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小学论文 >> 小学品德 >> 浏览论文

新媒体时代下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创新

文章来源:不详    文章作者:佚名    日期:2015年07月20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日渐更新,品德课堂更具活动性和人文性,教学形式也更见多样性。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些与新理念“貌合神离”的现象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日渐更新,品德课堂更具活动性和人文性,教学形式也更见多样性。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些与新理念“貌合神离”的现象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一、注重预设,无视生成
  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的轨道行进,总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新鲜事、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课堂中对于生成问题的处理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如果无视生成,一心按照预设的方案进行教学,课堂就成了“秀场”。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团结合作》一课时,先让学生画自己的一只手,然后再要求他们画一双手,并问学生:“我们怎样才能画好自己的两只手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其中有两个孩子发出了这样响亮的声音:“老师,我可以把双手蘸上颜色,然后再画另外一只手。”此时,老师的耳朵好象装了屏蔽器,她的目光有意无意地落在了回答“我们两人一起合作”的孩子身上,全然不顾那两个沾沾自喜的孩子。于是,她的课便按预设的方案“顺利”进行下去了。这种无视学生创见的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似乎成了一种“表演”。如果这位教师能够及时肯定那两个孩子的想法,同时引导学生悟出“大家一起做,一起想,一起合作,就能产生更多的好方法”,那我们的课堂不是更能让孩子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吗?
  生成问题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课堂中即时生成的问题,面对学生的争议,不要忙着下结论,而要努力为孩子们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体验、交流和感受。“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每一个孩子都是产生教育火花的优质资源!
  二、凸现活动,隐去目标
  品德课程是综合性的活动课程,在教学中采用活动形式,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实践中学习生活,感悟做事、做人的道理。而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追求活动形式,以致活动环节多而乱,组织工作难到位。学生在活动中虽然显得兴奋,但缺少静心的思考,真情的投入。一场热闹过后,留给学生的东西极少。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团结合作》一课时这样安排活动环节:(1)我们一起唱――唱《五指兄弟》;(2)我们一起画――画自己的双手;(3)我们一起做游戏――击鼓传花;(4)我们一起比一比――合作拼图;(5)想一想,还有哪些活动我们可以一起做?试着做一做。在听课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课堂气氛的热烈程度,孩子们在紧张的游戏中玩得非常投入。但是,活动入情入心了吗?看,在“我们一起画”活动中,老师让同桌互相画手,比比谁的手画得漂亮,于是,手画得不漂亮的那个孩子便抱怨同桌没给他画好;在“击鼓传花”游戏中,老师让鼓停时手持花的孩子表演节目。于是,孩子们为了不让花在自己手中停留而把花乱扔;在“还有哪些活动我们可以一起做”活动中,孩子们想一个,做一个,在课堂里奔波追逐,筋疲力尽。
  在以上案例中,“学会合作”的教学目标似乎已经偏离。追根问底,是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出了问题。课堂教学活动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只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应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注重提升学生的活动体验,引发其心灵的共鸣。老师在设计活动前,必须对课程目标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每一个活动从设计到实施,都必须在目标的调控下进行。只有老师”做到“作者胸有境”,学生才能“入境始于亲”。
  三、关注课内,遗忘课外
  如今,许多教师都很注重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以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理念。如果这个环节落实得好,我们的教学就实现了开放,可如果只是虚晃一枪,那就成了一种典型的“秀”。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诚信就在身边》一课时,学生问老师:“老师,诚信是什么?”老师笑眯眯地说:“诚信就是说话算数。如果这一节课你们表现好,下课以后,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做游戏。”孩子们听了格外高兴,课堂表现也非常棒。下课了,孩子们一直围在老师的身边,老师奇怪地问:“你们怎么不回教室?”孩子们腼腆地说:“你刚才说要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吗?”听了这话,老师的脸上已经没有了刚才的笑容,几乎有点不耐烦地说:“不做了,我很忙,回去吧,以后再说!”孩子们很扫兴地回到了教室。
  从教学环节上和课堂反馈中,我们会感受到这是一位具有较强课堂调控能力的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她把孩子在课堂当中提出的要求向课外延伸,这既能保证教学重点的落实,又能和真实的课余生活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教学开放的好方法。遗憾的是,一到现实的生活中,老师就换上了一张冰冷的面孔,全然忘了课内的承诺。这样的表现不由得让人质疑:刚才的一切难道真是一种“秀”吗?
  儿童的心灵犹如幼苗,最敏感、最脆弱,也是最容易受感染的。因此,作为品德教师,要真正走进孩子心灵,就要树立“生活无小事,处处皆教育”的观念。我们要留心自己的言行,不要轻易做出承诺或评价,言出则必行,不管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要力求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成为学生道德行为的榜样。如果那位承诺过和学生做游戏的老师能够和颜悦色地对孩子说“好,我们现在就去”,孩子一定回满心欢喜。毕竟我们一个不经意的表情,一句不经意的话,伤害的可能就是一个孩子最最纯真、美好的世界!
  在很多公开课上还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下课铃响后,都会安排一个“保留作业“――给学生布置一项精彩的课后延伸作业,从而给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些作业往往是开放性的,而且较有创意,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迁移能力和实践能力,可也常常是匆忙布置,老师并不作具体指导,日后更不会去督促、检查。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不再把它当一回事,这煞有介事的作业也就成了课堂的装饰与点缀,效果适得其反。
  所以,在教学中请问一问自己:所有的活动设计与教学反馈有没有太过的地方?

上一篇: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