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是上世纪的文学大师,著名翻译家。晚年的梁实秋在台湾省立师范学校教书,并担任英语系主任。因为女儿赴美留学,家里就剩下两位老人。亲朋好友及弟子出于善意,时常登门造访。除了聊天,梁实秋有时也同客人玩麻将。但是每周四晚上,他却从来不见客,因为第二天要给学生上课,他得备课。
一次,朋友问梁实秋:“你教了这么多年的英诗和莎士比亚,还要备课?”梁实秋回答说:“这么多年,我上课前一晚都做准备,有时靠在椅子上,自个儿静静地想,说不定就会有新的了解,新的发现。”
这就是大师的风范,谦虚、谨慎、认真,对教学充满敬畏。按照常理说,这样一位大家,给师范的学生上课,完全是小儿科,即使漫漫而谈的课堂也会给学生以有益的启示。然而,梁先生却将课堂看得无比重要,在他看来这方讲台容不得马虎,更容不得应付,站在台上,就要有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就要有精心的准备、精彩的内容,如不然就对不起学生,对不起自己的名声。
对课堂充满敬畏,这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也是一位优秀教师必备的品质。我们的课堂面对的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他们有思想、有个性、有独立的判断,教师的课堂有没有吸引力,有没有全身心的付出,学生一眼就能看得到,而且,这也直接影响教师的威信,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时,有位年长的教师,这位教师其实并没有多少文化,只不过是初中未毕业的民师而已。但是对于他的课,我们却听得仔细、记得认真、学得开心。老教师凭得就是对课堂的敬畏。课堂上,这位老教师从不翻教本,只是将其整齐地摆放在讲桌的一角,然后,娓娓道来,将课本上的内容和盘而出,要求我们翻书时也是准确地指出哪一页什么位置。我们常常惊叹于这位教师的记忆力,于是常常偷偷地趴在办公室的窗户上窥视秘密,结果发现,每每下课,老教师就抱着书本温习。是呀!如此的认真,又怎能不对课本了如指掌?而没有对课堂的敬畏,这位教师又何来这样的耐性与坚持呢?
对课堂的敬畏,其实是对学生的尊重。教师的教学面向学生,服务于学生,对课堂负责就是对学生负责。这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也是对学生最大的关爱。敬畏课堂者,学生必敬之。尊重学生者,学生必尊之。教师对课堂的敬畏,会无形中让学生感受到尊重,而这也是教师赢得尊重的重要方式。
对课堂的敬畏,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促进。教师的工作具有重复性与循环性。同样的课本,同样的内容也许会周而复始地进行,如果认同于平衡的状态,过分地依靠经验、依靠过去,那么教师的职业能力永远也得不到提升,而且还会在这重复与循环中失去职业的情趣与动力。对课堂的敬畏,其实是一种理性的面对,将每一节课都视为全新的挑战,将每一节课都视为自我的超越。敬畏课堂会外显转化为对教材的深刻揣摩,对教学的深入研究,对课堂的努力尝试。而这也是教师对自己专业的极大促进,对自我发展的一次强力的推进。
对课堂的敬畏,其实也是对学生最真实的教育。言教莫于身教,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严谨的风格,敬业的精神,会悄无声息地注入学生的血液,融入学生心灵,影响学生的一生。
对课堂多一些敬畏,或许就能改变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的教育与理想的教育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