协作学习,通过交流使每个学生的信息资源为整个学习小组所共享,达到对学习内容进行意义建构。本课教学过程为:本课教学分三部分:
        1. 课前准备: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教材收集并提取有关红山农场今昔的资料信息,编制教师演示课件。
        2. 课堂教学: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收集并提取有关红山农场今昔的资料信息,将网络信息与课本知识进行整合。
        3. 课后延伸:通过计算机网络作进一步的收集、整理,在网上交流。
        三、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进行:
        (一)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建构主义理论指出,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本课运用网络资源提供的材料——红山农场今昔的图片以及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探索学习。教师根据本课的知识目标创设学习情境。根据材料中红山农场今昔的变化制作上课课件,帮助学生确立目标,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正确的网络搜索。
(二)网络资源共享支持本节课是利用Internet网络和教学网络,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特性,创建的一个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学生利用Interne网络直接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自觉的学习能力。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在学生发现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的同时也掌握了如何在网站上搜集信息,又将信息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和语言,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思维方式也会有所改变。(三)学生实践参与教师的课件具有良好的导航性,相关搜索引擎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共享资源。学生开展协作讨论,相互交流自己的意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拓展,信息内容的检索,并让学生利用教学网络交流信息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四)学生归纳总结在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讨论之后,还可以对资源进行共享,并加以归纳总结。学生在网上下载练习,完成后提交,也可在教学网、学校校园网或QQ上进行交流。四、思想品德课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通过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探索,我认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提供更为理想的教学环境新的教学模式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学生学习的空间开放了,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体。
        (二)以“任务驱动”为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各种任务情境中进行体验,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以“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突出了“做中学”的教学原则,也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的教学宗旨。
(三)讨论交流协商合作学习针对教学目标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在网上进行讨论交流的形式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阐释自己的观点思想,又可及时借鉴他人的意见,实现共同提高。
        (四)促进信息处理能力的发展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完整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过程,显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五、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效果。从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思想品德课任务性学习和E-leaning(电子学习)中,我们可以感觉得到,互联网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它对于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有以下五种效果:第一、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在思想品德课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为了有效的认知,外部刺激是需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基于网络平台的任务性学习和E-leaning(电子学习),是充分地利用了“人机交互”这一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认知主体作用,这样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思想品德课堂的刻板和被动,而更多的激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音乐、动画、阅读、交谈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作过一个著名的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心理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基于网络平台的任务性学习和E-leaning(电子学习)的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第三、互联网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思维具有联想特征。人在阅读或思考问题过程中经常由于联想从一个概念或主题转移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或主题。所以按超文本的非线性、网状结构组织管理信息和按传统文本的线性、顺序结构组织管理信息相比较,前者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利用网络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例如,思想品德课的几个框节包含有课文、自读课文、思考与练习、“好榜样”,甚至还有教师自制的课件,把这些教学内容相关而教学特征不同的教学资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无疑对课堂教学、课外活动都是大有好处的,利用超文本方式可以很自然而方便地实现这一点。
        第四、互联网的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传统CAI(课件)只是强调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无疑是有好处的,但是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只强调个别化是不够的,在学习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例如对疑难问题求解或是要求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的场合),采用协作(Collaboration)式教学策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更能奏效。而基于互联网的任务性学习和E-leaning(电子学习)恰恰能为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提供协作式学习,并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良好人际关系。
第五、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材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众所周知,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综合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可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基于网络平台的任务性学习和E-leaning(电子学习)是遵循教育和学习规律,立足于互联网,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点,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培养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一代既有创新精神又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素文的《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理论与实践探微》《小学德育》2004年1月 
2、吴建红、吴玉梅的《“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整合”的教学模式》 
3、丁玉英的《运用多媒体、优化思品课》
上一篇: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基本方法
下一篇:道德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